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之国的警察印象
天下警察是一家
初次踏上加拿大的领土,心中总会有种陌名的向往。
温哥华时间2004年10日2日下午3点,随着阵阵轰鸣声,大韩航空公司波音777式飞机冲入了机场跑道。来自东方古国的20位中国警察走下飞机,我们是辽宁省公安厅组织的交通民警赴加拿大培训团的成员。
通关时加拿大警察和移民局要问很多问题,外交部网站中国公民赴加拿大旅行须知这样告诫。“皇家骑警和移民局官员一定会问你们一些问题,你们要如实回答。千万注意,别让对方感觉你想久居加拿大。”与我们同行的加拿大华人齐科先生也不住地叮咛着。
我是我们一行中第一个走出机舱的。不远处,就见着两个皇家女骑警在检查旅客的护照。女警察拦住了我,要看我的护照。齐科先生忙用英语说:“他们是来自中国的警察。”听到齐先生的介绍,两位女皇家警察方才的一脸严肃倏地变得亲切起来。她们把护照还给我,然后和齐先生说着英语,那意思分明是:中国警察一律放行!
我的天!俺们这些来自中国的警察在加拿大也能享受这特权?!天下的警察原来都有如此这般的认同感,我们感觉这有点不像加拿大,却像在中国某省某市某县某个街道,像在中国沈阳桃仙机场遇到了关照我们的同行,20名中国警察健步而去。在我们的身后,众多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的来访者抑或是从国外归来的加拿大人密密层层人挨人地等待着两位皇家骑警的检查,转头望去,那感觉美极了。
晚上,我们下榻在温哥华一个叫优质酒店的地方。这是到加拿大的第一天,因为时差的原因,总有睡不着的人,这使团内的人再次领略了加拿大警察对中国警察的信任与友好。温哥华午夜时分,是中国阳光灿烂的下午。团内一位老兄耐不住睡不着的苦痛,干脆走上街头,独自欣赏温哥华的夜景。啊,景色真是美……这老兄正要抒情,忽然身后传来稀里哗啦的声音,他转身一看,两个荷枪实弹的加拿大警察出现在他面前,那架势一定把他看成是有犯罪倾向的人。咱的老兄不会英语,他用手势极力证明自己是个好人,可人家根本听不明白,要把他带到警察局审查。咱老兄看说也说不明白,手势也看不懂,就直接要回宾馆,而这两个警察绝对忠于职守,紧随其后,寸步不离,那场面和对付一个有犯罪可能的人是一样的。在国内,老兄在当地警察部门也算得上知名人士,从没遇到过这场面,心中一阵焦灼和难耐。情急之中,他想起了自己身上有一个警官证,那上面大概有英语警察的字样,就掏出来展示给两个警察,看到警官证上的“POLICE”,两个警察突然笑了起来,那感觉,那神态如同是八路军见到了共产党,自己人遇到自己人了。
警报立刻解除了。
加拿大警察向中国同行表示友好的事有许许多多。当我们在BC省司法警察学院接受培训时,下课后总会有该国的警察同我们搭讪,双方用手势、用英文、用阿拉伯数字表达着友好的情意,他们询问我们用的什么枪,口径有多大、年薪有多少、值勤每周多少小时、谁是警督等等……
当我们乘机前往多伦多时,为了寻求顺利过关,陪同我们的齐科先生又告诉安检人员我们是“CHINA POLICE”,我们到机舱落座后,加拿大一个年轻的妇女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对着我们这边说道:“我是加拿大皇家骑警,听说你们是来自中国的警察,我向你们表示真诚的敬意!”说着,她把仅有的一枚加拿大皇家骑警的徽标请齐科先生转赠给本团团长,担任团长的省公安厅交通安全管理局副局长苏明显得有些激动地接过徽标,他向大家询问:谁带了礼品?
