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问题专家军事专家谈伦敦爆炸案


《舰船知识》杂志主编宋晓军(左)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右)
当地时间7月7日早上8时15分(北京时间16时15分),伦敦发生多起爆炸,多辆公交车被炸毁,地铁全部停运。截止目前已造成37人死亡,超过700人受伤。今日上午,新浪网特邀请到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舰船知识》杂志主编宋晓军与广大网友就此进行交流。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我们今天在新浪的嘉宾聊天室请到了两位国际问题专家,一位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先生,您好,跟我们的网友打声招呼吧。
冯仲平:各位网友,上午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舰船知识》主编宋晓军先生,在这里要和各位网友说声抱歉,因为宋老师现在在路上,非常拥堵,待会儿会和各位网友见面。
现在我们的聊天开始,非常欢迎新浪的网友和新浪UC绝对现场的聊友,请大家一起加入我们今天的聊天。
冯老师,我们都知道,非常意外,就在伦敦市民还沉浸在他们获得2012年奥运会申办权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伦敦发生连环爆炸,全世界为之震惊。据伦敦电视台的的消息说,伤者已经多达上千人,不知道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是什么心情?
冯仲平:可以说,这个事情让我们想起了“9·11”、去年马德里“3·11”的感受,完全可以说是这两次事件后恐怖分子对全世界的又一次宣战。我在英国留学过四年,在伦敦生活过一年,去年刚刚从伦敦回北京,我也很想和伦敦的朋友联系,但是很难联系上,可能是事件发生后,伦敦的电信非常繁忙。
主持人:您和伦敦的朋友通过电话吗?
冯仲平:还没有,我想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和他们联系一下。
主持人:这次恐怖事件发生了以后,大家非常直接的一个想法是,这个事是谁干的?马上,基地组织站出来说,这个事是他们干的。
冯仲平:现在大家确实想知道幕后的凶手是谁,但是现在站出来承认的人也不多,比如“9·11”事件,也没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网上有伊斯兰圣战秘密组织承认,但是大家都有所怀疑,因为它放消息的网站不是一般的基地组织放消息的网站。但是从整个事件来说,从下手的时间、地点、爆炸的方式、枢纽、特征,都与基地组织的特征吻合,欧美的专家都说,这是一次带有基地组织标志的袭击,和去年“3·11”发生的连环爆炸非常相似。英国外政大臣已经说了,这确确实实是带有基地组织标志的一次袭击活动。尽管目前没有人愿意肯定说这就是什么人干的,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肯定是与基地组织有关系的一次袭击。
主持人:这次事件有一个特征,我们回过头来看有值得分析的地方,比如“9·11”这个数字,我们都知道,和美国的报警电话是一致的,这次发生在伦敦,正好在伦敦拿下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又正好是布莱尔首相做八国峰会东道主的时候,您觉得选择这个时机,有什么原因?
冯仲平:这个时机是经过策划的,“3·11”正好是距“9·11”之后911天,伦敦发生这个事情,有人说是“七七事变”,是7月7日,我觉得与申奥成功没有多大关系,可能是个偶然。最重要的是它选择了英国主办八国峰会的时候,与这个政治事件联系起来。恐怖主义有一个意图,每次进行重大的恐怖活动都要引起公众的注意,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效果很好,世界的目光在昨天、前天都集中在八国峰会、集中在英国,他选择这个时机打击英国,等于把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在英国。这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说明是基地组织所为,因为基地组织很愿意把恐怖活动与政治事件联系起来。
为什么我觉得这次事件和奥运会没有多大关系呢?因为伦敦取得主办权的可能性,在两三天之前大家都认为小于巴黎,我还是认为与八国峰会有关,与奥运会关系比较小。
主持人:这次站出来承认的是基地组织欧洲组织,我们都知道,以前一些恐怖活动更多的是集中在美国、亚洲,从地图板块来说,这是第一次在欧洲。
冯仲平:也不是第一次了,还有去年的“3·11”马德里事件。
主持人:我们认为,恐怖组织这只手越来越转移向欧洲,欧洲恐怖组织和这次事件有关系吗?
