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就是“社会服务生”
浙江嘉兴110面临的尴尬,几乎就是国内所有110服务面临的尴尬:“骚扰”电话太多,与“警务处理”无关的事情太多:送鲜花、送早饭、叫出租车,这让一向以打击犯罪为己任的警方很郁闷:难道要把警察变成一个社会服务生吗?
警察是不是社会服务生,或者说,警察的主要投入应该集中在哪里,除了打击犯罪行为之外,警察还能为社会提供些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问题不搞清楚,警察就会感到迷惑,民众同样会感到迷惑。
“警察不只是执法”,这是国外警察的一句流行语。美国警察提供各种服务:从急诊医疗服务,到将猫从树上赶下来,都是他们的分内事。实际上,美国所有有关警察的入门教科书都估计,80%-90%的警察工作是“有关服务的”,“有关犯罪的”不到10%。
警察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他们被看作法律与秩序的执行者,但法律的威严并不仅仅体现在雷厉风行的打击犯罪上,犯罪已经发生,破坏已经造成,警察不只是一个秩序的事后修复者,而应成为一个秩序的事先预见与管理者,预见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通过服务的整合消弭于萌芽中。
只有当警方面向社会的大门敞开,警察深入民众,与民众发生更多的日常联系,让民众感觉到“警察时刻在我身边”,民众才愿意向警察打开自己的心扉,警察才能从各种生活细节中得到第一时间的信息反馈,从而提高自身运作的灵活性和效率。有很多犯罪行为,不正是来源于不起眼的生活矛盾?不正是埋伏于某个琐碎的小事件中吗?
警察只有与民众合作,形成高频率的互动,才能提供更优良的公共服务。湖南长沙巡警威慑犯罪推出新举,大街小巷喊话巡逻,遭到了部分评论家的讥讽,认为是“作秀”,实际上,长沙巡警的做法正是国外的先进经验之一。“身旁有警察走过,使我们对事物有了不同反应。”
民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与自己在一起、微笑着为自己的“突急”(突然遭遇紧急事情)提供服务的警察,而不是只坐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的警察。
提供直接的帮助是一种“有难必帮”的服务,提供间接的信息咨询帮助也是一种“有难必帮”的服务,取消标语牌也许是一种无奈,但最重要的,是“110”依然能肩负应承担的“社会服务生”职责,成为警方与民众联手、共同维护社会安全与秩序的第一道防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