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拿什么给公安文化“添把火”?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6-03-10 16:06:02 浏览次数: 【字体:

《今天我休息》剧照

新华社发(李理摄)

《龙年警官》剧照

                                         亟须李云龙式硬汉形象

  眼下,血肉丰满而又各具个性的军人形象频现于央视黄金档荧屏,相对于军旅文化的红火,公安文化,尤其是公安题材影视剧似乎略处下风。我们怀念马天民,想念《便衣警察》,更想念那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警察之歌”《少年壮志不言愁》——

 公安工作本应受到群众的支持。但是,2005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4548人,这个巨大的数字说明公安执法环境很险恶,群众的支持也很不够。

  反映公安队伍的成绩光有数据是不够的,还需要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式的感人形象。李云龙并非完人,他的优点、缺点都很鲜明,然而其硬汉形象的出现,顿时刷新了中国电视荧屏被金童玉女垄断的局面,展现了令人振奋的阳刚之美,也为军人题材影视作品广泛地争取了群众。

  公安文化建设呼唤好的文学、影视作品。然而,近几年的公安题材电视作品患有严重的“假”病,让人一看就不愿意相信,其群众工作效果可想而知。全国公安民警170万人奉献在中华大地上,战斗历史少说也有70年,这样的创作资源无疑是丰富的。近年来之所以缺少《便衣警察》这样的好剧本,是因为缺少专业作家深入所队,广泛采风,感受震撼,提炼素材,综合一线民警群像以成典型。

  公安文化最终红火起来,需要影视精品的出现(小说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电影《带手铐的旅客》和电视连续剧《大山深处110》就很好,短小精悍,时代气息强,并且投资少、见效快。 (胡天明)

打造学习型警队

    公安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分支,建设公安文化对于公安事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建国初期,罗瑞卿部长就开始倡导公安文化建设。近年来,公安部组建了“金盾影视文化中心”,推出了大批反映民警生活的优秀影视片,央视教育频道也开播了相关栏目,各地公安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萌芽出土。一言以蔽之,公安文化发展势头还是喜人的。

  当前,公安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公安文化需要培育创新机制。笔者以为,打造学习型警队才是构建和谐公安文化的灵魂。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社会文明的基础,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在具体实践中,“大练兵,大比武,大讨论,大接访”都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形式。由于公安机关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和独特的工作模式,老百姓对公安的印象历来是“尚武不崇文”。但形势的发展要求公安“文武双全”。因此,在公安系统中营造浓郁的学习风,学习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及公安战斗技能,已成为每个民警迫在眉睫的自觉行动和构建和谐公安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学习内容不仅应该重视体能、射击、缉捕等战斗技能,而且应加大对法律、英语、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至于学习形式,更是不拘一格,包括请业务能手、领导或者学校老师开办讲座,举办辩论赛,进行短期的交流互动等等。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需要高素质主体的参与。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打造一支学习型警队,对公安文化建设势必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贾黎明)

                                   普及与提高相辅相成

  就公安文化建设而言,当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物资的投入程度都是空前的。但就公安文化的品位与质量来说,和军旅文化相比,还欠缺不少,这种欠缺我以为最主要的还是广大民警的参与程度。  

  记得2005年上半年,我局在大练兵基地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要求参训民警每个班组出一个自编自演的节目,同时邀请民警的家属参加。可不要小看了这种参与,民警根据自己警种的特点,以真切的生活感受,编写了小品、相声、短剧等节目,使演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在广大民警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打动了到场民警家属的心,感动得他们热泪盈眶。通过这个晚会,家属们对公安工作有了更直接、更形象的了解。尽管大多数节目粗糙了些,可是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真实感很强,最主要的是激发了民警们的参与热情。后来有几个节目经过改编参加全市的演出,受到了普遍好评。

  通过这件事,使我们认识到公安文化的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广大民警的积极参与,只靠少数名家唱独角戏,要想整体提高公安文化的档次、品位是不可能的,只能曲高和寡,使公安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全国百万民警共同参与之日,就是公安文化发展提高之时,这道理是千真万确的。 (陈玉岭)

                   让我们都来动动笔吧

  近几年来,影视剧中多次出现令我们这些最基层的民警哭笑不得的故事情节:如民警一个人单独办案并做笔录,随意到居民家中搜查不出示搜查证,遇到自己的亲人犯罪不回避等等。这些外行人写出来的剧本,让我们觉得离我们的警察生活实在是太远了。要想让公安文化建设再度火起来,我想应该让民警拿起笔来写我们自己的警察生活,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作家,编不出来太离奇的故事,但我们有生活的底蕴,有丰富的办案经历,有多年从事警察生涯的酸甜苦辣。第一次办案,哪怕办错了,都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些难忘的东西。这些东西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不当警察的人是写不出来的;这些来自于最基层的一线民警的故事是有很多看点的,关键是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来。

  前几年,我曾经去看守所采访四名即将被处决的死刑犯人,我的感慨在那里一触即发。虽然我也见过血淋淋的凶杀现场,但是头一回和一名即将走上刑场的人谈了两个小时,我们谈话时他还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我亲眼看到他被子弹打倒,没有了呼吸,结束了自己的罪恶一生,刑场外,满是他的亲人的泪眼。后来我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叫《死刑即将执行》在当地报纸上发表,那种震撼令我一生难忘。

