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拿什么给公安文化"添把火"?
近日,公安部就参加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安厅局按美声、民族、通俗等五个类别各推荐一至两名歌手参加选拔,由此可以看出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民警的文化生活是十分关心的。
公安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基层民警中,可以说有很多基础扎实、底蕴丰富的文化人才,他们由于得不到专门训练、系统培养,一直在底层默默无闻,即使偶露峥嵘也不能引起重视。我以为发掘基层文化人才是繁荣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像现在大名鼎鼎的赵本山、高秀敏等,原来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小演员,正是有了他们自身的努力,再加上精心的培养,才使得他们成为“大腕”,名扬全国。而他们成名之后所演节目、所拍影视,仍然是他们没有成名之前烂熟于心的农村生活,也就是说他们虽然成了“大腕”,但仍然没有“忘本”!公安文化建设也应该从基层文化人才抓起,培养本系统不“忘本”的“赵本山”、“高秀敏”,这样才有利于公安文化的繁荣。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雷振刚)
公安民警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风险大、牺牲多,理解、关心、爱护、宣传公安民警,弘扬公安文化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安文化建设不仅是公安机关的分内职责,同样也是全社会的义务。俗话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同样,一支没有优秀文化底蕴的公安民警队伍,也是难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
要生产出优秀的公安文化作品,在全社会营造弘扬正气、讴歌奉献的良好氛围,我想应当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通过政府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理解公安,尊重公安,营造褒扬广大公安民警无私奉献精神的氛围。二是鼓励民警自己动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挖掘身边同志工作中的闪光点,加以精心提炼。应当说,目前,我们的公安队伍中不乏文艺创作的人才,许多一线民警就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三是借助名家之手,提高公安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注重加强与名家的联系和沟通,为他们提供优秀素材,通过名家之手,在全社会唱响公安文化的主旋律,为公安文化“添把火”。 (荆向莹)
公安文化的繁荣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大家”,而是需要全系统内所有忠于职守、热爱生活的创作人才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可喜局面。但前提是需要有一套良好的创作人才的使用、培养和保障机制。
其实公安系统内并不缺乏文艺人才。他们有的是基层一线的派出所民警;有的是各级公安机关专职宣传的骨干;还有的是各个岗位上的领导。在工作之余,他们纷纷拿笔书写丰富多彩的公安生活,各类文章散见于全国大小刊物,或用其它方式讴歌警营生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单位,这些人才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文章写得再好也未能纳入年终考核和各类表彰乃至提拔考察范围之内;有的单位甚至还有“写十篇文章不如抓一个小偷”的说法;一些文艺骨干参加活动被视为“不务正业”等等。由于类似的种种原因,使他们的创作热情未能被完全调动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安文化的繁荣和创作人才后备队伍建设。
笔者衷心希望各级公安机关能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关于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用良好的制度作保障,使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热爱文学创作的公安民警都能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为公安文化“添把火”。(沈雪)
立足基层谋发展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享受生活的精神家园,在宣传人、塑造人、感染人、激励人和弘扬传统文化、谋求创新发展等方面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电视,还是高品位的文艺创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来源于基层生活、高于基层生活,最后又回到基层生活。“来源”体现了真实;“高于”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回到”这一重要环节才达到了我们的最终目的:弘扬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源于火热的生活,才能紧贴实际体现宣传的文化主旨,与广大基层民警和人民群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达到感染、教育之功效。我记得小时候,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印象,使我对公安民警产生无限敬佩的是当时一部反映少年罪犯现实生活的纪实片《少年犯》,那“妈妈呀!妈妈,亲爱的妈妈……”的动人歌曲,至今使我难以忘怀。我想这些都是与作品源于现实、以情感人的艺术特色分不开的,而《任长霞》是又一优秀之作。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到生活,才能起到激励多数人、鼓舞一大片的作用,才能促进公安文化建设,达到弘扬优秀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目的。 (范海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