冯仲平:美国一直是伊斯兰恐怖组织打击的头号目标,这点是没有疑问的。但是“9·11”以后,美国反恐防范方面非常严密,恐怖主义多少次试图也没有在美国本土得手。从去年“9·11”到这次“7·7”事件,已经可以看出,欧洲是恐怖主义打击的一个重要对象。当然,这和居住在欧洲的伊斯兰人比较多也有关系。
关于去年的“3·11”事件,西班牙是伊拉克战争中美国的盟友,“3·11”袭击就是让当政者下台,实际上“3·11”事件以后,反对党上台,立刻宣布了从伊拉克撤军。
为什么说英国也是一个重要的攻击目标呢,因为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是美国的密切盟友,实际上,英国的情报机构、警察,在“9·11”以后,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以后,这方面的警戒从来没有放松过,在此之前,所有的有关恐怖的声明中,他都讲,恐怖主义打击英国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早晚都要打。现在恐怖主义找了这么一个时间,布莱尔宣布八国峰会召开。
网友:接下来英国会继续遭受恐怖组织袭击的可能性有多大?
冯仲平:这已经不是恐怖组织第一次策划打击英国了,去年12月就有一次阴谋被破获,英国反恐的力量也在壮大,大家都认为,最容易受到打击的目标就是伦敦地铁,因为伦敦地铁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鸦片战争时候英国就有地铁了。去过伦敦的人都知道,英国伦敦地铁有300多个出口,防不胜防。但是,由于反恐力量的增强,我认为,如果一旦爆炸,可以说是一触即发。现在看是有4个地方持续发生爆炸,这已经是一个很重要的连环爆炸了。我估计,在其他地方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不大。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是三个地铁站加一个公共汽车站,请您分析一下,为什么恐怖分子会选择这几个地方作为目标?
冯仲平:第一,这几个地方是伦敦的市中心,最早发生爆炸是在伦敦当地时间8点41分或者是50分,有两种说法,也就是说,英国人都是九点开始上班,8点多钟正是上班的高峰期,这特别像去年的马德里事件,选择高峰期,车辆特别云集,车里面挤满人的时候。第二,这几个地方是伦敦的市中心,来往的上班的人很多,而且又是旅游集中地。第一个地方是利物浦车站,在这里第一次爆炸有7个人当场死亡,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是英国一个非常繁华的购物区。
第二次爆炸是在King's Cross,这个地方也是伦敦特别繁华的一个地方,这里有很多价格比较适中的旅馆,所以集中了很多游客,是个旅游者集中的地方。
第三次爆炸的地点我想不起来了。但是第四个地方,也就是BUS爆炸的地方,是在罗素广场,也就是大英博物馆所在地。我在伦敦大学读书的时候,伦敦大学的图书馆也在这里,在英国学习的人都要到这里看书。大家也以想象出这个地方的人口密集度。
主持人:《舰船知识》主编宋晓军老师已经赶到现场。下面请宋老师回答一下网友的问题。
网友:这次恐怖袭击事件有些资料表明是要求英国等撤出驻军,是这样吗?
宋晓军:有这种说法,但是实际上和“3·11”比,我们知道,西班牙“3·11”有三个车站爆炸,19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是在议会选举以前,爆炸完以后,派兵的总统下台,新总统上台以后马上撤军。虽然爆炸的手法和“3·11”比较接近,但是是在布莱尔第二次连任以后,同时在爆炸以前,英国在伊拉克的将军已经透露,英国打算在伊拉克减军。我们知道,英国驻扎在伊拉克的军队是9000人,他们计划在未来12—18个月之间减到2000人,这个计划已经在规划、执行中,英国有一些部队要到阿富汗去,因为我们知道,美国已经基本是半放弃阿富汗了,前几天有美国的特种兵在阿富汗死掉,援救的特种兵也死掉了。因为阿富汗种植的大麻有90%是销往欧洲的。这次事件和“3·11”不一样,“3·11”是在马上要大选之前爆炸的。而且英国也不可能因为这次事件从伊拉克撤军。因为我们看到,在伊拉克的问题上,虽然英国的反对派声音也很大,但是能否通过一两次爆炸就让英国撤军,还值得怀疑。布莱尔昨天晚上匆匆回到伦敦,今天晚上还会有一个更正式的讲话,所以我认为,不一定会因为这次爆炸就会撤军。
网友:我们对待反恐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在赌,但是如何根本性地解决恐怖主义?这里有宗教的问题、政治的问题,我认为现在美国、英国及其盟国的做法不能根本解决反恐的问题,请问冯老师怎么看?
