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交通事扫描 法国:超速50公里是犯罪
欧洲汽车拥有率远高于中国,但事故率却远低于国内;欧洲也有汽车拥堵,但绝大部分只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而且极少有“堵死”现象。
“让右”——欧洲大陆畅行的金科玉律
欧洲历史名城众多,古建筑保存完好。大部分欧洲城市中心区域的市政规划在几百年前就已定型。这些区域道路狭窄,路口复杂。但越是在城区,汽车事故率反而越少,堵车也很少堵死。
有几个原因造成这一现象:首先,城区内有严格的车速限制,“30”公里或“50”公里的时速限制标志随处可见。
其次,在很多错综复杂的城区交叉路口,往往没有红绿灯。在这种情况下,司机们都自觉地遵守一个“让右”原则,即除非你行驶道路有优先标志,否则一切都让你右边路口的车先行。在这种礼让的情况下,越是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交通反而越顺畅。“让右”是欧洲大陆畅行的“金科玉律”。
第三,“星”型放射状道路是欧洲城市的一大特色。道路往往从一个个小广场或环岛为原点向四面八方放射,众多的放射网叠加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道路系统,每一栋建筑四周紧紧贴着公共道路。这里没有盘踞一方的“大院”,此路不通,稍微一拐,又豁然开朗。
西欧国家汽车资料共享
欧洲交通中也渗透着“法治”思想,违规就要受罚,情节严重的还要上法庭。西欧国家之间已经实现了汽车资料的共享。你开着比利时的车,无论在荷兰、法国、德国还是其他国家违反交通规则,两个月之内罚单就会躺进你家的信箱。你如果拒罚,其他国家的法院有权传唤你出庭。
对于酒后驾车、闯红灯、超速行驶这类“严重威胁到本人或其他人生命”的“严重违规”,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将受到重罚。在比利时,超速罚款最少是150欧元(大约1500元人民币),而且超过限速越多,罚款将以几何倍数增长。比如超速60公里,罚款可能达到上千欧元,这对欧洲人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荷兰交通部官员凡·洛特女士11月18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罚只是一种手段,欧洲交通部门并非“为罚而罚”,而是处处透出“以人为本”的一面。
这一点记者深有体会。两年前,布鲁塞尔记者圈里的一位同行在荷兰以180公里的时速严重超速行驶,被荷兰警方课以800欧元(约8000元人民币)的重罚,并被传出庭。在法庭上,法官了解到这位记者每月工资仅数百美元,800欧元的罚款会给这位记者造成“生活困难”之后,主动将罚款减少到300欧元。
荷兰事故发生率欧洲最低
荷兰人口1600多万,平均每1.5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但在汽车拥有率如此之高的荷兰,交通事故发生率却是欧洲最低的。洛特女士介绍,对交通的综合治理是多方面的。比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荷兰提出“可持续的道路交通安全”理念,事先道路设计、建设、管理一体化,做到道路建设与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在市区一些路段,荷兰故意将机动车道路设计得很窄,还多加弯道、环岛等,客观上造成车辆无法快速行驶。
她介绍,对民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说理”而不是“强迫”。荷兰人不会去死背交通法规条文。交管部门通常会向民众演示,如果违规,会对自己和他们的生命导致哪些后果。这种教育,对珍视生命的欧洲人来说非常有效。欧洲人上车系安全带是出于自己生命的自然保护,而不是怕警察罚款。
荷兰交通部门的措施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在洛特给记者的资料中,非常详细地统计了荷兰近几年来交通事故的数量曲线图。这一曲线平稳地由高走低。1996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251起,2000年下降至1166起,2004年下降至881起。每年的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也由1996年的近2万起下降至2004年的1.8万起。比利时交通部门给记者发来的材料上也有类似的现象。
欧洲人离不开汽车。但每年9月底,欧洲各大城市都会有一天“无车日”,当日汽车在城区禁止通行。欧洲人希望借此表达对回归“绿色环境”的向往,也表达了远离汽车带来的负面问题的希望。
几年前和法国人谈起法国的交通状况时,他们大多会皱起眉头。然而,在法国政府一系列措施出台之后,法国人无不承认,法国的交通状况正在不断改善。
今年死亡人数降到5000以下
“即使有国际驾照,你最好还是学学法国的交规,否则你家的信箱就会塞满罚单。”初到巴黎时,一位法国朋友这样“告诫”记者。当时还觉得这位朋友在危言耸听,但是,在法国呆了几个月,才明白他说的确实有道理。近年来,法国政府正是凭着一个“罚”字,硬是使“马路杀手”们的野蛮驾驶行为大大收敛,每年死于车轮之下的人数也明显降低。根据法国交通部的预测,2005年法国的交通死亡人数将首次降到5000人以下,远远低于2001年时的7700人。
三分之一事由超速造成
由于法国31.5%的交通事故是由超速行驶造成的,所以法国警察对超速的司机决不手软。法国的主要公路上都设有大量雷达测速点,任何超速行驶的汽车都会被拍下照片。除固定的交通测速仪外,法国警察还有流动的测速装置。记者多次在巴黎塞纳河的桥上,看到警察拿着带测速功能的望远镜监视河边高速路上的车辆。法国法律规定,超速50公里以上被视为犯罪行为,严重超速者将被判以3个月监禁及3750欧元(约37500元人民币)罚款。
法国人逢饭必酒,因此,酒后驾车成了导致法国交通事故的一大黑手。对于酒后驾车的司机,法国警察会毫不含糊地至少罚掉6个驾驶分,对于情节严重者则当场吊销驾照。
在法国无论是开车还是坐车,千万别忘记系安全带,否则,你会马上收到一个70欧元(约700元人民币)的罚单。
另外,法国巴黎、里昂等大城市红灯一个接一个,如果不小心闯了红灯,则至少要交700欧元(约7000元人民币)的罚款。这对于法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结伴出游指定一人不饮酒
尽管法国的交通死亡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但是,法国政府仍不断在给法国人敲警钟:法国每天仍有14人成为“马路冤魂”。在法国政府的呼吁下,法国社会各阶层都在动员。他们还制定了在2007年使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减少到每天10人以下的目标。
在法国,以维护马路安全为宗旨的社团比比皆是。记者日前在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出差,采访了一个名为“零事故”的社团。该社团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法国28%的“马路冤魂”是青少年的情况,他们在当地的青少年中发起了一场叫做“夜间司机”的宣传活动。他们希望,晚上结伴出去消遣的青少年,能在出发之前指定一个人专门负责开车,而被指定的人应坚决避免饮酒。
飙车大片惹公众反感
针对法国交通事故死亡者中17%的人是摩托车手的现象,法国西部城市鲁昂成立了一家名为“抬起油门上的脚”的民间社团。这家社团的主要工作是对摩托车驾驶者加强宣传,告诫他们在马路上行驶时应适当减少速度,不要因为一时痛快遗憾终身。
不久前,当法国政府在召开公路安全问题会议期间,法国电视一台播出了吕克·贝松的飙车大片《出租车》。此举在法国民众中引起了很大反感。巴黎一家叫做“反对马路暴力”的社团对此“深表遗憾”。
除了这些社团之外,法国的汽车制造商也在用科技手段帮助改善交通安全。法国标致、雷诺和雪铁龙三大汽车制造集团最近都相继在新车型上配备了限速装置。一旦速度被设定,即使司机再踩油门,汽车也不会加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