大家都显得有些不安,能称得上礼品的东西都办了托运,这种场景是很尴尬的。我们要下飞机,那位年轻的女骑警还要继续她的旅行。我看到她目送我们远去。
苏明是个爱干净的人。回国后,一周内他换了几套服装,可那枚皇家骑警的徽标一直挂着他的衣服上。
想当警察不容易
在加拿大生活15天,我们走过了该国的主要城市。这儿风景秀丽,人们安居乐业,街上没有人群的喧嚣,治安井然有序。只是在温哥华唐人街看到了一些人蹲在墙角吸食大麻,据说这是政府所允许的。
这儿的治安靠的是些怎样的人去维持?
到加拿大的第三天,我们走进BC省司法警察学院,开始短暂的“留学”。加拿大的警察学院不像中国那样从高考中录取生源,他们只是对招募的警察进行短期培训。司法警察学院也不设专职教师,老师都是在一线工作的法官或者警官,这样做的理由是要保证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老师往往在学院任教一段时间后,还要回到警察局或者法院;在警察局或法院工作一段时间后,还要回到司法警察学院,这大概也算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吧。
我们的老师叫吉姆,50岁,瘦高而干练,那双蓝色的眸子里经常发出鹰一样的光亮。他是温哥华警察局的紧急事件处置指挥官,中国警方没有这个职务,职位大概相当于市公安局的指挥中心主任。
吉姆说:2001年,温哥华市发生了14起谋杀案,犯罪要受到警察的强烈扼制。
听了吉姆的话,课堂上传出了嘘唏声。这只是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县所发生的案件。
他们的警察究竟啥本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招募警察的过程。
想当警察要符合这样几个条件:1.具有良好品质的加拿大公民;2.身体健康;3.高中毕业(需要在大学攻读一年,积满学分30分);4.年满19岁;5.没有犯罪记录和被指控的犯罪;6.持有有效驾驶执照,驾驶记录良好。
警察局招募警察时,绝不能有性别、年龄和种族歧视,被招募者要达到19岁的规定,只是要求被招募者要具备法定的行为能力,此外不得有其它的要求。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当警察。
应聘者要经过英语和数学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就要接受体能测试。这个体能测试设置得非常科学,应试者要从楼上跑到楼下,还要淌过一条小河,完成障碍跑等等。常人需要5分钟完成这些科目,他们假定犯罪者4分45秒完成,而应试者需要在4分15秒内完成,就是说应试者必须比犯罪者跑得快。这个成绩的最好记录是七年前一个小伙子创造的,他的成绩是2分23秒。我们询问吉姆的成绩如何,他骄傲而又有点无奈地说:“我的最好成绩是3分15秒,可那是年轻时的成绩,如今不行了。”
体能测试合格后,还要进行第一次面试。当我们走进警察学院时,看到一间教室里坐着一位年轻的女子。她的胸前别着“4”号纸卡,她的身边一个男士在询问她问题,要向她提出一些复杂的问题,而另一个则在旁边观察她的表现,随后还要进行测谎。这是招募警察时对应聘人进行面试的一个情景。
这些都能过关,就要对被招募者进行背景调查和心理评估,这类似于中国的政审。加拿大警察局大致有这几个部门:刑事侦查部门;家庭暴力和性侵犯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支持部门;管理服务部门。人力支持部就负责警察的招募,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部门工作人员并不是警察,这意思是说,招募警察不能由现任警察完成。人力资源部要组成评估委员会,对每一个应试者的情况进行评估,最终确定录取谁,不录取谁。据说,绝没有“走后门”的情况发生。
加拿大的警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应试者一旦被录取,就成为公务员。被录用警察的比例大致是应试人员的5%,应试者被录取后,就要进行培训,成为见习警察。培训期间要自掏腰包,培训费8200加元,大致相当于人民币5万余元。不过在培训期间就享受工资待遇,见习警察的工资一般在4万加元左右。加拿大是个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见习警察的工资税金在18%。
见习警察要进行“警察入门”课程的学习,此外要进行训练。我们在BC省司法警察学院时,恰好赶上他们要进行毕业典礼。吉姆带着我们观看了见习警察的训练。看到他们时,我们这些习惯于“大一统”思维的中国人十分不解,他们胖的胖瘦的瘦,老的老小的小,黑的黑白的白……
难道他们就是见习警察?
