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缉毒英雄吴光林三等功背后的人格魅力

来源:凯迪网络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06-26 17:36:32 浏览次数: 【字体:

   每一年“6.26国际禁毒日”的前后,我们都会看到和听到打击毒品犯罪和歌颂缉毒英雄的集中报道,今年全国多家媒体集体推出的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吴光林(主持工作的副大队长,大队长职务空缺)的英雄事迹,就是无数缉毒警察的典型。吴光林从警14年,出生入死,多次立功受奖。自2002年他担任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队长以来,他和他的战友们共查获毒品案件15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75名,缴获海洛因等精制毒品55多公斤,缴获毒资41多万元,运毒车4辆。2004年8月30日,吴光林与另外两名战友在盘查毒品犯罪嫌疑人时,遭遇毒犯枪击头部中弹当场光荣牺牲。关于吴光林的英雄事迹已见诸各类媒体报道,在此无需笔者赘述,笔者只对英雄从警14年出生入死多次立功受奖却只获得唯一的一次三等功,说说吴光林的人格魅力。

   据报道,吴光林光荣牺牲后,有关部门为了上报“缉毒英雄”的材料时,才从凤庆县公安局保存的吴光林个人档案中,只查到一份云南省临沧地区公安处(现临沧市公安局)给吴光林荣记三等功的批复。并从吴光林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份有意没有填写完的报功表。而这份报功表还是2001年,吴光林牵头侦破“8•29”和“9•01”两个专案。他只身打入贩毒集团内部卧底,通过长达数月的摸排,获取了准确线索,一举缴获海洛因15120克、冰毒5100克。专案组受到公安部的通电嘉奖。施荣斌(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教导员)提醒吴光林:“给自己也准备一份个人报功材料吧”。吴光林从施荣斌那里拿走了这张报功表,但连着几个月在外办案,报功的事儿就拖“黄”了。十年多来,在吴光林这个缉毒群体中,涌现出3位一等功臣,9人次荣立二等功,13人次荣记三等功,大队集体荣立三等功2次。吴光林作为主持工作的副大队长(大队长职务空缺),为什么生前反而是这支英雄队伍中立功受奖较少的一位?原来,每一次吴光林都把获得荣誉的机会让给了其他的战友,即便是按规定集体推荐吴光林上了报功表的名单,他也“利用”自己的职权(副大队长),悄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其他战友的名字。而吴光林唯一获得的三等功却是大队集体荣立三等功2次中的一次,这也是无法推掉的一次。吴光林并不是不在乎荣誉的人,只不过对于荣誉的认识有着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他最珍惜的唯一荣誉是2002年获得的“五好文明家庭”称号。由此可见,一个身经百战的缉毒英雄,不惟功,不惟誉,只惟人,只惟事的做人原则,就足以留给我们整个社会深深地思索。

    当然,吴光林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又是一个共产党员和缉毒集体“一把手”。但从他从事的缉毒工作来看,对毒品的危害嫉恶如仇,对工作的忠诚始终如一,对荣誉的淡泊默默无闻,对家庭的热爱尽其所能,对战友的关心亲如兄弟,对社会的责任倾其一生。这就是吴光林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吴光林的人格魅力足以让那些同是身为共产党员的“一把手”而利用职权勾结毒犯牟取私利的缉毒官员无地自容,汗颜自愧,同时也那些各行各业同是身为共产党员的“一把手”而利用职权买官卖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祸及百姓、害国败家的官员不齿于世,遗臭万年。反思我们的社会现象,那些“三天不曝光,心里就发慌”,“三天不上报,心里就烦躁”的共产党官员就显得过分张扬,那些“见荣誉就上,见利益就抢,见工作就推,见责任就让”的共产党官员就显得非常渺小,那些“见大款就傍,见穷人就藏,见美女就要,见法律就盲” 的共产党官员就显得奴颜媚俗......。

    今天,我们在面对毒品泛滥的社会现实和不少人格魅力缺失的社会面前,除了惩恶扬善地宣传打击毒品犯罪和宣传缉毒英雄用人格魅力感动社会的背景下,更应该把吴光林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来宣传。因为,普普通通的人格魅力更能够感动中国,感动社会,感动人心,假如一味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来宣传吴光林的话,有可能感动效应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多年来众多的共产党员犯罪事实已经让共产党的威信遭到了下降,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一味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来宣传各种时代英雄的话,容易在人民心中留下“这是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的惯性思维,而以普普通通的人作为时代英雄宣传的话,则能够在人民心中留下“这本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却勇敢地做了”的巨大人格魅力和感动效应。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也是笔者认为的宣传艺术。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时代英雄的人格魅力必将在感动社会的同时召唤回来失去的社会道德,缉毒英雄吴光林三等功背后的人格魅力就具有这样的积极意义。

缉毒 吴光林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