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警力达到总警力85%以上叫好!
2006年2月7日上午,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2006年的“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目标的重点之一就是警力要下沉。公安部做了规定,新增加的公安编制要充实到基层一线单位,基层所队实有警力要占到所在公安机关或部门、警种总警力的85%以上(2月7日《新华网》转载《中国网》)。
笔者注意到,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有几段关键话语很有吸引力
和新意,例如:要把目前警力部署的水桶状,即:上下一般粗,机关到基层配置的力量差不多,改变为金字塔型,机关的人要少,基层的实干人要多;要把警力推向基层,深入社会,面向群众,使老百姓提高见警率,就是看到警察,增强安全感,使犯罪分子受到震慑。记得2004年末,媒体曾经报道了全广州市约25000多警力中,一半以上警察均不在派出所(2004年11月25日《南方都市报》)。一个评论家撰写的《过半警力不在基层,在哪里?》的文章,当时引起不小轰动。今天,从公安部新闻发言人的发言中得知这种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这就使人们感到奇怪了,作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的人民警察部署竟然是个水桶型,相当部分不在基层,不在派出所。如何有警力和精力来确保一方平安呢?人民警察,应该时时刻刻与人民在一起;人民警察的工作,应该时时刻刻围绕人民身边的安全问题来做。天天喊警力不足,少在哪里,就是直接在基层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派出所民警少。这么多的警察都在哪里呢?在机关、在办公室。这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一边是基层警力不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缺少人员;另一边是高高在上,机关人满为患,机构重叠臃肿。这种局面不改变,就是增加再多警力也不够,因为,增加一些人员就跑到了上边,跑到了机关。
说句公道话,全国公安队伍经过这几年的强力整顿、教育,虽然还有极个别素质和作风低下者,但整体素质、作风和形象已经大为提高。公安队伍执法、形象和作风的大转变,广大百姓有目共睹,纷纷赞不绝口,“公安队伍变了”的赞誉在到处传诵。全国公安局长大接访活动,使一批积压多年的案件得到了处理。更值得欣慰的是,公安部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着手解决深层次问题,及时提出了“基层所队实有警力要占到所在公安机关或部门、警种总警力的85%以上”的决定,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最为棘手的难题。笔者为公安部这一决定大声叫好。
社会治安形势不好,老百姓缺乏安全感。原因之一就是基层民警少,且待遇较低。造成一方面警力不够,打击犯罪分子不力、不及时,另一方面基层民警待遇低,在基层的民警积极性不高,反而都想方设法、钻门子往上级机关去。人少、待遇低、积极性不高、想法设法离开基层、思想情绪不稳定,是基层警力少的原因之一。
必须提高基层民警的待遇和工作条件,使广大民警愿意到基层,安心在基层工作。否则,即使强迫下去了,人虽然在基层,而心总是想着要离开基层,如何能够安心工作,维护百姓安全?必须一边精简人员、精简机构,充实基层,充实一线,另一边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这样才能够建立一支在人民身边、全心全意、心在基层、确保一方平安的公安队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