吉姆说:“现在我们招募的警察平均年龄26岁,年龄最大的44岁。现在国家每年都要移民25万人,我们希望有不同种族的人加入警察行列。同时,警察是个特殊的职业,我们很重视被招募者的工作经历。一般说来,没有工作经历的人很难进入警察的行列。”
看到他们队列训练,我们也实在不敢恭维。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北美法案》,允许加拿大自治。加拿大的警察制度完全是按照英式警察体例建成的。走路的姿势,动作的组成完全英式。按照中国人的眼光,他们好像不大重视队列,一个个踢啦踏啦,如同顺撇。想想俺们国内那旮警察正在大练兵,心里美着呢:那动作多整齐,齐步走“唰唰唰”,正步走“咔咔咔”……
可到了格斗训练,我们不禁汗颜:男摔女,女摔男,喊叫声连成一片。一会儿他们又模仿向犯罪者举枪的动作,一个模特举刀跪在前面,刹那间,“把刀放下”的喊声此起彼伏,令人惊恐;一会儿他们又练习后退,练习追打,每名警察的神态仿佛就是面对罪犯。
我们观看他们训练有一个多小时,那种紧张和强度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每个见习警察都是脸色涨红,大汗淋漓,而女警们和男警们毫无二样。我不知道他们啥时候才能休息,只是感觉要是我该倒在地上躺一会儿了。
多元文化多样警察
走在加拿大城市的街道上,不时会看到穿制服的人从身边走过。判断他是不是警察,从衣服的颜色和样式难以搞清,而要看有没有POLICE的标记。
我们先追溯一下加拿大的历史:加拿大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16世纪,法国人首先发现了这里,他们从遥远欧洲大陆来到这里,在劳伦斯河流域同当地土著人做皮毛生意,并把加拿大部成了法国殖民地,称这里为“新法兰西”。18世纪初,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不能忍受法国人独占加拿大肥沃的土地。经过七年的英法战争,法国人战败。随后,1763年,英国宣布把法属加拿大变成英属加拿大省,确定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英语。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没有时间控制加拿大,1931年,加拿大在英联邦内获得完全独立。
加拿大领土内除了英国移民和法国移民外,还有许多种族。这儿遍地都是德国、意大利、乌克兰和荷兰的后裔,中国、日本、韩国人也在这形成了民族集团。在这儿你可以看到加拿大的巴黎圣母院,乌克兰的东正教堂,中国的唐人街,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民族的马赛克。
警察的设置也体现着多样化的特点。就在完全独立前的1926年,骑马巡逻的联邦警察出现在加拿大荒芜的西北部,人们把这些英国皇家警察称为皇家骑警。如今,骑马的警察虽然只是作为礼仪出现,但皇家骑警的雅号被延用至今。随着省市政府的建立,后来又出现两种样式的警察组织:省级警察和市级警察。
加拿大是个联邦制国家,各省之间都有自己的诸如刑法等基本法律。皇家骑警和省级警察、市级警察之间只有协作关系,而没有隶属关系,就是说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以到处检查工作为职责的警察领导机关,但皇家骑警可承担省级职能和市级职能。不是所有的省市都设立警察组织,没有警察组织的省市就要聘请皇家骑警担任维护治安的工作,皇家骑警的费用也由省市级财政承担。目前,加拿大的警察总量5.1万余人,BC省现有警察7100多人,温哥华警察局现有警察局1150人,属于市属警察。总之,加拿大的警察体制十分复杂,服装颜色、制式各具特色,无法用中国的警察体制与加拿大比较。