  我不愿意看现在的警匪片,因为它偏离了警察的正常生活轨道,过度追求荒诞离奇,我知道那个编剧一定不是警察。我还是喜欢看警察写警察的东西,东西虽然粗糙,但非常真实,非常可信。让我们都来动动笔吧,写写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说不定,哪一天也能上公安部的春节晚会呢。(司金艳)

风光不再原因在自身

  就拿涉警题材影视剧来说,一度,涉警影视剧频现于荧屏,单从数量上看,完全能与古装剧抗衡,也并不比军旅题材剧差。然而众多的涉警影视剧不但没有起到丰富警营文化的作用,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把公安题材影视剧带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纵观当今的涉警影视剧,浓墨重彩所要烘托的卖点无非就是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包括秘密手段,或者是专门揭露展示社会的阴暗面,还有就是警察怎么怎么个黑法,如此创作动机与水平,怎能风光得长久?当然,我们要看到,这也与警察的工作性质和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有关,警察的生活完全融入社会,公安文化也不像军旅文化一样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而是分散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加强公安文化建设,可操作性相对较差。

  建设公安文化不能忽视涉警影视剧的作用,提升公安文化必须要提升涉警影视剧的公安文化内涵。我们公安机关不但要多创作出像《任长霞》这样优秀的影视作品,还要尽可能对涉警影视严加审查把关、加强引导,站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来努力建设公安文化。 (陈红南)

添好烧旺“三把火”

  军人形象之所以频现黄金档荧屏,风头强劲,我认为除了军队各级均很重视军旅文化建设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三有”。即:有基地。如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专门院校,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向部队输送文艺人才,保证了军旅文化普及和发展的力量;有队伍。全军有相当数量的专业的文化创作机构和创作人员,从上到下有一大批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文艺演出团体和演出人员;有人才。全军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艺术家,如李双江、杨洪基、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等等。他们代表军队频繁地参加各地的重大文艺演出活动,某种程度上也扩大了军队文艺的影响,成了军旅文化实际上的“形象大使”。而公安部每年的春节文艺晚会,虽然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但就像“候鸟”,春节一过就销声匿迹了,形不成气候。而且参加的大腕不少,但真正来自民警队伍的文艺人才凤毛麟角,使人看了提不起精神。

  因此,公安文化要重振雄风,我认为必须加强基地、队伍、人才三个方面的建设,把这“三把火”添好了,烧旺了,我想“辉煌”的局面是不难重现的! (马德祥)

                  影视的作用不容忽视

  80年代中期的小说《便衣警察》及同名电视剧之所以风行全国,产生轰动效应,除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们接受信息的局限外,最主要的还是作品主人公周志明身上体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人性的真善美,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及其对爱情的执著,深深打动了观众;一曲久唱不衰的《少年壮志不言愁》更使其成为一种公安文化的符号。时至今日,每年问世的有关公安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从数量上来说,已经数十倍于当初,可是除了个别质量较高之外,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几部呢?可以说大多数是只能博得人们娱乐一下的“鸡肋”,这些作品有意无意地把公安工作和人民警察庸俗化了,作品中人物不论是工作形式、生活方式乃至内心世界,都不是真正的公安工作和活生生的警察,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让警察形象受到损害,更不用说为公安文化添一把火了。

  因此,要繁荣公安文化,除了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外,影视作品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要充分发挥公安文联等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引导公安系统自身的作家、文学艺术和影视工作者,多创作寓意深刻、内容生动、主题鲜明、贴近实际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协调其他部门的文学艺术和影视工作者深入公安工作体验生活,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警察,从而使他们的作品真实、感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进而影响到广大观众对公安工作和警察的存在状态的关注。 (陈永峰)

不缺人才缺重视与支持

  我是一名市级公安局的文联主席,近些年来公安基层文化建设与军旅文化相比之所以处于下风,我的感觉是:缺乏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对公安文化建设,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啥时候领导重视支持,啥时候公安文化就会出现辉煌时刻。回想一下,上世纪60年代,公安文化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马天民》等影片很快就诞生了;“文革”之后,各级领导对公安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使《带手铐的旅客》等一大批反映公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应运而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的文化复兴,公安文化建设也蓬勃发展,一大批专业人员深入到公安基层体验生活,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便衣警察》《9•18大案纪实》《针眼警官》等影视片在全国引起轰动,引领全国公安文艺作品新潮流。

  有人抱怨说:公安文化建设缺乏资金和人才。在某些地区某些单位可能存在这一问题。但总的讲,我们公安文化建设关键的关键不是缺资金和人才,而是缺少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就我市而言,以前总觉得文艺人才匮乏,又无资金,无法开展文化活动。近几年,我们在局领导的支持下,连续搞了几次《书法绘画摄影比赛》《文艺汇演》《春节联欢晚会》等活动,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展露出非常优秀的才华:我市双桥分局一名派出所民警的国画让许多老画家赞叹不绝;市局巡警队一名民警的诗歌被《诗刊》选登并获得大奖;交警支队一名民警的摄影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并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公安战线的歌手等艺术人才。

  所以,我们公安文化要腾飞,要辉煌,需要资金人才,更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张同贵)

公安文化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