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俞可平谈社会管理:警务创新应结合民意

来源:中新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06-19 09:48:56 浏览次数: 【字体:

 

   6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的第八届环太湖警务论坛上,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著名政治学者俞可平认为:“应该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度认识警务创新。公安机关要以民意导向警务。”

  作为长期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学者,俞可平表示:“社会管理内容丰富,包括社会公正、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会诚信、利益协调、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

  俞可平说,社会管理中,社会治安稳定是一个重要内容,社会公共安全主要靠警察。“警务创新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其中,‘社协同、公众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民间要结合。”俞可平认为,公安机关在推行警务创新方面,应当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听取民众意见,以民意导向警务。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执行副院长毛寿龙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现今,民意沟通渠道并不是非常畅通,我当过系主任,学生与我谈话时往往用的是策略性语言。民众与当地公安局长交流时也是如此。”

  在到浙江省考察调研后,俞可平对湖州市公安局的“警务广场”战略表示赞同,“在这个广场里,民众与公安局长是平等的,双方可以顺利沟通。这一模式的实施最大限度地畅通了社情民意。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尝试。”。

  据悉,“警务广场”战略是湖州市公安局的基本警务战略。民众可以通过主体性广场警务活动、网站、微博、QQ群和手机短信平台,以及社区警务室等多种形式,与公安机关沟通。

  此外,记者了解到,环太湖地区的公安机关在警务创新上也纷纷做出了积极探索。浙江省嘉兴市公安局的“合作警务”、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的“创意警务”、江苏省无锡市公安局的“社区警务”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社会管理是建筑物,警务创新是建筑物的框架。警察作为社会共同秩序的核心力量,将职能发挥好,那么建筑物就稳固了。”毛寿龙总结表示,警务工作是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警察的职能除了管制还有服务,若能及时、准确地接受并传达民意,便能更好地构建起警民互信、官民互信的桥梁。

警务创新 民意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