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外警嘹望>详细内容

外警嘹望

日本入境管理新法案采集指纹、照相等备受质疑

来源:法制日报 作者:际文 发布时间:2006-05-20 11:23:48 浏览次数: 【字体: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再次发生恐怖袭击,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在外国人入境美国时,采集指纹和照片。这项政策虽然受到许多国家的批评,但美国还是坚持这一做法,并且把范围逐渐扩大到了日本等与美订有互免签证协议的国家。

  日本一贯对美国亦步亦趋,在反恐问题上自然也不例外。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竭力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向伊拉克派出自卫队,并两次延长驻扎时间。日本的做法引起了恐怖分子的敌视和仇恨。两年前,“基地”组织的主要人物曾发表讲话,将日本列入了可能实施恐怖袭击的国家名单,这让日本政府大为紧张。

  这次日本国会审议入境管理法修正案,经过了几年的准备,是把“先期预防恐怖袭击行动计划”具体化的一个立法行动。今年3月7日,日本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了该修正案,随后提交国会审议;众议院法务委员会就修正案举行了审议听证会,以自民党和公明党的多数赞成通过;3月29日,修正案在国会全体会议上进行审议,并于第二天获得通过。

  日本民主党等在野党虽然反对通过这一修正案,但因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在国会席位上占有较大优势,民主党的意见被否决。即便如此,这次一个修正案能够以这样快的速度得到通过,应该说在日本也是比较罕见的。

  日本政府表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是十分必要的,“是为了保护日本国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出于反恐的需要”,日本必须要阻止恐怖分子进入日本。采集指纹、照相等对防止恐怖分子企图假冒他人、使用虚假护照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据报道,日本法务省和警察部门已建立了约有1万名国际恐怖分子、近80万名被日本强制驱除出境人员的指纹和照片的数据库,并与国际刑警组织的数据库建立了链接,可随时查询、比对在国际上受到通缉的犯罪分子的个人信息和资料。以前日本曾发生过一起事件:一名受到国际通缉并有指纹记录在案的“基地”组织外围成员在日本被抓获,经过调查,发现这名法国国籍的男子曾多次进入日本而其护照未受到任何质疑,这让日本感到十分后怕。

  许多赞同修正案的意见认为,如果入国管理法修正案开始实施,就可以避免此类事件两次发生。

  “指纹押捺”制度复活

  新法案广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使得日本民众很容易联想到,“指纹押捺”这一早已被历史唾弃的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机再度复活了。

  日本的“指纹押捺”制度最早始于1955年,当时,因为受冷战和朝鲜战争的影响,日本政府和驻日美军把在日朝鲜人看作是支持共产主义的所谓“犯罪预备军”,担心自己的政权和统治受到威胁,所以对他们严加防范,用外国人登录制度和强迫按捺指纹制度进行冷酷无情的高压管控。

  “指纹押捺”制度从一开始因其带有露骨的歧视和侮辱性质而广受指责,许多民众长期以来一直为反对并废止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制度进行抗争,有的人甚至不惜因为拒绝按捺指纹而坐牢或离开日本。在民众的不懈努力下,日本政府也不得不对这一制度做出修改,如1958年2月,居留日本不满1年者可免除按捺指纹;1982年8月,按捺指纹的最低年龄从14岁提高到了16岁,按捺一次指纹的有效期限从3年延长为5年;1985年6月,印泥也改成了不再弄脏手指的无色染料;1992年6月,根据日韩两国达成的协议,在日韩国人和朝鲜人无须再按捺指纹;2000年,“指纹押捺”制度彻底被废止。

  正如日本律师联合会的声明所说,“指纹押捺”制度违反了日本宪法第13、14条和相关国际人权公约的规定,影响了日本国家及日本国民在国际社会的声誉,理应废止。而现在,这个已经被丢进历史垃圾堆的货色改头换面,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重新登堂入室。它让人联想起了罪恶而羞耻的历史,更使人不由得对它的死灰复燃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怪许多有良知的日本人在感到愤怒的同时又不禁忧心忡忡。

