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必要成立专业反劫持特警队?
■ 高锋 教授 : 目前国内处理反劫持事件时主要是理念淡薄,反劫持技能是软肋
■有关专家指出:现在的劫持案较之于前,随机性、流动性更大,暴力化倾向更明显
反劫持目前存在“老意识、老手法、老装备” “三老”问题
警察装备有待增强、人员素质亟待“充电”
劫匪趋于暴力化反劫持面临“升级战”
一段时间以来,劫持人质事件频繁,而随着绑匪暴力化的升级,人质的伤亡渐显“升势”。警方反劫持的难度越来越大,解救人质愈发艰巨。
通过对众起绑架案的分析发现:多数是,因解救小组前期准备不足——比如对绑匪及人质其个人及社会背景了解不足、警力设备不甚先进、谈判专家素质偏低等原因,经常是无奈地形成与劫持歹徒长期对峙的局面,短则数小时,长则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有时导致解救人质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人质死亡的情况。
然而,对于生命的拷问不能仅停留于此。无论劫匪、人质、警察,在反劫持事件中处于“焦点”位置的三方,生死都悬之一线,面对生命,“拯救”被画上了沉重的符号。
劫持人质事件的屡屡发生,呼唤着对策的跟进,解救人质的警察装备及人员素质亟待“革新”、“充电”!也提醒我们要对国内反劫持的整体状况进行反思。
“谈判专业”可加入警员训练中
“我国在反劫持方面,反劫持技能是软肋。” 高锋教授如是说。
记者问及是否应该成立专业的反劫持警队, 高锋教授虽十分赞同记者的看法,但他强调,专业警队对于警力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内来说,操作起来会很困难。
陈教授同样提出了加强反劫持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成立专业反劫持警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考虑把反劫持任务放在‘防暴队'中,而且培养谈判专家也要从入警抓起。整体素质要上去。因为素质提高了,战斗力才能上去。假如成立专业的反劫持警队,就会有新的问题涌现。比如,谈判人员属于何处编制?机关如何设置?对于中小城市,有没有建立的必要?这都是今后值得商榷的问题。”
高教授认为,谈判是处理突发事件中的有效方式,或者不能缺少的缓解。“谈判专业”可以作为技能渗入到警员的训练中,尤其是“巡警、特警、刑警”。
目前,由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举办的首个全国性反劫制暴战术谈判专业高级研修班,以 高锋 教授为主讲,已经成功送走了三届学员。 高 教授介绍说:“培训的学员要经过一系列考核和测验,白热化甚至残酷的淘汰,以求培养出真正精益求精高素质的谈判专家。”
对比国外“处突文化”国内反劫持软硬件需加强
为了就国内反劫持出现的问题做一个理性的认识,记者采访了中国首席谈判理论专家、“国类公共秩序危机”干预的权威 高锋 教授,就国内反劫持存在的问题, 高锋 教授多次提到“处突(处理突发事件)文化”。
高锋 教授解释说:反劫持可以作为“处突文化”中的一种,就是突发的“国类公共秩序危机”,是“国类公共秩序危机”干预的一种理念。而“处突”包括劫持、绑架、抢劫、威慑性自杀、集体群访事件等等。
对于作为其中重点的反劫持, 高锋 教授借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的方法,指出了国内反劫持出现的问题:
第一,国外“处突文化”体系已很成熟。其中的反劫持更是从上个世纪初,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人员完成了 16 轮的换代,装备、人员配置、战法、理念都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最主要的还是队员素质高。而国内没有专业的人员和体制,软件硬件缺失,整体素质低;
第二,国外推崇人性化理念,对一般的普通劫持,多采用软化手段。
第三,国外实行远距离谈判,因为他把谈判专家的性命看得很重。
与国外相比, 高锋 教授认为国内反劫持硬件装备比国外先进国家相差甚远。美德警队一般都装备有像通讯、照明、隐蔽性录像、远视放大镜、穿越障碍物的红外线装备甚至方言鉴定仪等等高尖端技术的武器设备。
