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改革方向符合期待细节应多思量
作为警队序列最基层机构的派出所,其大部分职能丧失,不仅将改变多年来固化的警民行为习惯,也是改革操作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更是该项政策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
已近年关,镇街十大盗抢案件相对高发地经媒体梳理报道后,再次触动人们对东莞治安状况的担忧。毋庸置疑,治安之于东莞,多年来一直是一根极其敏感的神经,又痛又痒却又无可奈何。好在,市级决策层面从未忘却扭转治安之乱,无论是多年前的“断腿行动”,还是去年的警犬下社区,每一项新政的发布实施,都折射出对“平安东莞”的渴求。
说到最近的警务机制改革,市级决策层的本意,是希望更多警力下沉到镇街和社区,而今年的市政府十件实事之首,也是在去年部分机关警力已经下沉的基础上,今年再次将市局机关警力下沉10%,分局机关下沉20%,以提高街面见警率。此项改革大方向无可辩驳,至少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为什么治安那么差,就是街上看不见警察”。
西平模式成功试点后的全面推广,是执行警力下沉非常重要的一步。有一种说法是,此项改革之后,只有枪械和档案管理等职能的派出所,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作为警队序列最基层机构的派出所,其大部分职能丧失,不仅将改变多年来固化的警民行为习惯,也是改革操作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更是该项政策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
首先是32镇街100多名拥有副科职级所长的去向,即便保留原有行政级别和待遇,赋予其中心警务区警长之职,名义上职级仍在,但管辖地盘和人员陡然减少,加之警务区并不拥有办案权限,所长被“缩权”成为事实。
其二,按现有编制架构,不少派出所大多拥有30名左右的民警,分解下派至各警务区,则每个编组大约有6-10名民警,应付日常巡逻或许还不成问题,一旦某警务区遇到群体性事件,原先的一家人此刻会不会各扫门前雪?毕竟,互相已不存在隶属关系。
再者,警务区与驻所办案中队的关系,更考验政策制定者的预见性。改革后的警务区,主要职能是辖区治安防范,派出所原先的办案权全部移交给办案中队,这意味着所有警务区只负责现场防控处理,即便是笔录等与案件相关的日常事务,通通交与办案中队,在案件没有具体细化分类前,办案中队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西平作为试点是否具有典型和样本意义?众所周知,东莞是一个以工业立市的城市,显然南城作为行政中心,其治安有序性要好过诸多镇街,南城下属的西平是东莞新兴居住区,由若干高档楼盘组成,居住人群以公务员和企业白领为主,虽人口构成复杂,但结构相对简单,每个楼盘都不缺自有的保安力量,小区不乱,自然乱不了大区。
是金子就不用害怕打磨,好政策在执行之前亦当多思量,正如警务机制改革,在全面推广之前,高层可否多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让政策更具可操作性。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