冯仲平:确实,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把反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2003年通过的欧洲安全战略报告也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重要目标,但是在打击手法上有所不同。英国因为一直是美国的盟国,他们也参加了伊拉克战争,其他的欧洲国家与英国的分歧可能会大一些。
我同意这位网友的看法,赌不是很好的办法,而是必须标本兼治。这次八国峰会也可以看出,为什么要讲非洲的贫穷问题、讲欧洲的气侯变化问题,其实欧洲人还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说到宗教,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大家都知道,“9·11”以前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国教授提出文明冲突论,有人说,“9·11”事件使这从理论问题变成现实。究竟如何使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世界上各国文明共处?这确实是个大的问题,欧洲的穆斯林群体要大于美国境内的穆斯林,有人说,反恐问题对美国是国内安全,而在欧洲是共同安全,你去欧洲可以看到,穆斯林占有很大一片居住地。为什么这次会被恐怖主义得手呢?因为首先有很大一片穆斯林居住在那里,很难控制,在美国可以把境内的穆斯林控制起来,而在欧洲很困难,因为人太多了。
宋晓军:我再补充一下,这次第三次爆炸地就是伊斯兰聚居区,死了7人。
冯仲平:现在最新的消息是死了38人(新浪编者注:目前最新死亡人数是52人)。
主持人:两位都已经说道,有很多伊斯兰人住在欧洲,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真的像一个定时炸弹。
宋晓军:但是英国警方并没有抓到真正的凶手,也不能肯定是以伊斯兰为代表的基地组织做的。
从60年代到现在,在巴黎有300次左右恐怖袭击,伦敦排在第二位,都是爱尔兰共和军做的。现在所有的媒体都在说很可能是基地组织,还有另外一个不是经常发基地组织声明的网站也说,这可能是基地组织做的。当然,从一般的爆炸角度分析,确实很像基地组织,因为有“3·11”作比较,多点爆炸、手段非常残忍、时间非常精准。今天早上我来以前,美国ABC独家报道说已经找到四颗炸弹,在一个地铁站放了四颗,都是定时炸弹,有两颗没有爆,虽然苏格兰场警察局马上否认了。有一点像基地组织,是因为基地组织爆炸之前是不警告的,但是爱尔兰共和军会发出警报,让一小部分人撤出去。从这一点上大家推测是基地组织做的,这点证据也很重要。虽然目前还没有“3·11”死亡人数多、伤及面积大,但是操作难度很大。苏格兰场警察局否认,找到的炸弹又是定时的,所以说操作难度很大。我们知道,“3·11”操作就非常复杂,他们一共抓了161人,其中有20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爆炸案。当时是在一个垃圾堆里找到一个包,里面有一个手机,通过查手机的通讯录,找到了这些人。
当然,现在还不能肯定是谁做的,从以往事件的回顾看,还不太像爱尔兰共和军。
主持人:但是现在基地跳出来说是我做的,他同时警告了意大利和丹麦,那么,会对这两个国家产生什么影响呢?
冯仲平:当然会产生影响,实际上对整个欧洲都会有影响,欧盟每年的报告中都会提到基地组织、恐怖袭击。像上次“3·11”,炸完了总统就下台、西班牙撤军。英国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去年8月份,巴基斯坦抓到了基地组织的联络人,这个联络人叫努尔汉,他是个互联网专家,替拉登发了很多声明,编制密码和程序做这件事。把他抓到以后,努尔汉供出了基地组织在英国的一部分人准备在西斯罗机场进行恐怖袭击,英国警方当时抓了11个人,其中有7个是巴基斯坦籍的,当时经过反复调查,并没有找到他们要袭击西斯罗机场的计划。当然,还有一些审问过程出于保密,英国警方没有公布。今天的亚洲时报的题目就写到“英国人知道迟早要发生”。
英国是伊斯兰居住最多的国家,也是控制得比较好的国家,去年也曾抓获一个要炸球场的恐怖分子,但是爆炸没有发生。而昨天发生了,也就是说,只要他警告了你,就迟早会发生。
主持人:冯老师怎么看这次恐怖事件对欧洲和其他国家带来的新格局的变化呢?
