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警营开放日”为警民沟通找到一个交汇点

来源:龙警网 作者:张放 发布时间:2010-10-03 11:21:27 浏览次数: 【字体:

 

“你不会认识我,虽然你上过我的当。你受我引诱时,你只知道我是可爱的女人、可信的朋友,甚至是可以追求的理想,你没有看出我是谁。只有拒绝我引诱的人,像耶稣基督,才知道我是谁。”这是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中《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一文中魔鬼的自我评论。而今,“警营开放日”让我们也有了这样的机会走进看守所,去访问曾给我们个人、给社会造成危害的“魔鬼”了,去看清他(她)们到底是谁。

8月31日,媒体记者、特邀执法监督员、部分在押人员家属和群众,作为首批被接待客人,走进了哈尔滨市第一看守所、第二看守所和监管支队综合楼进行参观访问。这一天,哈尔滨监管支队公布了26个首批对外开放的公安监管场所名单。

由于公安监管工作性质特殊,长期封闭管理,公开透明度不够,造成有的社会公众对公安监管工作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甚至发生过以讹传讹的可怕事情,真相被掩盖,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看守所对外开放,可以使许多讹传不攻自破。许多时候,真相就包裹在洋葱心里,需要一片一片去剥开。有个帖子说:西班牙队很不爱国。证据是:奏国歌时,队员们没有一个开口的,连装模作样的假唱都懒得干。真相是,西班牙国歌压根就没歌词。现在的西班牙国歌,叫《皇家进行曲》。弗朗哥统治时期,曾经填入歌词。1975年,独裁者去世,歌词随之废止。此后30多年里,西班牙人再没有唱响国歌。这说明,真相与讹传甚至我们的想象大相径庭。

作为“制服”部门,公安监管场所主动对外开放,更加让人充满期待。传统观念中,“制服”总是与“权力”密切相关。很长一段时间里,制服和“管人”划上了等号,似乎穿着制服,就高人一等,就神秘严肃。久而久之,形成了公安部门僵化、刻板的印象,让人不敢靠近、不敢了解。

而且,公安工作因为其特殊性质,也备受关注。但某种程度上,外界对公安工作的了解,仍停留在“警匪剧”的层面上,烟雾缭绕的案情会议、正气凛然的拔枪追击 ……公安工作中,很多公共服务的职能,却隐没在这些戏剧化的场景背后,为人所忽略,比如身份证管理、驾驶证年检等等。实际上,这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内容,占据了公安工作很大的比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制服”部门尤其需要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更多地放下身段,与公众沟通交流。哈尔滨市公安局拘留所和部分看守所向社会开放,使公安监管场所对社会开放的过程,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成为规范执法、文明管理的过程,成为保障人权、维护权益的过程,成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过程,也成为锻炼队伍、提高素质的过程。增强了公安监管民警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促使公安监管民警愿意接受监督、主动接受监督,努力实现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局部公开向全程公开转变、部分监管场所开放向全部监管场所开放转变,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当作是对自己的帮助,看成是一种警戒和一面镜子。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我省公安部门在这方面的积极努力。大庆公安局多次开展了以“警民心连心”为主题的警营开放活动。活动中,民警们向参观群众介绍了大庆公安警务改革后运行的体制、机制和取得的明显成绩,介绍了辖区的基本概况、治安形势和工作措施,同时,结合辖区发破的典型案件,向群众进行通报和防范提示。民警还带领群众参观监控中心、民警工作区及警营文化墙,群众边走、边看、边听、边问,通过民警的讲解、回答,进一步了解了公安工作。有群众感慨地说:“真是不来不知道,不看不知道,民警很辛苦,有你们这么多平安的守护者,我们很幸福,很感动,今后一定大力支持民警工作,共尽一份平安之责。”

此外,边防总队通过组织困难儿童来 “警营过十·一”、举办“警营开放日”,对结对帮扶的248名困难儿童进行关心和慰问,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度过难忘假期。省厅科技信息化处今年也在哈尔滨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广场举办了“广场警务活动”,展示了科技含量很高的单警装备和新型流动指挥车,气氛十分热烈,市民与警械“亲密接触”的镜头,频见报端……

不管是通过“警营开放日”的形式网下互动,还是通过微博等方式“深度触网”,都显示出公安部门改变自身形象的努力。穿着制服,是为了展现风貌、统一管理,而不是为了“贴标签”、抬身价。公开透明的办事,接受公众的监督,改变神秘的印象,了解群众的关注,这在法治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强劲,公共权力运行更加科学、民主、依法的时代,尤为重要。

警营开放日 警民沟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