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怎样找回“革命本钱”
有关调查显示,在和平年代,公安工作已经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有9000多名民警牺牲,十几万民警负伤。特别是近20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有人将此概括为:“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的今天,一线警察的寿命却只有48岁,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面临着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
人们常爱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然而目前,作为警察“革命本钱”的身体健康状况与他们所承担的重任极其不相称,警察在维持着社会治安和公众生活安全的同时,自己的身体却受到损害,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可能有人不相信,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公安机关无力每年给民警进行一次体检,无力报销民警患病的正常治疗费用。民警体育测试成绩的糟糕,也只是归咎于民警的不爱体育锻炼。从优待警口号的落实,无非是拉民警去外地旅游一圈,回来后一切依然如故。更深层次的对民警身体健康的关注,尚未真正提到日程上来。
舍小家而顾大家
2003年5月5日,河北省肥乡县公安局东漳堡派出所民警冯志杰,在执行抗“非典”设卡检查任务中,因连续加班,昼夜奋战,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不幸牺牲,年仅35岁。
生前担任辽宁省大石桥市公安局国保大队大队长的王兆林,2002年 11月10日因心脏病突发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同年12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据统计,1999年至2003年间,全国公安机关每年因病殉职的民警都超过了牺牲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
民警长期加班加点,得不到必要的休息,体力透支、身体状况令人担忧,近年广东全省病逝民警平均年龄只有46.5岁。
警察队伍存在着如此严重的“英年早逝”现象。而过度的劳损不但影响警察的生命健康,也严重影响了警察的工作质量和警察队伍的战斗力。
近几年来,各地民警体检中发现患病民警成“三多”状况,即基层领导患病多,业务骨干患病多,一线民警患病多。从疾病种类看,心脑血管病类多,呼吸消化系统类多。
难怪有的民警自我解嘲说现在警察普遍存在“三不赢”现象,即“说不赢,跑不赢,打不赢。”
公安民警为保一方平安,经常舍小家顾大家超负荷连轴转。高强度的劳动使许多民警患了职业病,更有不少人身体被摧垮。
1999年,中国前卫体协对公安民警进行了一次体检调研,接受调查者为北京、辽宁两地公安民警共1.5887万人。调查结果显示:民警患病率高达86%,其中45岁以下年龄段民警群体身体健康状况差且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据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大多数公安民警在工作上自我要求高、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衡等。
福建省福州市警方一份报告披露,该市七成的民警患有各种疾病,全市民警的平均寿命仅为57.4岁,比本地人的平均年龄短13.9岁。上述数据是根据该局7000名民警近3年体检结果分析得来的。
从疾病种类看,与职业特点相关的疾病较多,比如刑警和巡警由于加班加点多,食宿没规律,患肝病、胃病的各占本警种患病民警总数的20%左右,而交警由于长年在路面执勤,有18%的人患有肺病和腰腿病。
从警种看,一线实战单位的民警身体问题更加突出,患病率最高的是刑警,占本警种体检民警总数的75%,其次是交警和巡警,分别占73%和72%。
从年龄看,中青年民警患病多,25岁至45岁民警是公安队伍的中坚力量,其患病率为73.6%,超出平均比例5个百分点。
广州市公安局北京街派出所,一次体检的数据让人吃惊:90多位民警,只有20人的体检表上写着健康,患病率近80%,而这些“健康”人也有着多多少少的小病。所长说,大多数民警在工作上自我要求高、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休假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所里的补休假累积起来,三年都休不完,但没有人主动提休假。”
警察烦恼无人晓
此外,身为警察还有许多外人鲜知的烦恼。
其一是补休难。为了工作需要,一些公安基层领导经常动用行政手段,擅改双休日为单休日,甚至取消双休日。在“严打”和专项整顿期间,则取消休假。按国家规定,民警晚上加班,休息日、节假日上班要给予相应的补休,但实际工作中,案件发生或任务到手,补休无法兑现。有的地方民警夜间加班到天亮才补贴10元,只够吃两碗“康师傅”。
“平均每个月工作290小时,每天要加班4个多小时。”广州市公安局石牌街派出所一位民警最新的统计数据:每年一个民警工作量超过3480个小时,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也就是说一个民警一年干其他公务员两年半的工作量。
一位警官无奈地说:“除了‘血汗工厂’的民工外,我们大概是加班最多的人了。在美国,警察年休假达不到137天,就是违法了。”
其二是生活少保障。民警工作性质特殊,长年累月工作,打乱了一日三餐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生活规律。警务保障不足,民警的身体需求得不到正常充电。近几年,有关部门在保护和提高民警身体素质方面着实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原因,民警身体健康仍缺乏应有的保障。
其三是看病报销难。一些经济落后、经费困难的地区公安机关规定每个民警的医疗包干费每月仅10元。民警长期奔波劳累遇伤病,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伤、病情恶化。
其四是社会和家庭关爱不足,民警精神压力过重,心力交瘁。调查显示,一些群众对警察不理解,事事求全责备。据福州警方问卷调查,有50.8%的民警表达了对父母、妻子和儿女的内疚之情。“警嫂”中“贤内助”占大多数,但难免也有人将民警当作“出气筒”。由于加班多,顾家少,致使民警家庭关系受影响,离婚率偏高;民警尤其是刑警在打击暴力犯罪过程中,经常面对生死考验,这难免给一些民警带来职业恐惧心理。
此外,在基层,公安往往被当地党政领导当成万能膏,强求民警参与房屋拆迁、计划生育、催粮交款等非警务活动。
心理健康受关注
警方艰难谈判6小时没有结果后,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一位巡警将劫持人质的歹徒一枪击毙。在随后的48小时内,他接受了心理专家的单独谈话——这是中国大陆警界第一位在执行特殊任务后接受心理服务的民警。
其实,警察处置突发事件后,48小时内接受心理专家强制性的心理支援服务,这在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很常见的,但在国内才刚刚开始。
2000年5月,心理素质测试被人事部写进《关于地方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实行统一招考》的意见之中。2000年9月28日,深圳市公安局建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警察心理服务中心和第一条相关的心理热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的头三年内耳濡目染的凶杀、丑恶、枪击等场面,应该说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或者感受到的还要多,特别是一些刑警,所以在所有应急性的职业中,警察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应该说是无可争议地高居首位。那么,警察有了心理压力怎么办呢? 如何进行心理的疏导和排解呢?