在加拿大,监狱不是警察体系。我们参观过BC省的北非河待判决拘留中心,这的看管人员属于社会矫正部门。监狱是2001年用4100万加元修建的,条件很不错,每个监舍都有一个电视,但闹监者就没有这待遇。监狱里可以照相,但镜头绝不能对着嫌疑犯,这叫保障他们的人权。在这儿,我们还见到了闻名世界的囚犯,此人在温哥华杀15个妓女,此刻他好像在写“交代材料”,对这起案件中国的媒体都有详尽报道。
加拿大实行警衔制,虽然警察体例各不相同,警衔类别却大体相同。一般从见习警察到警司的时间需要3年。警督是警司的管理者,中国警察除了警衔外,还有表示职位的科长、处长等等职位,而他们警督就是一种官职。从警司到警督的时间需要12年至15年的时间,此外还要经过几道程序:1.本人申请;2.领导者评价;3.考试;4.评估中心的评价。从警督晋升警监需要20年的时间,并至少有5年的警督经历。晋升副总警监要有5年的警监经历,从警督到警监,从警监到副总警监批准程序和警司晋升警督差不多,只是没有考试一说。
我们的老师吉姆与他一起走进警察队伍的人相比,是非常优秀的,他已经晋升为警监,可那些人中还有是警司的,加拿大可没有像中国那种体现级别的非领导职务,能当官的就是官,当不上官的就是兵。吉姆在课堂上询问我们谁是警监?好像想知道谁和他是一个级别。
最有特点的是警察局长一职的确定,要经过竞聘产生,还要经过设在市政厅的警察委员会的评估。在竞聘之前,媒体要把消息广而告之。据说,现任温哥华警察局总警监有三个副总监竞争,但都败给了来自多伦多的皇家骑警。走上温哥华警察局总警监位置的皇家骑警表现不尽如人意,还和几个副总警监“闹不团结”。加拿大也有“地下组织部”,他们风传:一位女士要接任警察局总警监。
在加拿大,不但总警监有人想当,警察也算抢手的职业,因为警察薪水很高。新警察年薪一般要在4万加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25万元左右,但要缴纳18%的税金。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薪水也会增长。一般刚当警察时,每5年涨一次工资;当15年警察后,1年涨一次工资。吉姆的年薪现在已经达到10万加元,相当于人民币60多万元,但要缴纳44%的税金。
加拿大政府规定国家公务员退休年龄65岁,但警察一般都在60岁前离开岗位。退休后的薪金采取积分制,每工作一年积2分,30年以上工龄的积满60分,退休后就能拿到全额退休金。退休后的警察和警察局没有任何关系,人家警察局不设“老干部处”,也用不着年节挨家挨户给“老警察们”送鸡蛋,社会福利足以保障他们安度晚年。
交通管理人为本
加拿大各地都有个奇怪的景象:街上有车无人,车在行走,人在车中。
我的同行者多数算得上交通管理方面的内行,中国人善长做大事,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外国人有很大区别,总是喜欢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某一官员不掌握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一连串综合数字是不称职的表现,加拿大人则愿意从微观方面去思考问题,人家想的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上交通管理课程时,大家都急于知晓一些数字,省交管局事故处副处长伍昕代表大家向老师发问:加拿大究竟有多少车?年发交通事故是多少?
