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有感于警车说“请”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瓜田 发布时间:2005-10-29 17:06:03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从媒体上得知,湖北有关方面做了规定,警车以后上街抢道时,不能再声色俱厉地大喊“让一让!”或者“靠边!靠边!”了,而要改为客客气气的说法,譬如加上“请”字之类。

  见了这消息挺高兴,毕竟是警风自觉转变的一个不小的举措。北京前些年也常能听到这种凶巴巴的命人立即躲开的吼声。这种车用的扩音器无疑是特制的,穿透力极强,远远的也能被吓一跳。我在离街不远的一幢大楼里办公,尽管没有让路的必要,也还是经常感受到这种警车的无比威力。我对这种车乃至管理这种车的人,没什么好印象。

  马路上享有特权的车有若干种,譬如消防车,救护车,再就是警车。这些车都有被关照的理由。但是,正像公仆的权力不能滥用一样,这些特殊车辆特权一旦膨胀到不受限制,也会为社会所厌恶。消防车救火,没人不配合;可救火回来,用不用再鸣警报器叫大家让开?显然不用,实际上也很少有消防员这么干。救护车也一样,抢救危重病人,当然应该打开警报器,情况不大紧急,就没有必要把满马路的人弄得惊慌失措。警车毫无疑问也有某些十万火急的任务,这时候动用一下那个威力巨大的麦克风,似乎也无可厚非。若只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喊话的频率又比较小,声音透着和气,老百姓也会予以理解和支持。如果你一上路就耀武扬威地嚷嚷,而且每次都感觉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角色,这形象就一定不招人喜欢。因为,需要喊话让人们躲开的任务少之又少,甚至取消喊话也不是不可以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喊话之类的过当之举,往往是任务执行者人为地夸大了事情的重要性,毫无道理地惊扰了成千上万的行人。北京近几年这种喊话警车少了许多,似乎也没听说因此而耽误了什么重要公务。

  前些时候听李敖在凤凰台说,北京高规格地接待了他。他坐的车上了马路,交通警察把三条马路都空出来,让给他的车队。高规格是可以的,但把大量行驶中的公众车辆停下来,给一个作家让路,戏就有点演过了头。尤其是李敖口口声声说他不是外人,是自己人,是“归队的老同志”,那么这种影响百姓正常活动的待遇,让李敖这样一个对特权深恶痛绝的作家享受起来,怕也会感到芒刺在背。几年前读报纸,见到一位中国记者在北欧的见闻,很有趣味。记者跟着一支国王的车队,浩浩荡荡从王宫出发。路上车队突然停下来不动了。一问,原来是给人行道的行人让路。国王也要让路?这令中国的记者大开眼界。

  现在媒体上最热门的名词是“人本主义”和“人性化”。这些词儿都不错,但用错了地方,也会产生滑稽的效果,这对正经的人本主义和人性化的普及没有好处。比方说,某个党政部门出台了一项便民措施,记者就会一拥而上报道出来,溢美之词中多有“人本主义”、“人性化”云云,这就不甚得体。其实,以前的措施也并不是“人末主义”或者没有人性,只不过当初考虑不周,只照顾了少数人的利益。你总不能因为人家搞了点特殊,就说人家不是人吧?不过,在警车喊话要和气这个规定上,我倒是要使用一次“人性化”这个词予以肯定,因为在警车凶巴巴地吼叫的一瞬间,“吼方”和“被吼方”肯定都没有把对方当成人。这两个方面的形象似乎有的偏向于食肉,有的偏向于吃草,在失却人的尊严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警车 开道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