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恐怖案件处置中的信息发布策略
编者按:3月1日21时许,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引发社会极大关注。3月3日晚,公安部宣布案件告破。“3·01”暴力恐怖案发生后,中央政法委、公安部、昆明警方等多级政法机关介入案件处理,迅速高效破案,受到舆论高度肯定。 面对此类暴恐案件,舆论容易陷入恐慌或群情激奋,媒体应如何报道、官方应如何发布信息,才能塑造正向、稳定的舆论环境?本文摘录多名专家学者的微博、微信谏言,为暴力恐怖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对于媒体新闻报道,有网友说—— 用刀实施的是暴力,用文字和图片呢?铺天盖地的血与泪,还原了事实和现场,同时也加强了恐惧与仇恨。 @陈锐:【如何报道和传播恐怖主义事件】恐怖主义是利用暴力手段表达政治诉求,而且主要是通过事端使公众心理恐慌传染扩散至最大化。新闻报道如果紧盯血腥现场并追寻暴恐动力,就正好遂了恐怖分子的心愿,这正是他们要的效果。为此,建议媒体同行以官方处置缉拿罪犯为报道主线,以不涉细节的无辜伤亡及民众的同仇敌忾为内容,让暴恐者的诉求石沉大海,让恐怖主义者感受有头无尾的无力感,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放弃这种徒劳无功的方式。 @何镇飚:不要轻易得出结论或猜测动机,不要用歧视性语言扩大仇恨。不传播恐怖分子的政治主张、不采访恐怖头目、不过分表现民众的恐慌无助、不体现恐怖分子的英勇高大或博得同情。不播出血腥残忍镜头。不成为恐怖分子的帮凶。要及时报道最新动态,要配发编者按与评论,谴责恐怖主义,避免公众恐慌。这是媒体报道恐怖袭击的伦理与责任。告诉公众正在发生的事实,以及战胜恐怖主义的信心与行动。希望我们的媒体勇于承担,借鉴国际经验,战胜恐惧。 @笑里藏砖i:几乎所有的恐怖袭击与反恐之间真正的战场都在媒体上。“9·11”之后,有传播和心理学学者提出报道恐怖袭击新闻的六大原则:明确告诉市民,国家正在做什么及市民应该做什么,以减少无助感;少报道血腥的细节和画面,以减少恐惧感;告诉大家一些好消息;多讲述幸存者的故事;表现出勇气;危险解除时应及时告知。这些原则不一定都适合国内,但基本的原则是:媒介应致力于减少恐怖主义带给民众的恐惧而不是相反。同时,在当下自媒体影响力渐强的环境下,一些舆论领袖要谨防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论成为恐怖分子射向社会的子弹。 @张志安:【昆明事件传播建议】1、不转发过于血腥的细节、图片及镜头,以免给公众尤其儿童造成伤害;2、公开发布受害人信息及图片时须知情同意,尊重其权利;3、不信谣、不传谣,不轻易转发未确认的消息;4、共同谴责暴力,关注并期待真相;5、深度反思并理性探讨国家与恐怖主义的问题。 @王旭明:【评论员的作用】评论员最大的智慧是什么?是高于一般人的眼光、胆识和语言表达。比如对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进行谴责是毫无疑问的,告诉全社会别无选择,只能用钢刀一般的力量去反击也是必要的,其实还应该说恐怖主义是世界难题、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以及底线教育等,可惜没有听到。 @传媒老王:【到底如何处理头条】 转:有网友集合报纸头条质疑昆明恐怖袭击事件遭淡化处理,但是我要说国内媒体他们这次处理得很正确!对于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的报道都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处理,因为任何对于事件的报道都会导致背后组织策划事件者的“自豪感”膨胀! 对于官方信息发布,有网友说—— 现在还在不停地点蜡烛,仅仅是愿死者安息,只是说“和昆明在一起”的官微都没有尽到职责。现在要报道的是案件的处置进展,以及百姓如何防护! @陈锐:【恐怖主义是场心理战】暴恐事件发生后,军警等部门应与媒体通力合作,大规模高密度发布官方动作,应报道各职能部门,诸如人大、政协、国安委、安全部、反恐中心、武警军委的密集发声,应报道国际各方的支持声援,画面上应看到铺天盖地的各处军警处置画面,他们行动迅速、装备精良,甚至可以渲染武装直升机和军方作战车执勤、巡逻、设卡,表现天罗地网已经铺就,暴恐者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舆论上都插翅难逃,让在逃的暴恐者及其同党、支持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让恐怖主义者感受到恐怖和绝望,这样普通民众才能感受到安全和希望。 @武大沈阳:【昆明恐袭事件的反思】1、现场随手拍有丰富细节,常规信息公开和适度隐匿是必然选择;2、微博发言要考虑民众感受,深度思考需押后且视环境而发,悲剧面前以救难和关怀优先;3、微信、微博间有事件转换机制,公共事件的关心者此刻已回到微博;4、反恐专家应尽快开设微博,进行舆论沟通;5、舆论伦理引关注,安全警醒很重要。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4年第8期)
