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警察”与现代侦查技术
人类是万物灵长,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本身就拥有地球上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高超能力。事实上,许多动物在某些方面往往有人类本身能力所不及的“特长”,许多动物的“特长”人类至今也无法弄清其奥妙。比如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其“科技含量”就远高于人类发明的雷达。而人类的嗅觉也远远逊色于大多数哺乳动物。因此,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就不能亲自上阵去闻,只能求助于那些嗅觉灵敏的动物。
身手不凡的动物“警察”
许多哺乳动物的鼻腔内壁上虽然只有大约1000个嗅觉传感器,但它却能辨别出种类达数以千计的不同气味,这曾经一直使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科学家最近利用鼠类进行的实验发现,哺乳动物不是利用一个味觉传感器来感知一种气味,而是用多个传感器组合起来共同对某种气味进行探测。每一种不同的组合感知一种不同的气味。由于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动物能辨别大量不同的气味,这一过程就好比是用字母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构成大量的单词。
美国哈里森有所“警鼠学校”,专门负责训练老鼠当警察,并把训练有素的“鼠警”,分配到各地警察局和海关“工作”。老鼠具有杰出的嗅觉天赋,两个鼻孔间的距离只有3毫米,但两个鼻孔各自工作互不干扰并构建了有效的“立体”嗅觉。在校期间,这些老鼠要学钻洞的技术,以代替警犬钻汽车、轮船、火车等警犬钻不进去的地方。这些老鼠嗅觉灵敏,一日发现炸药等危险物品就会产生激烈反应,发病似地乱蹦乱跳,使违法者无所遁形。
在非洲的坦桑尼亚,合资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训练嗅雷老鼠,以用于探测地雷。相比较嗅雷犬,老鼠在探雷方面有更多优势。每次探雷行动中,嗅雷犬都需要一名特定工作人员。而嗅雷鼠不需这样。一名工作人员可以和多只老鼠“搭档”。探雷工作缓慢、辛苦而且危险。一名扫雷工作人员利用金属探测器,需要花费大概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100平方米区域的扫雷工作,而同样区域内嗅雷老鼠不用半个小时就能发现所有地雷。由于体型较小,嗅雷鼠在繁殖和运输方面具有优势。它的这个特点,还使它不像大嗅雷犬那样,容易引爆地雷。研究人员发现,使用嗅雷鼠安全、快速、可靠,而且花费小。
美国警方有一只名叫“迪布罗”的缉毒猫。它具有神奇的精神感应力,毒品走私犯几乎不可能逃过它的灵敏嗅觉和锐利目光。这只缉毒猫在德州与墨西哥边界一带大显神威,令毒枭们心惊胆战,谈猫色变,对其恨之入骨。据说,一名哥伦比亚大毒枭,曾悬赏25万美元,发誓要劝“迪布罗”的猫头。
芬兰消防部门专门训练了一大批鸽子充当森林警察。每天,这些训练有素的鸽子都要认真巡视林区。每群鸽子“负责”巡视方圆100公里的面积。一旦发现火情,它们会立即飞回地面报警。“警鸽”能快捷而准确地预报火情,这既可避免火灾事故,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地处热带的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一个当地警察局则“就地取材”培训蛇当警察,目前已培训出7条体格健壮的“警蛇”。只要训蛇师发出指令,这些蛇便会向目标发起进攻。在一次表演中,一条警蛇只是用尾巴就把警犬打得不敢靠近。他们初步打算在全国建立23个警蛇训练基地。将来,印尼警察破案时除带上警犬外,或许还会在手臂上缠条警蛇。
超级黄蜂的搜救功能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蜇人的黄蜂似乎从来都是恐怖可怕的代名词。然而,美国科学家们最近发现,黄蜂的特殊嗅觉能够敏锐捕捉到人味,因此可以把它们训练成“搜救黄蜂”,寻找废墟中的幸存者。
训练黄蜂进行搜救的成本很低,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一只黄蜂的培训。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只“搜救黄蜂”事先放置在一个杯状的装置中,一旦它们嗅到附近人体的特殊气味,便会显得急促不安,继而加速运动,并且由此发出警报。作为回报,一旦它们立功之后,便可从培训者那里得到食物奖励。
这类具有搜救功能的“超级黄蜂”并非我们在野外常见的那种可怕昆虫,而是一种学名为“红足侧沟茧蜂”的寄生蜂,这种原产于美国南部的稀有昆虫对于人体无害。
更为神奇的是,它们除了拥有难以置信的嗅觉搜查能力之外,还同时拥有惊人的形色差异辨别能力。研究人员声称,今后黄蜂很可能取代人类仰仗已久的搜救犬。
人造“机器昆虫”
除了利用一些动物的“先天优势”,人类也在积极利用高新科技研发“电子生物”,这些人类高科技的宠儿在警方勘查现场以及战场的侦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比经过训练的动物,它们在技术和工作能力上能够不断进步,而且能完全被人类掌控。
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署(DARPA)正资助一项将计算机芯片置入蛾蛹,让其孵化成“半机器蛾”的研究计划。这项计划欲借助植入昆虫神经的内部芯片,控制这些携带摄影机的“快门虫”。根据计划,研究人员先将电路芯片植入蛾蛹,让蛾在长成后的神经和肌肉与电路交杂,再将含有感应器、导引器与无线传输装置的控制台,架在蛾背部的电路板,提供蛾飞行指示。电路芯片会刺激蛾的神经与肌肉,导引他们的行为,而控制台上的襟翼会由翅膀的振动,聚集电子控制板所需的能源。这些设备的重量,和蛾的重量一样,都不到三克。
全机器的飞行物技术正在快速进展,包括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日本都有相关计划在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器人飞行物便已被军方使用。而早在197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便秘密发展简易的蜻蜓窥探器,其外型看来就像一般的蜻蜓,但装置迷你引擎以汽油驱动,虽然可以成功飞行,但是终究宣告失败,因为无法对抗侧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制造的机器人苍蝇则更加先进,它就像是微型机器人中的小鹰。该校的研究人员实现了这种迄今为止最小的可以拍打翅膀的机器人的第一次有限的飞行。这种机器人苍蝇的翼展只有3厘米,重量300毫克,大约相当于一个蜜饯大小。要保证这样小的机器人苍蝇的飞行,技术困难在于保持飞机升力的航空动力学原理完全不适用。因此,研究人员模仿果蝇制作了这个装置。它能够每秒种数百次地拍打和转动翅膀。这项计划的负责人说,这个机器人苍蝇目前还不能自由飞行。他希望这个目标到将来能够实现。他承认,这个机器人苍蝇现在还不是一只小鹰。不过,对于昆虫来说,30厘米也是很长的距离,“赖特兄弟第一次飞行也只不过飞行了36英尺。”
伯克利分校电子研究所主任说,这个计划为增加了解微型航空动力学、微型机械系统和微型制作方法铺平了道路。美国国防部希望使用这种小型的飞行机器进行战场侦察。实际上,一旦能够投入使用,这种机器人苍蝇的用途将十分广泛。
《华盛顿邮报》指出,尽管大部分专家对完全成功的机器虫存在抱持怀疑,但也有人认为,由近来发展看,政府机构有可能已暗中制出可运作的机器虫。在华盛顿和纽约的一些政治与集会游行场合,都有目击者看过像蜻蜓或小型直升机的飞行物,有些人怀疑这些飞行物是政府部门发动的高科技监视器。不过,没有政府部门承认,曾经放置间谍机器虫。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