吉姆对交通管理算不上有专长,但他请来了交通管制专家戴维斯。戴维斯60多岁,满头银发却精神闪烁,那很有特点的胡子使我们想起了斯大林。他已经从温哥华警察局退休,如今在这兼职做教师。吉姆把他介绍给我们,等到戴维斯讲话,他也不像俺们那样首先要谦虚几句,说自己如何不行还需要学习等等,却又自我吹捧说是吉姆父亲辈的老警察,吉姆对此也点头称是。老归老,可老戴对伍副处长的提问一无所知,好像随便说加拿大有机动车80万辆,大家认为这绝不正确,偌大的国家怎么还没有沈阳那旮车多呢,这显然是没备课,来对付我们这些“留学生”。俺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就发明了圆周率,中华民族对数字的领悟程度在世界上可是最那啥的了,你说得对错俺们一听就都清楚。你老戴吹得挺大,可怎么这几个数字都整不明白呢,你老戴当天和尚撞天钟,能对得起供你养你的加拿大人民吗?能对得起组织上对你的培养吗?……这时课堂纪律出现问题,老戴所准备的讲稿大概是如何实行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交通管制,他对中国警官提出的问题也有些不解:那些枯燥的数字和俺老戴有啥关系,我把温哥华的交通整明白就得了呗,再说也没人让我管这些数字的事呀……总之老戴见势不妙,同吉姆说了几句,便溜之大吉。
到了下午,吉姆告诉我们。老戴从课堂上走后,打了一上午的电话,问渥太华,问多伦多,问蒙特利尔……好不容易才打听到我们询问的数字:BC省现有机动车200多万辆,加拿大现有登记机动车1700多万辆,平均不到两人就拥有一台车,还不包括美国长年在加拿大的车辆。BC省每年的交通处罚额度达4000万加元。温哥华年交通事故1000余起,死亡30多人。
来去匆匆的老戴那天真的没有讲出太多的东西,尽管他身怀交通管理绝技却因为数字问题而过早地离开我们,我们对加拿大交通管理的了解,依赖的是我们的感性认识和陪同者的只言片语。
加拿大的车辆牌照归属保险公司管理,和警察当局无关,警察只负责车辆管理。在街上,我们随意能看到有人贩卖车牌。一问才知道,这儿可随便选择车牌号,车主自己提供车牌,微机中又没有与所提供的车牌同样的号码,保险公司就承认你的牌号。加拿大设置交通警察,但绝没有中国那么大的队伍,他们主要的任务是处理交通事故,巡逻警察有打击犯罪和交通管理的多重职责。一些被称为“准警察”的人也负责交通管理,他们不是志愿者,这种警察体例直到离开加拿大时我也没有搞明白,我只是知道他们如果干得好可以成为正式警察。
加拿大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很严格,但无不体现出人性化,他们实行的是和中国一样的扣罚13分停牌的制度。一般说来,初次违法只下罚单,扣分;第二次违法,扣分达6点时,要增加保险金,警察也要给你邮一份劝喻书,指出你的问题;第三次违法,警察约见,你能解释清楚可以,解释不清扣分9点,停牌一个月;再违法停牌三个月;再违法停牌一年。
对警察任何阶段的处罚,如果不服,驾车人都有权向法庭起诉。警察说你超速,你说没超速,警察要举证,有证据证明你超速,警察胜诉;没有证据,警察败诉。如果警察开庭没有到庭或者有事没去,你就胜诉。我们刚到加拿大时,陪同我们的齐科先生说儿子开车时警察说他超速,可儿子说没有,警察和儿子只能到法庭去争辩。等到我们要离开加拿大时,齐科告诉我们,开庭那天警察没有去,儿子胜诉了。
齐科有一个华人朋友老王,一直陪着我们,他也有同警察打交道的故事。老王开车经常违法,他家附近的地方不让拐车,可他不知道,那天被警察捉住。警察给他邮去一封劝喻书,要给予他停牌三个月的处罚。老王不但口才好,文笔也好,文章写得极为动人,他给警察回信说:这些天来,我深刻反思自己的错误,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我非常感谢警察当局对我的挽救,你们别说处罚我三个月,就是处罚我一年也是应该的呀,但我现在做义工,每天要接送几个孩子上下学,如果你们停我牌,那些可怜的孩子就没人接送了,请敬爱的警官先生高抬贵手,免除我的处罚。当否,请指示。
老王中国式的认错可能真的使警察受到感染,回信说:你认识错误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你的错误不能原谅。考虑你做义工的情况,停牌你一个月。
接到警察的回复,老王乐了。
我问老王:你恨警察吗?
