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警方遭到各国嘲讽 高官要来中国解释
8月24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右二)同政府官员为菲律宾人质事件中遇难的香港同胞默哀。当日,香港特区政府机构所有特区区旗下半旗,沉痛哀悼23日在菲律宾人质事件中遇难的香港同胞。 新华社发
菲律宾政府24日宣布今天为全国哀悼日,而这一行动看起来尚不足以平息香港及中国内地民众空前的愤怒。马尼拉人质危机中遇难的香港游客昨天增至8人,菲律宾警方对其失败的解救行动作了最初的解释和一定程度的认错,但香港仍有媒体认为菲律宾“欠香港一个血的解释”。世界媒体昨天普遍加入到批评菲律宾警方的行列,新加坡《今日报》奚落菲律宾警方23日的人质营救像一场慢动作的行动,法国特种部队前队长批评菲律宾救援人员不专业、“准备糟糕”,还有媒体翻出旧账,说马尼拉一群警察曾对付不了一名劫持儿童的持刀歹徒,最后儿童被扎十几刀,中了警察的5枪。人质事件被认为是上任仅8周的阿基诺政府的“第一场危机”,有菲律宾媒体质疑危机的十几个小时里他“在哪里”?许多香港入质疑菲律宾警方是不是真正重视香港人质的安全,香港人的愤怒使在当地工作的15万菲律宾人受到关注,他们的一名代表昨天对媒体说:马尼拉发生的悲剧不是菲律宾人与中国人的相互反对。
菲律宾需要给中国一个解释
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24日致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向23日在马尼拉市发生的劫持事件中遇难的香港同胞表示慰问。中国内地民众也给予了香港遇难同胞前所未有的同情。
整个香港昨天弥漫着悲伤与愤怒。香港政府各机构都降半旗,所有报纸头版改成黑白色,悼念人质危机中的遇难者,还有不少团体到菲律宾驻港总领馆抗议,敦促菲律宾政府就香港游客在马尼拉遇害事件道歉。香港特区政府24日还宣布,特区区旗25日、26日继续下半旗。(来源:环球时报)
8月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警察护送被劫持者释放的中国香港游客离开。 新华社发(法布里加尔摄)
香港发行量最大的《东方日报》24日将马尼拉发生的惨剧称做“大屠杀”,该报发表社评说,从部分获释人质口中得悉,枪手似乎无意伤人,假如谈判过程顺利,事件可望和平解决,但事件发展到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警员强攻?何以强攻又显得拖拖拉拉?社评说,菲律宾当局欠香港一个血的解释,不能让遇难人质死得不明不白。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4日称,15万菲律宾人目前在香港生活、工作,这里的菲律宾人社区担忧对马尼拉处理危机的愤怒可能影响到他们。
新加坡《今日报》24日以“硝烟散尽,调查开始”为题评论道,菲律宾首都市中心持续11小时的劫持人质事件以喋血收场,震动了这个绑架和暴力事件司空见惯的国家。报道说,在北京,中国外长杨洁篪就事件跟菲律宾外长通话,称中国为香港居民遇害悲痛,并强烈谴责针对无辜民众的残暴行径。杨洁篪要求菲律宾政府彻查。BBC称,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刘建超说,中方已经要求菲律宾当局就这起劫持事件提供完整报告。美联社称,刘建超说菲律宾多名官员就发生的一切向他表示歉意。
路透社等多家国际媒体以《环球时报》的报道为例,称中国对菲律宾的救援不满。“难以置信”、“愤怒不已”,美国《华尔街日报》用这两个关键词概括内地民众的反应。报道说,长达11个小时的对峙在中国内地受到密切关注,几家电视台中断正常晚间节目,直播危机的最后一两个小时。互联网再一次成为观察中国公众对此类事件情绪反应的晴雨表。中国第一大搜索引擎百度的新闻热搜词排行榜上,“港游客菲律宾遇难”是搜索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周二早晨,人质被杀的消息及其后续影响占据多家新闻门户网站的显要位置。很多网民对菲律宾当局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感到愤怒。新浪微博用户“独奏悲歌”说:“菲律宾到底有没有用心去处理这件事?……我忍不住愤怒!”报道称,从内地网民表现出的愤怒与感伤,可以看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3年来,内地和香港民众在情感上拉近许多。
法国《世界报》认为,人质事件是一场大悲剧,也是菲律宾空前的公关危机。菲律宾政府和警方没有想到,媒体镜头将菲律宾警方的无能表现同步传递到全球,而香港特首曾荫权也公开对菲律宾方面的处理表示质疑。文章称,菲律宾警方的错误显而易见,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白白浪费了一个又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费加罗报》说,菲律宾警方并非第一次如此丢脸,2002年他们解救一名被劫持男童,结果一大群特警面对一个只有一把刀的劫匪,居然让劫匪捅了孩子13刀后才击毙劫匪,那个孩子身上还中了5枪,2007年解救30名被劫持儿童时他们同样表现拙劣。此次劫匪一直通过大巴上的电视监视器监控特警行动,并主动告诉棉兰老广播电台记者,特警居然毫无反应。
8月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一名被劫持者戴着手铐站在被劫持的菲律宾旅游客车门口。 新华社发(法布里加尔摄)
