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北京人不足1% 专家认为应本地化
张西说,在发达国家,通常由保安和警察组成社会治安主体,保安和警察的比例达到5:1时,才能勉强满足准公共安全的需要。目前北京在册的正规保安人数是7.6万人,按保安和警察5:1的比例配比,正规保安的人数只达到市场需求的28%。另外72%的饱和度,是由非正规保安来充盈的。也就是说还有72%的保安市场补充空间。警察与正规保安的总体人数在整个保安业市场中的份额不足一半,尚待开拓的空间很大。
张西认为,短短十几年,23万外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北京城,在保安行业中落脚,为北京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其实,保安并非高科技人才,不需刻意从外地引入,可就地取材。她举例说,在美国洛杉矶,聘用社区有3个保安原则,其中就有保安必须是社区自己推举出来的,保安的费用也从社区产生;被聘用的保安必须在社区里有良好的信誉,年纪比较大,有稳定的家庭,而且必须是长期居住在社区里的人。所以在洛杉矶社区,不会发生保安打业主的事。
如果保安业的发展能树立“本地化”理念,张西认为至少在三方面受益:一是解决了23万本地人的就业问题,解决了涉及家庭的125万人的心理稳定感;二是使政府减轻了23万人的救济负担。目前,北京市共有23.4万名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而这个数字正好是北京保安市场的从业人数。仅这一项,2004年全年,北京市支出5亿元。如果本地人能够从事保安业,被救济的人数就可能会减少到最低限,政府可减轻三分之二的救济负担。三是,居民也容易产生心理安全感。潜在的心理安全资源是无法估算其价值的。
她认为,北京的保安市场中,正规保安只占28%的份额,还有72%的市场就业空间是被非正规保安占据着。28%的正规保安先不去动它,但那72%的非正规保安空间应该予以规范和清理,应该腾出就业机会,让给本地人。张西建议北京市政府针对保安公司聘用本地人问题,按70%的比例,选择一个区先做试点。上海市的理念就很超前,所聘用的保安70%都是本地人。
张西认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立法,使保安业市场需要有法可依。比如出台鼓励接纳本地人政策,政府提供每月补贴或者制定政策要求从事保安业的本地人与外地人的比例是7:3。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