老王说:你这是中国人的问法,加拿大人没有恨警察的,他们很辛苦,不容易。
老王的回答令我纳闷:为什么我们对民警的教育天天不断,民警违纪却也天天不断?人家加拿大的警察只是对新警搞过一次宣誓,之后就没有啥思想工作了,他们靠啥保证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你要问他们每年都对警察进行啥教育,人家还以为问的是业务培训,等好不容易明白了你的意思,只会对你的问题百思不解:当警察时都宣誓了,还要教育啥呢?
家家都有难唱曲
加拿大人很温和。见面时,无论相识否,都会相视一笑,一声英语“哈罗”,听起来很温馨。
我们来到魁北克,发现这却很例外。英语在这儿被视为野蛮的代名词,而法语则是高贵的象征。这源于历史上的血腥战争。在17世纪到18世纪,是法国人创造了魁北克城,他们从法国探险到这里,和当地土著人、印第安人经营皮毛生意,并把霸占的领地称为“新法兰西”。
法国人创造了魁北克,但被英国人占领,法属加拿大变成为英属加拿大,法国人心中憋了一股火。在魁北克市政庭前,有一个天使雕像,那是和平的象征,但法国人心中的伤痛还没有愈合。如今,魁北克议会飘荡的旗帜不是红白红相间的枫叶国旗,而是蓝白相间的魁北克省旗,这是法国人的旗帜。
20世纪60年代,世界闻名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戴高乐老先生来到魁北克市,他站在市议政庭的平台上,望着窗外美景,心潮澎湃,浮想联篇,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自由魁北克万岁!
这一喊不要紧,声音回荡至今。有人评价:自由魁北克万岁的声音奏响了魁北克独立的号角。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魁北克要求独立的议案终于端到了加拿大议会。议会审议的结果是:要求独立的票比反对独立的票仅少一票。
此后,要求独立的议员逐渐减少,独立的声音告一段落。如今,法国人和英国人和平共处,但心里的积怨他们内心才知道。加拿大政府对法语区的人民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他们要以时间换空间,慢慢地修复那段历史的伤痕。
中国有句俗语,家家都有难唱曲。要求独立与反对分裂的斗争,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加拿大人会用智慧处理这个历史的冤仇吗?
与加拿大平和的秩序相比,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10月16日,当我们在渥太华时,准备乘车前往加拿大总督武冰芝女士的官邸一睹,随后飞回温哥华。当走出宾馆时,却见外面三五成群的人都挂着纸牌子,那上面的英文字写着:涨工资,涨工资,全国公务员大罢工!
我的天,公务员会罢工?这时我们车上又加入了一个队伍,他们是沈阳市法院的访问团,大家都是搞政法的,里面不乏搞信访的人士,这西方的民主令我们感到奇怪。人家罢工和中国不同,也不组成大队去游行,也不挥臂喊点啥,就是几个人挂着纸牌子东走西走,样子很平和,有的手中还端着咖啡……
公务员罢工在中国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大家纳闷:加拿大的公务员年薪都在5万加元,相当于人民币60万元,按照中国过去的说法,知道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呢,你们哪里知道他们的苦痛,美好的生活不享受,却端着咖啡来罢工?
那些罢工者看出了我们的好奇,和我们打着招呼,有的甚至把纸牌子挂在我们身上,我们当中的年轻人也爱凑趣,用手做出一个“V”形,预祝他们罢工胜利。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政府部门都在这儿,我们去武总督官邸的路上,看见政府门前都是罢工的人,很是热闹。等我们赶到时,武总督的大门却被破例关上了。原因是:工作人员都去罢工,今天不能进去。
回到温哥华,迎接我们的华人老王问:“你们看到罢工没有?”