冯仲平:冲击肯定是很大的,大家也知道,欧洲很多国家自己内部也出了很多事,预算危机等吵得不可开交,这次其实是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在参加八国峰会的时候,希拉克因为预算的问题也和布莱尔发生了争执,这次又眼看着奥运会主办权由伦敦夺得。这次事件以后,欧洲肯定会发生变化,八国峰会中有4个国家是欧盟成员国,他们肯定会拉近了距离。
其次,我认为,从欧洲人的内心深处确实受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更深一步了。“3·11”以前,欧洲人想恐怖主义主要是针对美国的,“3·11”以后发生了变化。刚才宋老师也谈到,恐怖活动袭击英国是迟早的事情,这次又点了丹麦和意大利,因为这些国家都是支持伊拉克战争的国家,而且现在还在派兵的国家。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哪个组织做的,也不知道动机是什么,如果从“3·11”事件推论的话,可能还是希望撤军。更大的一个目标可能是报复这些国家,英国人虽然已经准备撤军,但是在基地组织看来,你撤军也没完,你当时派兵,我就要报复你。所以我认为,下一步欧洲国家的反恐任务是很艰巨的,尽管他们有这方面的合作,但是各个国家的情报机关、警察机关对这些数据抓得很紧,他认为这是我自己的情报,不能共享。这个事件对此可能会有触动。如果欧洲国家不合作,恐怖主义会更猖獗,所以我想,这次八国峰会可能会开成一个反恐大会,欧洲国家会进一步寻求合作。
宋晓军:前一段时间英国抓到努尔汉以后,他供出一系列情报。实际上英国随后抓到了基地组织在伦敦的负责人达文,他是被参与袭击“9·11”、打击经济方面的一个策划人招募到英国。“9·11”以后,大量欧洲基地组织的成员,或者说基地组织在欧洲招募的一些成员都前往伊拉克,去年相当长一段时间,有很多英国人非常担心,问英国警方,这些去伊拉克的人回来了没有?如果回来了,我们英国就倒霉了。英国警方回答民众的疑问的时候说,根据我们在海关反复的监察,这些人都没有回来,还在伊拉克,参加了扎卡维的爆炸。实际上按照基地组织的培训方式,实际上可以说这些人到伊拉克去实践了,他们在伦敦进行理论学习,到伊拉克去实践。如果他们回到英国,因为英国最支持美国,那么他们会对英国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在基地组织发出的所谓声明说,在伟大的阿拉的指导下,我们的穆斯林游击队已经在英国的东部、西部、南部、北部都展开了对十字军的打击。这是他的原文。实际上这对英国的打击非常大,伦敦的地铁平常只有570名警员巡逻,但是有300多个出口,又是这么复杂的地方。今天我注意到,英国的警事防务周刊网站上也做了英国遭受恐怖袭击的大型运输工具的统计。从1980年开始,遭受袭击的大型运输工具有数百起,死亡75人,受伤700多人。去年伦敦地铁已经做了反恐改造,加了监控器,可以看到地铁中有一些可疑的人。可是我们想,几百个出口,只有570名警官,还有人要去监控这么大流量的人,发现了可疑的人要去抓不太可能。如果我们坐飞机,要经过严格的安检还要几个小时,在地铁根本就没法做。所以我们认为,第一是有大量的伊斯兰人集中在欧洲,第二,英国有人口密集度很大的交通工具。所以说,未来在欧洲反恐非常难。
冯仲平:像这样的公共交通,对反恐已经没有办法了,我看安德鲁大学一位专家讲,他说,像英国这样的大型公共交通网络,要防止恐怖袭击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不止英国,整个欧洲都是这样。
上个月我去伦敦的时候,在英国所有有监控探头的地方也都叫“CCTV”,我当时一去就和朋友讲,怎么英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处于完全监控状态下的国家?他们说,英国现在已经是一个警察国家了。也就是说,英国做了很多防范措施,但实际上,防范是防不胜防的。
主持人:这次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接下来大家可能要谈对恐怖袭击的安全防御体系了。刚才二位也说了,特别是这些大城市,往往是大城市最重要的地方、大型的交通工具会成为袭击的目标,这种袭击又是防不胜防的。那么,该如何加强这里的安全防御体系和反恐体系呢?如果真的是防不胜防,那么这种恐怖袭击会不会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城市的永远的毒瘤?
