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改善执法环境难在哪里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李海明 发布时间:2005-03-16 08:05:21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笔者到一交警中队办事,老远便听到有人吵吵嚷嚷,凑过去一看,只见中队值班室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看一些围观者“幸灾乐祸”的表情,听他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的“弦外之音”,就知道事情闹大了。我挤进人群中,看见一小青年双手用力抓住一名交警的衣领,嘴里唾沫星子横飞,不停地谩骂。一位大嫂告诉我,事情起因于小青年过路不走斑马线,一执勤交警纠正违章时,小青年却说:“你们不抓贼,管什么走不走斑马线?”在争吵间,小青年抢来清洁工的扫帚打向纠正违章的交警,还大声喊“警察打人了”。顷刻间,现场便围满了人,并指责和数落起来。这名交警见有嘴难辩,便在同事的护送下回到中队,不料小青年又追至中队。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完处理该事件的全过程,只是后来听说,交警赔礼又赔钱才算平息事态。听到事件的处理结果,想起围观者盲目的“同情”声,笔者意识到,改善基层公安执法环境的路还很漫长,其原因有四:

  一是舆论导向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给民警“挑刺”的多,替民警说话的少;指责民警的多,赞扬民警的少,舆论监督成了“舆论攻击”。近年来,媒体强调“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的声音多,呼吁保护公安民警合法权益、替公安民警说话的声音少。更有不少媒体为抢看点、焦点、热点,在做宣传报道时,带着个人观点和感情色彩夸大事实,过分“勾勒”民警不足,引起老百姓对警察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媒体很容易调动起不知情者的情绪和社会的共鸣。工作中,民警稍有礼不到、言不顺之处,各种媒体如果争相“挖掘”,大肆渲染,众口铄金,这样势必给群众造成“警察经常欺压百姓”的印象,警察连同法律一道在老百姓心中失去了威信。久而久之,公安工作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公安工作需要媒体监督,更需要媒体去宣扬、去歌颂。

  二是公安队伍自身存在不足。一方面,少数民警自身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不文明,引起群众反感,甚至导致矛盾激化。另一方面,过去公安工作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少数民警以管人者自居,遇人傲气、凡事霸气;公安民警大量参与非警务活动等影响了公安民警在群众中的形象。再加之,基层公安机关经常处在调处各类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前沿,一些群众就更直接地将不满情绪转移到公安民警身上。

  三是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个别群众对暴力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违法性认识不足,认为时代不同了,“猫怕老鼠了”,骂两句民警、打几个民警算不了什么,民警只有忍气吞声;有的群众存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趁机起哄,无端帮腔。

  四是缺乏足够保护力度。保护公安民警依法执法,就是保证法律的威严,如果执法者依法执法遭到阻挠,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法律就首先遭到了亵渎。我国法律在公安民警执法权的保护上缺乏力度。笔者认为,法律应该给民警一个大胆依法执法的“特权”,对任何有辱警察形象、侵害警察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应有具体而更为严厉的处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待春暖花开。公安执法环境差,有其历史原因,要想改变它还需全社会不懈的共同努力。

  (作者为四川省武胜县公安局民警)

执法环境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