我们把看到的情景学给老王。
老王说:“媒体现在都在炒这个事,全国除了海关、警察部门外,有12万的公务员都在罢工,马田政府答应给公务员增加工资2%至3%,可这没有满足公务员的要求。”
看,无论在哪儿,咱警察都算得上最有觉悟的那部分人,加拿大警察危难时刻也能显身手。
平心而论,加拿大真的算个温馨平和的国家。国民来源于不同的国家,由不同的种族构成,文化背景不同,却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公务员罢工在我们看来不正常,可人家认为很正常;相反,我们认为正常的事,可能人家认为不正常。
让我们相互理解。
警察要为公众服务
同样的语言,相近的文化,同处在北美的加拿大与美国则有许多不相同的地方。加拿大人平和、安闲,不喜欢招摇过市;美国人则喜欢耀武扬威,对别人说三道四。表现在对待犯罪的问题上,美国人主张对犯罪要进行一场战争,而温和的加拿大人则认为:罪犯一定要打击,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犯罪的原因,做到预防犯罪,铲除犯罪的土壤。
基于这样的认识,加拿大警察在社区建立服务站,派出警察驻扎在社区。这同我们的派出所的职能异曲同工,只是社区服务站一般只设一个警察。社区是一个文化的概念,是种族的概念,也是财产的概念,种族相同,文化相近,财产所有量相差不多的人喜欢居住在同一地方。为了能够和社区打成一片,加拿大进驻社区的警察,都尽量选择那些与社区居民能够沟通的人。如在华人社区,就要选择华人警察进驻社区;印度人居住社区,就要选择印度裔警察进驻社区。警察来源于公众,也要服务于公众。社区警察的职能就是:同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居民对警察工作的支持,减少犯罪的机会和诱因。
刚刚走进警察队伍的人是没有资格在社区中当警察的,社区警察要有5到7年的警察经历。
吉姆把我们领到了温哥华的考里穆德社区。他在这当过多年的社区警官,对工作的执著和谦和的为人,使他与这的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还当过附近中学的警察联络官(就是中国的校外辅导员),那时候,年轻的吉姆经常到学校和孩子一起踢足球、郊游、捉迷藏,把防范的常识和毒品的危害告诉天真的孩子们。
如今,随着近年来移民的增多,考里穆德社区83%的居民是华人,遗憾的是加拿大华裔警察不是很多,吉姆的继任者是个中年女警官勃若姆,勃若姆在社区服务站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她是典型的欧洲后裔,那结实的身体使我联想起几天前看到的与男警进行格斗训练的女警察。勃若姆憨厚地看着我们,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看得出她是只会做不会说的那类人。勃若姆送给我们每人一个温哥华警察的臂章,臂章显然是用过的,后面还有缝制的痕迹,我们有点奇怪:她从哪弄来的这么多已经用过的臂章呢?出于礼貌,我们送给勃若姆一些诸如丝绸一类的“中国小玩意儿”。
警方要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被称做志愿者的两位加拿大“街道干部”。在社区服务站的墙壁上,我还看到了贴在墙上的照片,勃若姆说:“这些也都是我们的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就是我们的治安联防队员,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志愿者要当警察“政审”一关就容易通过了。志愿者经常被警察派到容易丢失机动车的地方守望,他们还配有电脑,能够准确地发现被丢失的车辆。也可被派去协助指挥交通,驾车人对他们服从的程度绝不亚于警察。
加拿大警方重视与公众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开始他们只是专心职能工作,但这使他们吃尽了亏。二十多年前,警察开展了一次运动,要重新树立警方的形象。吉姆的同事给我们放了两个片子:一个是25年前电视台为温哥华警察局录制的,是一个警察把喝酒的司机押进警察局的镜头;一个是刚刚拍摄的,是温哥华警察局请美国一家著名的公司无偿为他们制作的,反映的是一个漂亮的女警察笑容可掬为民服务的镜头。这个片子经常在电视台播放,目的是为了求得民众对警察的好感。
加拿大警察为了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自己情愿做出一些牺牲,按照警察内部确定的原则,出警的顺序应该是:1. 正在发生的犯罪;2. 已经发生的犯罪;3. 因居民噪音而引起的报警。
