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警察向“环境犯罪”宣战
英国环境警察“管事宽”,不但追踪垃圾桶里的垃圾去向,还向污染本土环境、向发展中国家走私垃圾的有组织犯罪团伙宣战。
突袭调查
一辆宝马车驶入埃塞克斯郡一处停车场,车后跟随两队小轿车。一名身着条纹衫、不苟言笑的男子走出宝马车,数十名身着运动装的男女跳下小轿车,迅速穿戴反光黄色背心和红色头盔。
这是英国环境局国家环境犯罪组的一次调查行动,目标是雷纳姆附近一处工业园区。
英国环境局国家环境犯罪组负责人安迪·海厄姆是行动总指挥。作为资深刑警,他对暴力犯罪习以为常,办案经验丰富。他将行动组分为8个分队,每队包括1名警察和两名环境局调查人员。一队负责拦截车辆检查,一队负责打击指定目标,另外6队搜查房屋。
调查人员走到一处仓库。仓库大门紧闭,肮脏破旧。门口一名身着蓝色连体工作服的男子看到调查人员后迅速掏出手机。他身后的庭院中成列摆放多个6米多高的金属货柜,每列最后摆放着一个10多米高的集装箱。 一辆破旧的红色小货车驶近仓库,发现有人调查后欲逃离,被调查人员拦截。经检查,他们车中携带少量汽车部件,造价不高,但难逃惩罚。由于没有垃圾运输执照,依照法律,他们遭到一次警告。
蓝衣男子结束通话后迅速跑进门内。透过未上锁的门,调查人员可看到仓库内贴着“禁止倾倒垃圾,违者罚款50英镑(约合75美元)”的标语。不过,仓库里垃圾遍地:床垫、托盘、烤箱、冰箱、洗衣机、自动贩售机、电子键盘、发电机、汽车座椅、牛仔裤、行李箱、车轮、建筑残料……
这些垃圾并未引起调查人员兴趣,他们关注的重点是院中的集装箱。调查人员用钥匙打开第一个集装箱,发现一排用泡沫塑料包装的家用电器。由于集装箱体积庞大,调查人员难以清点全部货物,无法在短时间内判断箱内是否匿藏非法出口的垃圾。
由于没找到第二个集装箱的钥匙,调查人员用专门工具撬锁。箱门打开后,一张床垫弹出来。床垫后放着一辆自行车、一个发电机和更多床垫。“显然是犯罪活动,”海厄姆说。
调查人员随后将禁止出口的封条贴在两个集装箱上。另有3人因非法运载垃圾遭警告。如果他们不申请垃圾运载车执照,将遭到起诉。
忙碌一天,调查人员鞋上沾满泥浆。虽然辛苦劳顿,但有所斩获,深感欣慰。
大力出击
“环境犯罪”一般指由恶化环境而危害人身健康和财产等的犯罪行为。对犯罪的界定是“至少对人类根本利益造成潜在危害”,如经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下沉等对人身心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损害。
英国国家环境犯罪组两年前成立,以打击高级环境犯罪为职责。环境局先前对环境犯罪反应被动,得到环境遭破坏消息后才采取行动调查肇事者。这种执法模式对付小规模垃圾倾倒问题不大,但要惩治大规模有组织环境犯罪团伙,还需更高超的侦办技巧、更有力的打击措施。
为打击环境犯罪,环境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构建起包括情报网络、法医鉴定、金融调查、脱氧核糖核酸(DNA)检测、国际警务合作在内的完备调查体系。
针对环境犯罪,司法部门过去5年内逐步增大执法力度。2008年,伦敦一家法院判处两名在伦敦和埃塞克斯郡违法倾倒1.46万吨垃圾的男子14个月和22个月监禁;2009年,一场历时4年、代号“寒鸦行动”的调查行动结束后,一名在布里斯托尔大肆倾倒生活和工业垃圾的环境罪犯遭30个月监禁处罚。
不过,仍有犯罪老手心怀侥幸,认为同获得暴利相比,坐几个月牢房不算什么。为打击这批惯犯,英国法律规定,执法部门可冻结违法者财产用以弥补他们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当然,评估垃圾清理费用要比评估财产困难得多。这正是海厄姆需要金融分析师协助的原因。环境局聘请专业人士迈克·萨顿处理这一棘手问题。萨顿介绍,他常用全球定位系统和红外检测装置测算垃圾体积,进而计算非法倾倒垃圾为罪犯“节省”的费用。
海厄姆认为,环境犯罪正日益成为一种产业,与毒品枪支走私、抢劫、洗钱、人口贩卖等重大犯罪有牵连。要打击环境犯罪,不单要盯紧活跃在“前台”的犯罪嫌疑人,更要关注他们背后的犯罪网络。
“我们试图强化情报系统,更加主动地打击有组织犯罪,”海厄姆说。他的团队眼下正调查49起重大有组织犯罪,相信不久就会有一两名“垃圾大亨”受到法律制裁。
“肮脏”产业
环境犯罪受利益驱动,投机性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呼吁打造更洁净国家的公民运动催生出环境犯罪。
萨顿分析,难以承受高昂垃圾处理费是不少人违法倾倒垃圾的主要原因。政府禁止将有毒、不稳定和危险的废料填埋处理后,垃圾处理费用一路飞涨。比如,使用一辆翻斗卡车清理20吨建材废料要花2000英镑(3000美元)。这样算来,非法倾倒垃圾的潜在收益相当可观。 翻开本地企业黄页不难发现,垃圾处理公司比比皆是,业务种类繁多。不少公司确实管理有方、运转良好,但另外一些公司貌似正当经营,实为犯罪集团。有些垃圾在本土倾倒,有些则偷运往国外。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出口垃圾属非法行为。二手冰箱、电脑、电视等电器在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旺盛,向海外市场出口这些商品完全合法甚至受到鼓励。电子垃圾和二手商品往往界限模糊,这样一来,本来诚实守法的商人为获得更高利润可能会走向歧途。
走私者一般偏爱已报废但外表破损不明显的冰箱或手机。在12米高的集装箱里,他们先用外表簇新、包装细致的货物掩人耳目,再把损毁的电子垃圾藏在背后。若被执法部门查获,不过面临最高两年监禁处罚,但若侥幸逃脱,利益回报惊人丰厚。
英国电子设备回收理事会2004年12月估测,英国当年非法出口2.3万吨电子设备至国外。而当时电子垃圾产业羽翼未丰,国际犯罪团伙尚未壮大。电子垃圾一般出口至尼日利亚、加纳、越南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肮脏的产业链条中,付出最大代价的往往是无辜民众。(韩梁)
环境犯罪危及发展中国家居民
废旧手机、电脑和显示器的价值在于它们含有金、铜、铅等金属。大量贫困人群靠回收电子垃圾谋生。一些发展中国家没有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垃圾处理健康标准,从业者工作环境和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西方观察员曾多次目睹回收电子垃圾的妇女用火加热铅焊料,用软化的焊料松动存储芯片,儿童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为获取金属焚烧塑料套管和电线,熔化电路板。
尽管从数十部报废手机中回收的金属可制成一枚戒指,但不当处置电子垃圾的风险相当惊人。例如,铅作为一种有毒重金属,如处置不当可能引发铅中毒,损害人体脑部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电子垃圾的最终产物之一是有毒废料,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液态或固态废料被随意丢弃,没有利用价值的金属、塑料和化学制品被倾倒在田间和灌渠,进而污染水井,危及当地居民饮水安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