宋晓军:从“9·11”、“3·11”到“7·7”,当然以前也有一些包括日本的邪教组织在地铁里搞爆炸,包括莫斯科也曾经发生过多次。这确实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完全从纯技术手段上,目前的技术解决不了。因为对每个人进行爆炸物扫描的话,这种大型运输交通工具的效率就失去意义了。当然,也有一些反恐专家有一些建议,比如最典型的就是以色列,以色列在这方面的技术非常领先,因为对他们来说,以色列交通工具的爆炸、酒吧、餐馆、超市爆炸已经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这次爆炸,在bus旁边的车上就有一个以色列人,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感觉英国人很可笑,地铁爆炸以后,他们居然说是停电。如果是在以色列,发生了一点点爆炸,人们就会马上疏散。尽管英国警方说自己做得如何好,但是在这个以色列人眼里,他说,英国人,包括防范系统、管理意识太差,和以色列根本没法比。当然,以色列是这种方式,还有俄罗斯。确实,前苏联有一套很好的机制,我们也学习过来了,那就是人民战争的方式,家属委员会等都提高警惕,在50、60年代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在任何一个地方出现一个可疑的人都会被举报,群众的眼睛在盯着。以色列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出现了可疑的人会马上被举报。这样可以有效防范在大城市这种随机可能会发生的袭击。
当然,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有一些媒体很详细地报道恐怖袭击的细节,这也是恐怖组织所希望的,将来任何一种矛盾都会产生在大城市中发生恐怖袭击。随着都市化的发展,城市中的陌生人会非常多。从19世纪开始,德国研究社会学的本亚明就说过,他说的就是都市化的感觉,他写的一个浪漫诗人的一首诗就说,在城市中看到一个女孩很漂亮,但是实际上一辈子都可能看不见这个人了。他是通过这种手法描述都市化的感觉,不像在乡村,可以总看见。如果用这样的理论去想恐怖主义也是一样的,因为都市中人的流量大,陌生人经常出现,你怎么监控?我觉得比较好的办法还是人民战争,只要是对住在这个城市中的人或者在城市中经常出现的人,让他们有很高的警惕性,再辅以“CCTV”这样的监控技术手段。
冯仲平:我也认为全民安全教育比较好,英国人的反恐意识比“9·11”以前的美国人要好得多,因为从上世纪以来,他们就一直受爱尔兰共和军的困扰。在英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没人认领的包,马上通知警察”,这样的警示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如果看到一个包,很可能会马上过去打开看一下。所以说,安全教育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可能现代化程度越高,安全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我们要拿很多的钱来保护自己,过去我们可以把这笔钱用来建学校,搞建设,现在必须拿很大一笔纳税人的钱搞安保,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增强警力,我们的自由要受到限制,你是要安全还是自由?美国人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在美国这样一个把自由看作无价之宝的国家也让步了。
宋晓军:从一个中长期的角度看,还要最大限度消除社会矛盾和与外种族、宗教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本上的。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一些人掌握爆炸物、引信,像美国说的,这次是定时炸弹,“3·11”是用手机遥控的。实际上交通工具爆炸最大的一次是在2001年的安哥拉,当时死了200多人,比“3·11”还严重。也就是说,这种大型交通工具的爆炸和城市的恐怖袭击不一定非得在几个国家有,当然在英国和美国、西班牙比较突出,由于伊拉克战争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密度高了、强度大了,当然,这还会引起其他恐怖组织的效仿。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增加城市的安全系数,还是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宗教矛盾,用我们说的“两手抓”的方式,将刚性、柔性手段结合,去解决这个矛盾。否则,随着大都市的出现,人流越来越集中,这种恐怖袭击或经常拉警报的场景很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
比如我看到何振梁主席昨天在新加坡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过,不能以暴制暴、以暴抑暴。如果说这次是基地组织所为,英国在阿拉伯已经呆了若干年,对阿拉伯世界非常了解。这次事件发生以后英国如何处理?当然妥协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他们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比美国高明一些,因为欧洲这么多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英国更了解阿拉伯国家。
主持人:这次又把“7·7”事件和“9·11”相提并论,“9·11”发生以后,大家一直说,“9·11”彻底改变美国。“9·11”以后,美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至少金融、旅游、保险几方面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重创,同时,美国人民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没有安感,以前觉得自己多么安全、多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再也没有安全感。而且会时时刻刻觉得自己被监控,就像“CCTV”监控手段,你在监控恐怖分子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监控。而这次“7·7”事件会不会彻底改变英国人的生活?“7·7”事件以后,英国会不会成为另一个英国?
