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袭警案背后警民关系生态:警察执法环境急剧恶化

来源:法制早报 作者:李慎波 发布时间:2005-10-24 21:59:12 浏览次数: 【字体:

   袭警案件多发以及造成民警伤亡的原因,主要是民警在执勤查缉、处理治安案件和交通违章时遭到暴力阻碍,它的社会危害性正在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隐藏在暴力袭警后现的则是一种并非和谐的警民关系。部分自甘坠落的警察在民众中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袭警事件频发

  10月10日,沈阳市检察机关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轰动全国的“9·26”暴力袭警案的犯罪嫌疑人李守成作出批准逮捕决定。

  其实类似的袭警事件绝非偶然,据公安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因公伤亡民警3382人,其中因公牺牲170人,因公负伤3212人。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暴力阻碍而牺牲的23人、负伤1803人,分别占牺牲、负伤人数的13.5%和56.1%。另据有关报道,今年4月以来,西安市已连发13起暴力袭警案,19名民警受伤,引起社会震惊,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还曾为此做出专门批示。

  据透露,造成民警伤亡的原因,主要是民警在执勤查缉、处理治安案件和交通违章时遭到暴力阻碍,它的社会危害性正在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而隐藏在暴力袭警后面的则是一种并非和谐的警民关系。

  袭警案件多发,特别是暴力袭警案增多,一方面说明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另一方面也昭示警察执法环境急剧恶化。据公安部统计,侵害警察事件多集中在110接处民警、交警、巡警几个警种,民警伤亡原因多为执勤查缉、处理治安案件、交通违章时遭受暴力。这表明,袭警多是由民警处理一般违法行为而引起,而袭警者也多为法律素质不高的普通群众。

  警察执法环境恶化,虽与部分群众缺乏法治观念密切相关,但主因仍在于警察自身行为失范、执法权威下降、警民关系不谐。近年来,各地接连发生警匪勾结、刑讯逼供、乱收乱罚等案件,败坏了警察形象,也使一些地方的警民关系由“鱼水”蜕变为“油水”,甚至是“水火”关系。前不久,河北省河间市、石家庄市先后发生了嫌犯持刀棍追打警车、小偷群殴民警的恶性案件,但在场群众却无一人报警或伸手相助,警民之隔阂可见一斑。

  警民关系“生态”缘何恶化

  袭警事件频发,为人民保家维和打击犯罪的公安民警缘何成了被侵害的对象。对此专家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大家熟悉的童话卡通《黑猫警长》、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电影《今天我休息》,都在塑造这样的警察形象:亲切的、可以信任的、为公众服务的好好先生,与暴力似乎无缘。然而,如今的警察形象到底如何,这似乎成了警民关系演变的一个关节点。

  一位高级公安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公安队伍内鱼龙混杂,尤其是一小部分警务人员执法犯法,这大大的影响了公安民警在群众中的的形象,更破坏了以前建立起来的警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说,警察身处险境时孤立无援,得不到老百姓的响应和协助,是“袭警”呈上升势头的一个“生态”原因。警察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究竟如何?对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必须有所思、有所悟的时候了。

  纵观全国200余万公安干警,为民谋利、执法为民的好警察是主流,任长霞、吴光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70位因公牺牲的英烈就是最好的铭证。不幸的是,广大民警的孜孜努力、公安烈士的殷殷热血,却在一桩桩诸如警匪勾结、刑讯逼供、乱收乱罚的事件中付诸东流。9月19日,石家庄一名防暴警在阻止歹徒拎包抢劫时遭到歹徒袭击,向围观者大呼求救报警,但没有一个人帮忙报警。无怪乎有人这样说,公安英烈们的鲜血有一部分是在为坏警察们“偿还孽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阮齐林分析说,遏制袭警发生,不仅要依法严惩不法之徒、大力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增强民警自身防护能力,更需下大力气改善警察自身形象、融洽警民关系。这是警察执法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前提,也是减少暴力抗法袭警事件的捷径。

  有关人士也认为,警察忍辱负重意识太强、严管警械不能“轻举妄动、群众法治意识待提高、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非警务活动影响警民关系等五个原因是造成袭警事件频发的原因。

 如何打造警民的和谐关系

  对此,著名法学家季卫东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警民关系的怪圈与警察的执法权的使用有着莫大的关系。

  警察属于行政服务性职业。但是,与其他服务业根本不同,警察的职业活动中包含深刻的内在矛盾,即服务者的任务是监控和制裁那些享受其服务的人们,以暴力为服务工具。这很容易导致敌意,却不容易赢得满意。暴力与敌意反过来又会给警察的自我想像和身份认同打上鲜明的烙印。实际上,警察在提供服务时还具有较高风险,甚至不乏丧命之虞,然而这似乎未必能缓和社区群众对他的畏惧、敌意以及批评。

  众所周知,法律承认警察在提供服务时享有使用暴力的特权。实际上,现代国家所垄断的日常的合法性暴力工具主要掌握在警察手中。面临重大刑事案件,上级部门和基于民愤的社会舆论都要求尽早破案,罪犯迟迟不能捉拿,公安局就难免受到“无能”和“懈怠”的指责。这样的诱因、压力以及动机很容易在侦查和处理的过程中导致违法行使暴力。

