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BI反恐数据库计划惹争议
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FBI)计划建立一个大型反恐数据库,称收录其中的信息可用于识别、破获潜伏在美国境内的恐怖组织联络人或机构。
FBI成立反恐数据库的计划尚在酝酿之中,已经引起争议。美国国会12日公布材料显示,已有两名众议院议员要求全面调查此事。他们援引以前反恐数据库操作的失误,质疑FBI的管理能力,担心可能引发的民权危机,甚至怀疑成立数据库追查恐怖分子这种做法是否有效。
海量数据库酝酿中
在司法部提交给国会的2008财政年度预算案中,FBI阐述了成立反恐数据库的构想。无论所需费用,还是计划规模,这座拟建中的反恐数据库都堪称“海量”。
根据计划,2008财年自今年10月开始后,FBI将成立一所“国家安全机构分析中心”(National
Security Branch Analysis Center),负责建立反恐数据库。
司法部预算报告说,成立这家分析中心需要预算1200万美元,用于雇佣中心全部59名职员和占地8365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支出。这59名职员包括5名FBI探员和23名合同制雇员,他们将负责反恐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司法部文件称,成立这家分析中心是FBI加强“界定可预知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努力”,这“有利于增强识别(恐怖分子)‘联络机构’的能力。”
司法部文件没有说明,拟建中的反恐数据库以怎样的标准筛选信息,也没有解释如何甄别这些信息以识别恐怖分子。
司法部预计,反恐数据库建成后,将在2012年之前录得60亿条记录,这相当于为每个美国公民分别建立20条记录,无论男女老少。
反恐数据库数据量庞大,涵盖内容广泛。司法部文件说,随着分析中心未来承担更重要的职责,数据库信息“覆盖对象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反恐数据增长快
美国2001年遭“9·11”恐怖袭击之后,国家安全部门因为信息共享不足、缺乏交流沟通遭到指责,建立反恐数据库成为解决方案之一。
最近几年来,美国不同安全部门纷纷建立反恐数据库,无论数据库数目还是信息条目都增长迅速。
2004年成立的美国全国反恐中心设有数据库,收录禁飞名单和恐怖嫌疑人名单等等,与航空公司、执法部门、边境口岸和美国海外使领馆共享。该数据库负责人拉斯·特拉弗说,所收录信息条目的快速增长对数据管理带来挑战。
反恐中心数据库建成不到4年,收录档案已经从最初的10万份增长到当前的43.5万份。
反恐中心数据库每天都会收到数千条新条目,其中有战地报告、缴获的文件和盟国提供的线索等等,甚至还有一些无法考证的谣言,由美国政府在海内外的各个机构汇总而来。为数据库工作的80名专家负责整理这些信息,他们会核实、考证、比对、拼接或者删除新来条目,将它们加入数据库。
每天晚上10点,反恐中心数据库将当天收获的非保密信息传送到FBI下属数据库“恐怖分子甄别中心”。这些信息通常包含人名、出生日期、国籍和护照号码等等,FBI每天都会向其中加入1000到1500个新名字,大都是没有国际背景的美国国籍嫌疑人。
反恐中心数据库收录信息的门槛并不高,但FBI添加新名字时有更严格的限制条件。此外,使用这个数据库的24家美国政府机构还将依据不同标准筛选数据内容,有的可能被列入禁飞名单,有的可能被加入海外使领馆监控名单等等。
除反恐中心和FBI之外,美国还有多家政府机构建立反恐数据库。2006年统计显示,为加强打击恐怖主义的预警机制,美国各情报机构共设立26个恐怖嫌疑人数据库,有约5000名专家负责管理、分析数据库信息。然而,这些数据库互不兼容,大都不能共享,美国当局正试图整合这些数据库资源。
数据收集遭质疑
FBI建立大型反恐数据库的计划如果实现,无疑有利于整合美国安全部门信息。然而,这项计划出台不久即引发争议。反对者认为,如此大型的数据库收录信息难免涉及公民隐私,可能侵犯民权。
众议院民主党议员布拉德·米勒和共和党议员詹姆斯·森森布伦纳是反对者之一。他们2日写信给众议院政府问责局,要求全面调查FBI建立反恐数据库的计划,确保公民基本权益得到保障。
美国国会12日公开米勒和森森布伦纳的信件。两人说,对执法机关而言,通过共享信息抓获已知恐怖嫌疑人固然重要。但他们认为,FBI反恐数据库一旦成立,其涵盖范围必然不止已知恐怖嫌疑人,可能因此逾越保护公民隐私的司法界限。
美国信息收集专家杰夫·乔纳斯认为,反恐数据库的建成和使用可能导致执法机构滥用权力。他说:“为发现恐怖分子收集信息会浪费纳税人的钱,不必要地侵犯隐私权和民权,误导国家安全体系使用财力、人力的方向。”
还有不少民权组织认为,任何类型的反恐数据库都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应该取缔。
美国安全部门制定的限制旅行人员名单遭到位于华盛顿的隐私权与电子隐私信息中心反对。该中心副主任莉莉·科尼质问:“有多少人在名单上?名单依据什么标准制定?其中信息怎样运用?如何证明这些信息真实?”
科尼要求得到的答案是保密信息。被限制旅行的人员不会被告知原因。
数据分析不可靠
对于拟建中的FBI反恐数据库,乔纳斯质疑这种数据分析法的有效性。
FBI拟建反恐数据库所用的数据分析法与现有恐怖嫌疑人数据库所用不同。恐怖嫌疑人数据库大都收录与嫌疑人有关的信息,信息采集对象是已知嫌疑人。而FBI拟建中的反恐数据库将包括无辜平民的信息,分析信息之后从中发现以前未知的恐怖嫌疑人。
司法部文件说,这个数据库将“利用现有信息采集工具,帮助识别个人、地点和事件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可能暗示恐怖分子或活动存在。”
司法部和FBI没有解释,不同事件、地点和人物之间的何种关联足以证明被调查对象是恐怖嫌疑人。但司法部文件表明,国家安全机构分析中心成立后,其未来59名职员中的11人将成立专门部门,负责筛选数据库信息、“查出”其中可疑之处。
乔纳斯认为,仅仅依靠筛选、甄别海量信息,不足以从中识别出恐怖嫌疑人,因为能够断定被调查对象从事恐怖行动的行为标准为数不多。他说,如果这样做,只会“令安全系统淹没在错误的阳性报告中,即无辜者被认定为恐怖分子的报告。”
过往操作漏洞多
除去隐私权可能遭侵犯的顾虑,美国当局过去使用反恐数据库频频出错,令数据库可信度大打折扣。
国会政府问责局去年9月报告显示,在2004年到2005年期间,美国当局依照反恐中心提供的监控名单调查数万名出入美国的旅客,但其中近一半为名单信息错误。
FBI“恐怖分子甄别中心”的禁飞名单也经常“闯祸”。这份名单包括参议员爱德华·穆尔·肯尼迪在内的名人,一些小孩也“榜上有名”,并因此在机场被警察拦下。
2004年12月和2005年5月,有两个国际航班因为禁飞名单上的不实信息被迫改变航向。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甚至报道,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和黎巴嫩国民议会议长纳比·贝里也在禁飞之列。“恐怖分子甄别中心”否认两人在当前的禁飞名单中,但拒绝说明两人是否曾经出现在名单里。
更糟的是,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人们很难从反恐中心或“恐怖分子甄别中心”的数据库中消除自己的名字。
反恐中心数据库负责人特里弗承认,如何保证采集的信息准确是反恐数据库面临的一大挑战。他说:“我最大的忧虑是如何在长期内保证质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