宋晓军:实际上拿“9·11”和“7·7”来比,确实有一点区别。因为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外来敌人打到过他的本土,而英国有区别,至少在二战中也遭受过强烈的轰炸,英国对战争的承受能力和记忆远远比英国强。从1977年到现在,伦敦就遭受过126起恐怖袭击。而对美国的袭击全攒在一块儿了。2001年时爱尔兰共和军袭击美国超市,还死了100多人。英国人遭受过很多恐怖袭击,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最起码不会像美国普通民众的心理改变得那么大。
冯仲平:“9·11”事件以后,也有人说,美国人从来没有受过恐怖组织的打击,而英国人一直处在恐怖袭击之下,无论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恐怖组织还是国际恐怖组织。“9·11”以前的恐怖主义更多的是让更多的人看,或没有让更多的人死。而“9·11”以后变了,第一是要引起更多的人看,第二也更惨烈了,让更多人去死。这是“9·11”以后,大家归纳的伊斯兰恐怖袭击的新特点。这次“7·7”也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以前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行动会提前警告,他还不希望更多的人死。如果造成了成千成万人的伤亡,还有哪些人支持北爱统一呢?但是,基地组织不一样。
其次,对英国人心理上造成的冲击确实会小一点,因为他们曾经有过遭受袭击的经历,包括他们也看过“9·11”。当然,在场的目击者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次和“9·11”还是有不同的,在“9·11”时,有很多人架起照相机把现场拍下来。而这次是在地铁下,当然,这次事件对英国人的打击还是大的。
宋晓军:问题是恐怖袭击还会不会来第二次?在此之前英国国会发布了一篇关于基地组织的报告,报告中提到6月下旬拉登发表了一个声明,要发动新一轮圣战,也招募了新一批圣战人员。如果从英国跑出来的这些到伊拉克进行自杀爆炸训练的人再返回英国的话,最大的影响就是英国人担心会不会还有下一次,再没完没了延续下去?
主持人:是不是还有下一次,我们还可以拭目以待,事件还难以预测,接下来我们会持续关注伦敦连环爆炸事件。网友可以上新新闻中心关注我们的报道,并发表你们的看法。
今天一个小时的聊天时间过得非常快,非常感谢两位专家的到场。
冯仲平:我非常高兴,也是第一次来到新浪访谈室,我也非常愿意和我们的网友对这个问题进行交流。但是我认为,恐怖主义这个事情,大家在十年前还没有看得这么厉害,“9·11”以后,恐怖主义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公敌。“9·11”以后,如果,国际上还有些人、有些地区还会有美国终于也被“做”了的感觉。但是通过“9·11”、“3·11”、“7·7”以后,大家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应该越来越统一起来,恐怖主义不是针对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也不是专门针对西方的,它是针对全人类的。
宋晓军:作为中国,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无论是“7·7”,还是“3·11”、“9·11”,也给我们城市中的人在发展现代化过程中提了一个非常大的警醒,在完成这样一个高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还要化解很多矛盾,防止各种矛盾激化,从根本上消除城市中能发生这种极端事件的土壤。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参与我们今天的聊天,请各位网友到新浪网新闻中心继续关注我们对此事件的报道,各位网友、各位新浪UC绝对现场的聊友,再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