像所有的西方社会一样,加拿大人标榜自我,私生活受到干扰是件很大的事,请求警察消除邻里干扰在报警中最为多见。为使公众满意,警方有时只能把出警顺序中的第三位移至第二位,使警察频频出现在居民住户,调解邻里间的纠纷,但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放弃对治安的维护,因为这符合公众的最大利益。警察终究是警察,打击犯罪责无旁贷地成为他们工作的重点,温哥华被确定为四个警区,每个警区有一个警监统领,下设10个巡逻队,还有一个随时待命的巡逻队。每一个巡逻队八名警员,他们在不同的地点出发,在不同的时间工作。午夜时分,万籁俱寂,也正是巡逻队警力最多的时候……
中国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在加拿大的那十几天,我们最愿做的事就是吃饭时在酒店翻看那些免费的华文报纸,它能告诉我们离家这段时间国内的情况。这种爱好被全团20人所共有,才离家十几天,每个人都被淡淡的思乡之情所困。
加拿大有许多华人,我们曾接触过一些。他们的经历和心态引起了我的兴趣。齐科先生从中国沈阳到此已经四年有余,如今仍然是“干哈干哈”的满口东北那旮口音。老婆原来是沈阳工业大学教师,是她首先移民加拿大,先把儿子而后把他从中国带到这遥远的国家。齐先生在中国做过旅游,来到北美也专营和旅游访问相关的道行,我们到加拿大就是他穿针引线,齐科说现在自己是BC省司法警察学院驻中国的代表。齐先生人很热情,我们早上吃不惯加拿大的早饭,他就让老婆给我们做榨菜炒肉送来,还不时地把20人领到他家喝大酒。
我们问他在加拿大有何感受?他说:“你看加拿大多好呀。空气新鲜,从不得病。”
齐科之子却揭发爸爸,他说:“我爸爸最想做的事就是回中国。”
再说齐科的好朋友老王,50岁的他10年前从天津来到加拿大,老王早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这段大学经历使他此后就没有离开过英语,也使他在加拿大社会运用自如。BC省司法警察学院为了迎接我们,用雇金500加元请来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华人,可他听到老王说起英语神气劲儿,就马上变得很紧张。老王和齐科一样热情,整天帮着我们忙前忙后,把家中电话告诉我们,说谁有啥事,只要打电话他马上就到。
齐科家的家宴是他们和国内人接触中最能表达感情的场所,老王和国内人喝酒就激动,激动后声音就大,声音大后就可能引起公寓里的加拿大人不满,他们往往会投诉齐家干扰住户。老王到了加拿大就没了工作,加拿大人失业是福,每月政府要支付他相当于一万元人民币的加元作为救济。
加拿大每年要从国外移民25万,他们有82%的领土面积是无人区,广袤的土地,需要人来开发。中国人第一批移民加拿大的可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他们是来修建太平洋铁路的中国工人。解放前期,一些华人也来到加拿大。1997年之前,许多香港人也移民到这里。近年来台湾人也相继来到此,大陆人大批涌入加拿大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根据加拿大政府的规定,移民分为三种类型:投资移民,在加拿大投资50万加元(相当于300万元人民币)的;企业移民,在加拿大兴办企业,至少安排一个以上加拿大居民就业的;技术移民,移民者必须是国家需要的技术种类(理发师、厨师的移民也属技术移民)。移民者要具有加拿大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还要考试。移民需要排队,按时间和需要决定先后。希望加入加拿大国籍的移民者四年之内,要在加拿大国内住满1095天。
大家在访问期间都相互询问:你会移民到加拿大吗?也许这些人在国内都有一定社会地位,生活和工作很不错,所以回答都是一致的:不会。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加拿大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发达,中国也不是想象中那样落后;中国同世界的差距在缩小,中国已经走向世界。无论怎样,我都对这些移居国外的中华儿女产生由衷的敬意。他们把中华文化传播世界各地,对所属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不乏杰出人物。
10月17日,我们赶到了温哥华机场,要离开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国家。当飞机起飞的刹那间,我突然想起出国前看过的电视连续剧《别了,温哥华》,难以割舍的情感涌出心头——别了,温哥华;别了,加拿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