近年来,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对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重视起来。为了缓解民警工作中的心理压力,他们纷纷建立民警心理咨询站,开展民警心理咨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民警的欢迎。
2002年4月北京市公安局启动了首都刑警心理健康工程,全方位地关注一线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还开设了一条刑警心理咨询热线,这是在全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八名心理医生轮流值班,解答刑警当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采用匿名的方式,对一些不愿意面对面咨询的,或者不愿意面对面找自己的领导或者同事谈心理问题的刑警,提供一个渠道。
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阮增义阐述启动心理健康工程的意义说,主要是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解决刑警们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想创造一种亲情感,增强刑警队伍的凝聚力,大家觉得在这里干心情舒畅。第二方面使刑警心理得到净化,开阔视野,能够自觉地正确认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矛盾、烦恼和艰辛,这样便能很好地自我调解。第三,减轻刑警的心理压力,刑警工作本身有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演变成一种思想障碍,这种思想障碍和心理疾病就直接影响工作。第四,使我们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从而体现公安管理工作也是以人为本。
警察也是普通人
广东省公安厅一位负责人说:“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个个都是钢铁硬汉。其实,警察和普通人一样,会出现挫折感、心理障碍或心理危机。有的警察甚至会因工作任务艰巨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而产生自杀的念头;有的警察因不能及时缓解自己的心理危机而采取过激行为,并进而导致‘激情犯罪’”。
“如果警察的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就会对社会和民众利益造成一定的威胁。一个平时很内向、稳重的民警可能会突然变得狂躁而具有攻击性。在出现心理危机的状况下,个别警察在制止犯罪活动或在讯问一些顽固不化、充满敌意和挑衅的犯罪嫌疑人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有可能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危害他人的生命安全,如开枪伤人、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等等。
保障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公安部门及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从2002年开始,广东省公安厅就尝试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依托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的专业力量,成立了广东省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并开展了一系列民警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由顾问组指导的“民警心理咨询电话”开通以来,已经接受全省上百名民警的咨询。
广东省公安机关针对民警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的情况,开展了有3万人参加的抽样调查,积极探索民警心理服务机制,成立了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公安内部网上设立了民警心理咨询电子邮箱,省公安厅和广州、深圳市公安局开通了民警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聘请专家为民警解答各种心理问题。
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对增强警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公安厅为此作出重要规定——
首先,凡完成重大任务或活动、处于特殊状态下的民警,如在执法中受到重大刺激(如开枪击伤击毙人犯),以及发生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工作、生活重大变故后,必须接受心理咨询。
其次,在公安机关招收警员、公安院校招生中逐步引入心理素质测试内容,以防止心理素质不适应的人员进入公安队伍。
另外,在新警培训以及从警职业生涯阶段性定期培训中,要对民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在新警培训期、各种业务培训期或警衔晋升培训期对民警进行心理测试。 为进徊教岣吖捕游榈恼逅刂剩拇ㄊ」蔡龆ù?003年起全省招录公安民警时必须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未经测试或测试不合格者,不予审批录用。同时,分批对在职民警进行心理训练,切实提高全省民警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日益紧张繁复的警务工作。
据介绍,警察职业面对的压力高于常人,从而直接影响和危害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经四川省公安厅与医学专家两年多的联合研究表明,四川省有5.07%的公安民警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冷、硬、横、推、拖”、粗暴执法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心理疾病有关,严重的甚至造成自杀、犯罪等悲剧,因此,为民警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四川省公安厅根据公安机关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与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标准。在严把进口关的同时,省公安厅已开通民警心理咨询热线,为全省民警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并决定在全省民警中分期分批开展心理素质培训,以期切实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战斗力强的公安队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