  新法受到各方质疑

  日本入境管理法规定,来日本的外国人,除了旅游观光等短期停留外,必须要得到就学、就职(劳)或国际结婚等资格认定后才能长期居留。按照外国人登录法,获得在留资格认定,在日居留一定时间以上的外国人还必须办理外国人登录证,并有义务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出示或接受日本警察的检查。一直到2000年,在日本的外国人在办理外国人登录证等文件手续时,还必须按“指纹押捺”制度的规定,按下自己左手食指的指纹。

  日本政府和执政党极力推动入境管理法修正案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所谓“外国人犯罪问题”,认为入管法修正案“可以在防止外国人犯罪、非法入境、非法滞留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新法出台后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日本律师联合会以及许多市民团体和组织纷纷发表声明或举行集会,表示反对通过这一修正案。

  许多日本法律界人士认为,大部分日本国民担忧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严重,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日本整体的犯罪率上升。犯罪案件增加,问题出在日本社会自身。将社会治安状况变坏、刑事案件特别是恶性案件频频发生的原因归罪于所谓“外国人犯罪”,是过分夸大的、偏狭的,是不公正的。

  日本律师联合会发表声明反对通过入境管理法修正案,认为修正案应被视作是一种对外国人的强制性的刑事处罚,这违反了日本宪法保护个人尊严和法律平等地位的规定。以及有关公民权利的国际人权公约禁止伤害公民尊严、禁止歧视待遇等条款。实施这一修正案将会损害公民的人权和法律平等权。有市民组织认为,修正案实际上把外国人等同于恐怖分子,是一种歧视外国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怪,这是十分危险的,它将损害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并遭致外国人对日本的厌恶和反感,从长远来看对日本非常有害。修正案将恐怖活动定义为所谓“以胁迫公众等为目的的犯罪行为”,这当中存在相当的模糊之处,有可能会在今后的施行中被恣意甚至恶意地扩大适用对象和范围,从而不只损害外国人的正当权益,也会殃及日本国民自己。许多市民更是惊呼,“指纹押捺”制度要死灰复燃、借尸还魂了!

  一个市民团体的报告指出,“入境管理法修正案的根本问题,在于日本当今的社会现实,即把个人的犯罪与特定国籍的人种联系在一起,将外国人等同于罪犯或潜在的犯罪分子”,其主要原因“就是日本社会、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媒体当中存在的对外国人,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难以改变的偏见”。

  由于入境管理法修正案是以来日外国人为对象,有很多的日本人对此并不关心。而实际上,这一修正案不仅与日本多年来提倡的建立国际化的、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协调、共生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而且从中反映出的日本政治、法律和社会走向与每一个日本人都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如果漠不关心、听之任之,迟早日本国民也会成为以这一修正案为代表的谬误政策和制度的受害者。

  记者观察

  

  日本舆论片面夸大外国人犯罪

  本报驻东京记者 林忠

  日本首相小泉以及法务省官员都曾表示,“接纳外国人是犯罪率升高的原因”,“外国人非法滞留问题是犯罪的温床”;更有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等日本地方政府官员,说什么“中、韩、朝等三个国家有很多的人非法入境,不断重复着性质恶劣的犯罪勾当”。

  日本警察厅近年每年发表的犯罪问题白皮书,总是把外国人犯罪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部分,称外国人犯罪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犯罪案件数量连续几年都创下了新的纪录,去年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4.78万多件,认为其中除了诸如扒窃、偷盗、伪造货币以及走私、贩卖毒品等之外,“杀人、抢劫、放火、强奸”等恶性案件不断增加,而且还出现了集团化、组织化犯罪倾向。

  近十几年来,日本的社会治安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刑事犯罪事件增加了许多,特别是拐骗、杀害幼童和学龄儿童的事件以及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十分突出。日本国民普遍感到,日本的社会不再安全了,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所谓的“安全神话”也随之破灭。在这当中,来自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地区的外国人犯罪问题不断见诸报端。犯罪案件增多也是一个事实,但是,真的像日本政府和媒体所说的那样,外国人犯罪是导致日本犯罪率升高、社会治安恶化的主要原因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日本法律专家指出,两年来日本警察厅每年公布的多达3、4万件的“外国人犯罪”案件中,因非法入境、非法滞留逾期不归等违反日本入境管理法的案件占了相当部分。与一般的刑事犯罪不同,这类案件原本就与日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但被计入了外国人犯罪之中,从而使外国人犯罪的数量大大增加。比如,根据警察厅的犯罪白皮书的统计数字,2003年来日外国人犯罪案件有34.746件,犯案人数是16212人,而如果剔除违反入国管理法一类的案件,其中的刑事犯人数就减少到7690人。

