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基础建设年”,好治安是警力“沉”出来的
公安机关“瘦身”,保证警力“重心”下沉,这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好的社会治安是靠警力“沉”出来的———将超过八成的警力布置在百姓最需要的基层,让威严的警察行走于街面社区,那么,百姓的安全感必然会得到陡然提升。
不知源于何时发于何因,公安机关并非如百姓所期望的“金字塔”式的警力布局,而积累呈一个上下一般粗壮的“水桶”,县市级机关与基层所队配置的力量几乎尴尬持平。甚至少数地方,还出现令人震惊地“倒金字塔形”的警力布局怪状:机关警力严重超员、人浮于事,最需要警察行走的街面社区却难见下沉警力。如此便有坊间百姓“叫警警不应,匪跑警再来”的无奈牢骚语。
民警作为百姓安全的“守夜人”,安全“守”得咋样?是“守”得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还是邻里街巷盗抢四起、人人自危?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作为直接与犯罪分子短兵相接,面对面为辖区百姓安全“守夜”的广大基层所队,干警们在工作中却面临着不少现实困难:一难是无经费、硬件差;二难是警力不足,一些地方在处置突发安全事件时人员捉襟见肘,遑论去构建长效安全预警机制。当然,要说处在上级机关的警力一点事儿也没有,也不客观。关键是,如果基层见警率较低,百姓安全感很弱,“衙门”的警力却门庭若市,无形中会使犯罪分子更为嚣张,下面的治安案件便会越积越多。这样,不但基层问题积重难返,机关工作也会疲于奔命;反过来,如果基层治安案件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真正肩负有领导、统筹、服务的机关工作就会轻松高效,所需警力自然会下降。
公安部将新的一年定为“基层基础建设年”,无疑让广大公众看到了公安部将警力尽快向百姓最需要的街面倾斜的正确指向和坚定决心。只要“沉”到基层的民警数量增多了,巡逻行走于大街小巷的步子变密集了,便说明警察为民“守夜”的责任意识提升了,百姓自然就放心了。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