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执法环境利国利民利警
我们从1月27日开始的“如何改善公安执法环境”话题讨论到今天结束了。在这次讨论中,我们共列出了《公安执法环境令人忧虑》《外部影响举足轻重》《密切警民关系很重要》《良好环境需要全社会营造》《改善执法环境任重道远》五个子话题供广大公安民警、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各抒己见,发表独特见解。参与讨论的作者在来稿中都表达了一致的看法:当前许多地方公安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甚至很差,这与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期、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与少数民警对待群众态度冷硬横推、漠视群众疾苦和需求、伤害群众感情的行为习惯有关,与有些民警执法能力、执法艺术、工作水平等自身素质欠缺有关。公安执法环境的现状是可以改善的。我们不能一提起改善公安执法环境就怨天尤人,抱怨地方党政领导、人民群众如何如何,而不首先考虑主观因素,把我们自身置之度外。良好执法环境在于我们自己创造。改善公安执法环境首要的是要求我们广大公安民警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观念、执法能力、执法艺术、工作水平、身体素质等)有极大的提高,以自身的高素质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让党和政府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队伍和工作都满意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支持和促进公安工作,公安执法环境在这种状况下自然而然就改善了。因此,建一流的公安队伍,创一流的工作业绩,是利国利民利警之举,也是当前改善公安执法环境的明智选择。
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当前的公安执法环境。诚然,当前并不是全国各地的公安执法环境都很差,而是某些地方的公安执法环境较差,在这些地方出现了暴力袭击、谩骂侮辱、围攻殴打执法民警的事件。这固然受法制环境、行政环境、经济软环境、人文素质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这都是外因,虽然它起作用,但起的不是根本性的作用。湖南省郴州市公安民警刘峻峰说,近年来,影响公安执法环境和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一些基层单位和民警工作积极性受挫,民警心理产生极大障碍和受到很大压仰,甚至产生怕出警、怕开警车、怕穿警服、怕使用枪支、怕接触群众的“五怕”现象和不想执法、不想做事的不作为行为。如果任其恶性循环,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治安的好转,甚至造成百姓怨声载道,民警难以承受压力。为此,必须改善公安执法环境,维护公安民警合法权益,要加大打击暴力袭警、非暴力抗法的力度,建立关爱型、人性化的维权预警机制。河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警总队民警杨光则认为,既然我们目前所处的这种执法环境一时半会儿得不到彻底改变,我们就必须面对,要认真积极地面对,而不是消极地面对。这个积极中有严格、热情、机智、勇敢。“我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王法金、贾银虎,他们靠的就是热情,在平凡和琐碎中默默奉献,以涓涓细流诉说水滴与沧海的关系,使辖区百姓平安祥和,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改善公安执法大环境首先必须改变民警身边的执法小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人,反过来说,人也是可以改变环境的。只要每个公安民警把自己周边的执法小环境改善了,就可以改变公安执法大环境。怀化铁路公安处民警刘燕轻认为,要想改变当前较差的公安执法环境,使公安执法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就应该眼睛向内,从公安内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用良好的执法形象去影响社会,去消除人们对公安的怨恨,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这才是治本之策。河南省鄢陵县退休干部陈宝亮认为,密切警民关系对改善公安执法环境很重要。因为公安工作的方针就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如果公安民警与人民群众关系不好,“相结合”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有成见、有看法、有隔阂,即使公安民警的执法活动是完全正当的,他们也可能会出面干预,设置障碍;如果警民关系非常密切,即使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他们也可能会宽容、谅解。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民警张虹认为,良好的执法环境需要警民双方共同营造。公安民警的自身素质提高了,执法能力增强了,才会更有效地为营造良好执法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执法环境好了,公安民警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安居乐业。
改善公安执法环境,要靠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关心、支持非常重要。有少数基层领导干部不学法、不守法,为违法犯罪人员说情或给民警安排一些非警务活动,使执法的公安民警敢怒不敢言,害怕“怠慢领导、得罪领导”,造成公安民警搞“技术处理”,不公正执法。这对改善公安执法环境是非常不利的。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政法委干部石思维认为,改善公安执法环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改善公安执法环境是关键。江苏省滨海县公安民警朱永颇也希望各级领导尊重、关爱、体谅基层民警,因为尊重、关爱使基层民警有坚强后盾的感觉,工作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放手拼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