  法律专家还指出,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有关“外国人犯罪”的数字,归根结底只是反映了警察依照其工作方针和重点进行行动的结果,并不是实际犯罪情况的真实表现。因日本警察部门加大了对非法逾期滞留的管制力度,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非法逾期滞留的外国人减少了约25%,而非法逾期滞留案件的数量却增加了将近一倍,所以,“外国人犯罪”的数量自然也随之增加。这一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日本媒体对于外国人犯罪问题一贯十分“重视”,甚至近乎于敏感的程度。哪里一旦发生了一个外国人犯罪的案件,各家报纸、电视台就都会蜂拥而上、密切跟踪,不厌其烦地连续报道。据统计,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近15年间,外国人犯罪案件增加了约1.58倍,而日本主要媒体,包括4家全国性报纸、各地方报纸以及大的新闻网站的相关新闻报道量则增加了22.5倍!如果再加上各个电视台的报道,这个数字恐怕还要大很多。

  日本的报纸和电视等媒体十分发达,对国民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日本各主要报纸和电视台也都自认为担负着很大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公义的体现。但在所谓外国人犯罪问题上,日本的媒体囫囵吞枣地单纯跟随、接受了司法和行政部门刻意突出外国人犯罪,恶化了日本社会治安这一结论,而缺少对具体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把握以及对警方公布的统计数字批判性的检证和考察。在报道有关外国人犯罪问题时,新闻标题中充斥着外国人犯罪“激增”、“恶化”、“最多”、“最恶”等字眼,令人触目惊心,使人看后就立即产生外国人犯罪极其严重、恶劣的印象。

  这样的报道大大加剧了日本国民对治安状况恶化的感觉和担心,于是司法行政部门就要“遵循、秉承”“民意”,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措施的力度,媒体则再二再三地就此问题大力炒作,进行新闻轰炸式的报道。如此像连锁反应一样不断循环扩大,在日本形成了一种将许多问题都归罪于外国人的风潮。

  新闻链接

  美新安检措施广受各国非议

  

  从2004年1月1日起,美国开始在全国所有机场及重要港口实行新的入境管理制度,启用指纹和照片识别系统,绝大多数外国公民抵达机场后都必须拍照片并留存指纹。美国官方的声明说,此项反恐新举措是为了将恐怖分子挡在门外,确保美国国土更安全,同时完善美国的移民制度。据美媒体报道,实施这一新措施的包括全美有国际航线业务的115个机场和14个主要港口。2004年9月30日,美国政府开始把这一措施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包括英国等盟国在内的27个国家。

  美国政府称,今后,这一系统还将添加人眼睛角膜信息和脸部数据识别功能。为了保证这种“入境人员识别系统”的顺利运转,美国土安全部特地设立了专门办公室来分析收集到的全部数据,并将可疑人员交给有关方面进行深入调查。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每年的来访者众多,这种劳民伤财的系统最终能否将恐怖分子拒之门外需要时间来进行考验。一些保守主义者进而宣称,要美国减少“放入”的外国人数量。

  美国的新安检措施不可避免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愤怒。其中,巴西的反应最为强烈。巴西外交部警告美国“最好将巴西从‘黑名单’中取消”,否则巴西将给予美国赴巴公民“对等待遇”。但美国并未予以理会,于是巴西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了“报复”行动,即从2004年1月1日起,凡从巴西第一大城市圣保罗的机场入境的美国游客也都必须被采指纹、拍照片。用巴西政府官员的话说,这是“严防恐怖分子及其他可疑人士进入巴西”。

  阿拉伯主要国家沙特阿拉伯也对美国的新安检措施表示出了不满,并对此出台了针对美国游客入境的安检措施。

  英国旅行社协会警告说,美国公布的扩大入境检查对象范围的计划,将导致机场延误时间增长,从而对旅游业造成不良影响。

日本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