菲律宾宣布设全国哀悼日
24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宣布8月25日为全国哀悼日,以悼念在马尼拉人质危机中遇难的香港游客。阿基诺三世指示全国所有公共机构和菲律宾驻外使领馆周三降半旗,他说:“这些人的死亡是香港和菲律宾人民的巨大损失,值此悲痛之际呼吁致以最隆重的纪念和尊重。”
阿基诺三世24日在总统府会见了刘建超以及中国外交部赴菲工作组和中国香港特区工作组,就香港人质事件善后事宜举行会谈。刘建超表示,阿基诺三世已承诺,会在尽快查清香港人质事件后,派菲律宾副总统比奈和外长罗慕洛赴北京,向中方通报彻查结果。刘建超不希望中菲两国友好关系受影响。
菲律宾gmanews网站评论道,人质事件是菲律宾新总统阿基诺三世今年上台以来面临的第一场危机。法新社说,24日,大量批评、侮辱性的言论涌向阿基诺三世的Facebook账户,一些网民担心这场向世界直播的危机可能影响菲律宾的“国际声誉”。菲律宾《马尼拉公报》24日质问:人质危机发生时,我们的总统在哪里?文章说,在整个人质事件中,阿基诺三世只是在事件结束后3小时才露面,为造成的伤亡向香港政府道歉并对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同一天,阿基诺三世召开会议,他解释说,他在住处关注着危机发展,将问题交予警方处理。法新社说,菲律宾政府24日请求香港民众不要将对人质危机的怒火发泄到在当地的菲律宾人身上。阿基诺三世的发言人称,已听说针对菲律宾人进行报复的传闻,比如一名菲佣被香港雇主因人质危机辞退。该发言人说,我们理解香港人民的愤怒和焦虑,但同时,我们不认为与此事无关的菲律宾普通公民应该为此付出代价。
8月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警察试图打开被劫持旅游车的车门。新华社/法新
许多国际媒体都认为人质惨剧与菲律宾警方无能和国家无力有关。俄罗斯《报纸报》说,“不成功的解救行动造成中国游客死亡”。美国彭博社24日称,人质危机事件凸显在一个全球和平指数149个国家中排在第130位的国家旅行和工作的风险。报道引述亚洲风险控制分析家查摩罗的话说:“这不是孤立事件。问题不是最近5-10年发生的,而是几十年的问题。”曾担任法国国家宪兵特勤队队长的葛洛伊斯对法新社说,菲律宾警方解救人质的行动“准备极差”、“充满风险”。他说,这些警察没有进行过专门训练,“明显缺乏足够的装备和战术能力”。人们不能理解菲律宾警方的行动。
英国《每日电讯报》24日称,随着中国政府和香港当局对菲律宾警方处理人质事件的批评升级,阿基诺三世承诺彻查。这起以流血结局的人质事件被电视直播,从电视画面看,装备糟糕、不知所措的警察突击队包围了巴士,但花了70分钟才进入。阿基诺三世还为菲律宾警方进行辩护,称由于枪手曾经释放部分人质,使得当局一开始相信枪手会投降,但后来情况恶化,结果造成失控的情况。他还批评媒体全程直播挟持人质事件,以至于让枪手洞悉警方的部署。法国电视1台称,这些辩解显然不足以平息香港人和中国内地人的怒火,后者质疑长期与新人民军、穆斯林极端分子和分离主义者周旋的菲律宾警方,何以如此全无章法。菲律宾警方也开始认错。马尼拉警方负责人24日承认救援行动存在缺陷,称就能力和使用的战术等而言,我们发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之处,正在调查。
8月23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医护人员把伤者抬上救护车。一辆中国香港旅游团大客车当日在马尼拉被劫持。 新华社发
“中国需要刚柔并重”
24日菲律宾股市出现两周内最大跌幅,这被认为与人质危机有关。英国《金融时报》说,香港游客遇害,对上任仅8周的阿基诺三世政府是一个打击——菲律宾近一半人口日收入不足2美元,而阿基诺三世一直在努力吸引外国投资和旅游。2009年菲律宾共接待302万外国游客,其中12万人来自香港,中国内地l5万人,两个市场占菲律宾所有国际游客的约9%。
香港亚太国际关系学会研究员林匡正2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发生在马尼拉的悲剧是香港旅客在海外遭遇的最血腥事件。消息传出后,香港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由特首牵头,包括保安局和多个纪律部门高层成立的专责小组,中国驻菲使馆人员也及时和当地警方开会要求以人质安全为处理事件的首要考虑。中央和香港政府这次反应迅速,而且合情合理。他说,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在现场协助营救工作时,曾质疑当地为何只派特警,而不派特种部队,事后也证明当地特警能力的确不高。林匡正同时提醒,香港和中央政府必须要求菲律宾政府提交报告,清楚说明事件,“但处理事后的追讨时要小心,不要激发当地一向存在的排华情绪,外交手段要刚柔并重”。
外交学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苏浩认为,非律宾应对这件事做出详细解释,这对它的国家形象有好处。(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23日晚表示,对有香港游客在菲律宾劫持事件中遇害感到十分悲伤,对凶手冷血的行为感到愤怒。新华社发(李秋婵摄)
8月2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被劫持旅游大巴的司机逃出大巴。新华社/路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