(来源:新浪微博、微信) | ||||
我要评论 | ||||
|
面对此类暴恐案件,舆论容易陷入恐慌或群情激奋,媒体应如何报道、官方应如何发布信息,才能塑造正向、稳定的舆论环境?本文摘录多名专家学者的微博、微信谏言,为暴力恐怖事件中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提供参考。
对于媒体新闻报道,有网友说——
用刀实施的是暴力,用文字和图片呢?铺天盖地的血与泪,还原了事实和现场,同时也加强了恐惧与仇恨。
@陈锐:【如何报道和传播恐怖主义事件】恐怖主义是利用暴力手段表达政治诉求,而且主要是通过事端使公众心理恐慌传染扩散至最大化。新闻报道如果紧盯血腥现场并追寻暴恐动力,就正好遂了恐怖分子的心愿,这正是他们要的效果。为此,建议媒体同行以官方处置缉拿罪犯为报道主线,以不涉细节的无辜伤亡及民众的同仇敌忾为内容,让暴恐者的诉求石沉大海,让恐怖主义者感受有头无尾的无力感,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放弃这种徒劳无功的方式。
@何镇飚:不要轻易得出结论或猜测动机,不要用歧视性语言扩大仇恨。不传播恐怖分子的政治主张、不采访恐怖头目、不过分表现民众的恐慌无助、不体现恐怖分子的英勇高大或博得同情。不播出血腥残忍镜头。不成为恐怖分子的帮凶。要及时报道最新动态,要配发编者按与评论,谴责恐怖主义,避免公众恐慌。这是媒体报道恐怖袭击的伦理与责任。告诉公众正在发生的事实,以及战胜恐怖主义的信心与行动。希望我们的媒体勇于承担,借鉴国际经验,战胜恐惧。
@笑里藏砖i:几乎所有的恐怖袭击与反恐之间真正的战场都在媒体上。“9·11”之后,有传播和心理学学者提出报道恐怖袭击新闻的六大原则:明确告诉市民,国家正在做什么及市民应该做什么,以减少无助感;少报道血腥的细节和画面,以减少恐惧感;告诉大家一些好消息;多讲述幸存者的故事;表现出勇气;危险解除时应及时告知。这些原则不一定都适合国内,但基本的原则是:媒介应致力于减少恐怖主义带给民众的恐惧而不是相反。同时,在当下自媒体影响力渐强的环境下,一些舆论领袖要谨防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论成为恐怖分子射向社会的子弹。
@张志安:【昆明事件传播建议】1、不转发过于血腥的细节、图片及镜头,以免给公众尤其儿童造成伤害;2、公开发布受害人信息及图片时须知情同意,尊重其权利;3、不信谣、不传谣,不轻易转发未确认的消息;4、共同谴责暴力,关注并期待真相;5、深度反思并理性探讨国家与恐怖主义的问题。
@王旭明:【评论员的作用】评论员最大的智慧是什么?是高于一般人的眼光、胆识和语言表达。比如对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进行谴责是毫无疑问的,告诉全社会别无选择,只能用钢刀一般的力量去反击也是必要的,其实还应该说恐怖主义是世界难题、铲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以及底线教育等,可惜没有听到。
@传媒老王:【到底如何处理头条】 转:有网友集合报纸头条质疑昆明恐怖袭击事件遭淡化处理,但是我要说国内媒体他们这次处理得很正确!对于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的报道都应该慎重、慎重再慎重处理,因为任何对于事件的报道都会导致背后组织策划事件者的“自豪感”膨胀!
对于官方信息发布,有网友说——
现在还在不停地点蜡烛,仅仅是愿死者安息,只是说“和昆明在一起”的官微都没有尽到职责。现在要报道的是案件的处置进展,以及百姓如何防护!
@陈锐:【恐怖主义是场心理战】暴恐事件发生后,军警等部门应与媒体通力合作,大规模高密度发布官方动作,应报道各职能部门,诸如人大、政协、国安委、安全部、反恐中心、武警军委的密集发声,应报道国际各方的支持声援,画面上应看到铺天盖地的各处军警处置画面,他们行动迅速、装备精良,甚至可以渲染武装直升机和军方作战车执勤、巡逻、设卡,表现天罗地网已经铺就,暴恐者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舆论上都插翅难逃,让在逃的暴恐者及其同党、支持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让恐怖主义者感受到恐怖和绝望,这样普通民众才能感受到安全和希望。
@武大沈阳:【昆明恐袭事件的反思】1、现场随手拍有丰富细节,常规信息公开和适度隐匿是必然选择;2、微博发言要考虑民众感受,深度思考需押后且视环境而发,悲剧面前以救难和关怀优先;3、微信、微博间有事件转换机制,公共事件的关心者此刻已回到微博;4、反恐专家应尽快开设微博,进行舆论沟通;5、舆论伦理引关注,安全警醒很重要。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4年第8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