高锋 教授介绍说,美国在反劫持时视情况会出动机器人给劫匪投放被棉花包裹的通讯设备,里面有小型的红外监视仪,警方便能通过其迅速得知劫持地点比如说房子内的情况,像有几个房间,劫匪怎么分布,怎么移动,人质的位置等等一清二楚。对劫匪的年龄、身高、性格、情绪都被警察了如指掌。有了这些高新技术的辅助,劫匪很难不被“反劫持”。但是这些仪器虽小,价钱却很昂贵,如果想要在全国警队普及的话,显然是不大可能现实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 陈刚 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告诉记者:“国外人的心理和国内的不一样,不能一味借鉴国外,要结合国内的情形。”
陈刚教授认为,国内大中城市的反劫持硬件差别不大,主要是国内真正的反劫持训练太少。
“从反恐来看,装备需加强;从普通劫持来看,因为现在国内反劫持理念是和平解决,所以装备已经够用,不需要尖端的武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 郝宏奎 教授认为,装备的利用率很重要,“要加强战术方法,软件方面要到位,装备的如何有效利用是硬件问题的关键。”
谈判专家是组织警力稳定情绪的灵魂
“不管什么理由,只要人质出现死亡,就表示反劫持行动彻底失败。” 高锋 教授反复强调的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他的“以人为本”理念。
高锋 教授同时谈到几种情况:
( 1 )“双赢”:
“劫持者和人质都未伤亡的,称之为“双赢”;
( 2 )“任务完成残缺”:
劫持者死亡,人质未伤亡,称之为“残缺的完成任务”;
( 3 )“双输”:
双方都伤亡的称之为“双输”;
( 4 )“三输”
劫持者、人质和警察三方都伤亡的称为“三输”。
那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反劫持呢?
陈刚 教授从整体的方面给了记者答案:要建立一套很合理的反劫持预案,培养高素质的人员设施和高新的硬件设施,建立以谈判人员为核心的机制。
高锋 教授具体谈道:
第一、要解决领导的理念,作出完整的“处突”预案;
第二、要重视合成警种的演习,“特、刑、巡、消防、安全防暴技术”警种的合成演练;
第三、要进行反劫持场地围堵,迅速建立中心工作区,警戒区,安全行走区;
第四、谈判专家要放在第一线,其余的全场性隐蔽。
为了使记者更好的明白“第一线”的涵义, 高锋 教授讲解更具“现场感”:接到报案——准备预案——到达现场——基本观察——意见交换——在可视距离内,谈判专家出动,谈判手不要穿警服,不带武器,直接面向劫匪慢慢走近,边走边说话,直到劫持者喊“停”。这过程中要高举双手,敞开衣襟,在停下时转 360 度,表明自己的诚意,是没有威胁的。
陈刚教授补充说,谈判小组一般由三个人组成,一个谈判组长,两个谈判手,另外还需要一些人员的辅助,分工要明确,有提供信息的,有提供武器装备的,还有精神分析家、医务人员等。
高锋教授肯定地说:“谈判专家是组织警力,稳定情绪的灵魂。”
另外, 高锋 教授首推具有中国特色的近距离谈判,他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地方,只要谈判水平到位,没有谈不下来的案子,尽可能大的避免人员伤亡,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是对生命最高的保护。
两位专家都呼吁国家应重视在反劫持方面的建设、投入,因为目前在很多地区仍然是老意识、老手法、老装备,这根本满足不了现形势下的反劫持需要。
各种“危险信号”已经在要求有关部门作出决策。
给被劫人质几点提示:
面对愈来愈凶恶的歹徒, 高锋 教授告诉记者,一定要给身陷被动的人质几点忠告:
( 1 )一定要态度温和,不到万不得已,劫匪是不会杀人,因为人质只是劫匪想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劫匪的目的;
( 2 )要与对方谨慎相处;一旦成为人质,生命权就不在自己的手里,仅仅是作为劫匪的筹码,如果不慎重的话,劫持者会把人质作为威胁主打点。
( 3 )不要轻易逃逸,不要大喊,更不要袭击劫匪,安安静静的等待救援,要坚信警察的力量。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