  一旦滥用警察特权的越轨现象被默许、纵容以至达到司空见惯的程度,那么警察个人甚至整体的堕落就难以阻止了。

  部分警察的自甘堕落为原本光明的警察形象涂抹上了黑色的阴影,在民众的心里播下了不信任的种子。

  为了打造新型的警民关系,有关部门可谓方法想进,最近全国范围内的公安“大接访”活动似乎从一定程度上对一度恶化的警民关系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公安部也提出了相应的禁令和规定来约束执法人员的行为。

  在关专家也认为应通过法律增设袭警罪来提高对警察的保护等级,就是在提高我国社会治安的保护等级,就是在保护美好的明天。然而,相反的意见也同时出现,厦门大学教授侯国云却说,与整个社会现状相比,袭警行为比袭民行为要少得多。减少袭警行为要从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和提高警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入手,而不能靠给警察更多特权的办法来解决。

  尽管在改善警民关系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从警察方面改善形象似乎是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对策。改善执法环境,遏制袭警发生,不仅要依法严惩不法之徒、大力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增强民警自身防护能力,更需下大力气改善警察自身形象、融洽警民关系。而要实现这一点,根本之策在于大力推进警务法治化进程。惟有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才能切实执法为民、取信于民,也才能真正树立执法权威、有效保护自身权益。化解之道除了要恢复和发扬“人民警察”深入群众、服务社区的优良传统,还需进行制度建设,在确保公权力有效进行治理的基础上,限制权力的异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防治执法机关自身的违法和腐败,真正改善警民关系。

  “一个警察的心里话”

  “我是一个一线的民警,步入这个队伍已经九年了,九载风雨带来了太多的欢乐、希望、困惑和痛苦,我想,每个和我从事同样的职业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想法,为了这个职业,我们都牺牲了很多,放弃了很多,同时又得到了很多,这就是我们从事的这个神圣的事业带给我们的。警察论坛上很多帖子都与我们有关,经常有人问:为什么现在警察形象这样差?还有很多的人在坛子上QQ上骂警察,可以说一个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可能伏法后就可以销声匿迹了;但一个走向犯罪道路的警察败类甚至只是一个普通的违纪民警,却可以引起传媒的广泛关注,甚至可以引起全国上下的一片骂声。说句心里话,对警察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多,做看客的人也多,说风凉话的更多。

  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内心也充满着矛盾,一方面痛恨那些恶意中伤,无中生有的人;另一方面却对那些反映的个别黑暗的事实无言以对……只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表述真实的心情。也让大家了解一个警察内心深处的世界。”

  警民关系怎么了

  □萧萧

  我在网上看了网民们就某火车站派出所警察违法一事的评论,心里特别不平静,在这里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今天我休息》,讲述的是一个老民警在休息日里热心为群众办事,休息日仍旧不休的感人故事。那个穿着白色制服笑容可掬的老警察和那些淳朴的人们深刻印纪在脑海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那么鲜活。那时候的警民关系完全可以用鱼水之情来定位,至少我是这样的感觉,问过父辈果然如此。

  不知何时起,警察和群众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再是鱼水情深了。那是什么呢?说对立显然严重了,说有隔膜似乎也牵强,那到底是怎么了?

  一方面警察无奈地说着执法环境差,一方面群众在喊着执法人群黑。其实警察和群众面对的社会公敌都是犯罪分子,那么呼声应该一致啊,为什么会不同?这不同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警民关系缺乏和谐,警民之间需要沟通和理解。

  警察中有害群之马、有败类是不争的事实,公安干警们都为这些曾经庄严宣誓而后蜕变的败类警察感到痛心疾首,公安机关也下大力气清理整治同时强化队伍管理,力争深化教育进一步纯洁队伍,真正建设一支人民群众放心、有战斗力的公安队伍;眼睛雪亮的人民群众在拍手称快腐败被惩治,痛斥着个别警察败类的同时也给所有警察扣上了“没一个好警察”的帽子,这公平吗?

  我们不说远了,就说我们的成都警察。有多少成都警察挺身而出用胸膛挡住了罪恶的子弹,保护了身后的人民群众?有多少成都警察默默无闻劳碌奔波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有多少成都警察为了工作失去了健康完整的身体?又有多少成都警察忙于工作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这是个庞大的数字,清晰可见,有据可查。可这些浸染着成都警察鲜血的数字真正进到了人民群众的心里吗?

  只说一句,24小时随时待命的人群是警察。成都警察毫不例外。

  公安机关要求全体公安民警,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贴心是个互动词,就是说警察爱群众,群众也要爱警察。个别警察犯罪了,群众的声音不绝于耳,冷嘲热讽的、幸灾乐祸的、破口大骂的,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矛头直指警察,全然忽略了全部和个别的区别,而在说辞上却又分外重视着“个案”的定义。这是爱护警察吗?这是天天被警察保护着得以在安定环境中生活的群众说出的话吗?面对违法犯罪分子怎么没这么多的勇气和语言?

袭警 执法环境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