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帅交警"看<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创新
摘要:本文认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近期推出的“北京最帅交警”报道是《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又一次创新。并具体从人物选择、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几方面分析了该报道的创新所在。
关键词:北京最帅交警、《新闻联播》、典型人物
2009年8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用2分54秒的时间“重磅”报道了被网友称为“北京最帅交警”的孟昆玉。这一报道的播出,另受众感到耳目一新,因为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典型人物报道,这一报道在人物选择、人物塑造、语言风格上,都与以往的报道有所不同。它的推出,体现了《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又一次创新。
一、典型人物选自网络名人
孟昆玉是北京宣武区交警支队广安门大队的一名年轻交警。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前,他首先在网络上小有名气,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北京最帅交警”。今年8月初,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群大学生,拍下了孟昆玉警官在街头执勤的一组视频,视频中孟警官不仅长相阳光帅气,而且工作十分敬业,深受感动的大学生把这组视频上传到人民网上。8月2日,人民网发布了这组标题分别为《雨中执勤的可敬交警》、《出租车司机最喜欢的交警》、《超级“唐僧”的北京交警》、《帅交警微笑面对受罚司机各式表情》、《实拍帅交警劝说行人和机动车》、《速效救心丸竟是交警常备物》等的视频。这组视频发布后,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8月5日,央视国际网在其新闻社区的“我在现场”又对“北京最帅交警”进行了详细报道。除了在人民网和央视国际上出现外,“北京最帅交警”的视频和图片在其它论坛也零星出现。8月9日,《北京晚报》对“北京最帅交警”一事进行了报道。随后《新京报》等媒体也纷纷加入报道这位“北京最帅交警”。8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用2分54秒的时间推出了题为《“80后”交警孟昆玉——群众需要是最大的幸福》的典型人物报道,并配发了《奉献最帅气》的短评。
《新闻联播》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的最著名节目,每天播出国内外重大新闻,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宗旨,被奠定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1】在中国观众的心中,《新闻联播》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高度的政治性和严肃性。近年来,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的人物和事件层出不穷,但《新闻联播》为维持自己一贯的官方色彩和风格,对此很少关注和报道。8月10日《新闻联播》有关孟昆玉的报道却打破常规,这位网民的“偶像”被《新闻联播》接纳,并作为“80后”的典型人物向全社会推广宣传。以前《新闻联播》所推出的典型人物大都来自于地方推荐,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和各级媒体记者的挖掘,才能走进《新闻联播》。而年轻交警孟昆玉却先是走红于网络,再由央视《新闻联播》记者从网络中挖掘出来,作为典型人物推广。“北京最帅交警”报道的推出,标志着《新闻联播》的典型人物报道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途径更加开阔,网络不再被忽视,而是作为一种新的重要途径被接纳。同时也标志着《新闻联播》的典型人物报道在典型人物的选择上更加贴近群众,顺应民意 。
二、典型人物做的是平凡小事
近年来,《新闻联播》通过开辟《时代先锋》专栏,相继推出了任长霞、牛玉儒 、杨业功、吴大观,刘义泉、方永刚、孟二东、宋鱼水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报道。这些人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在自己工作的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行业能手、劳动模范。二是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地区仍然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工作,服务于人民的人。三是对工作呕心沥血,或是积劳成疾,或是因公牺牲,直至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四是事迹极其感人的道德模范。但此次《新闻联播》推出的典型人物“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的事迹与他们比起来则普通的多,因为孟昆玉所做的都是平凡小事。如风雨无阻坚持出勤、多做手势引导代转车辆靠前,提高道路通行率、主动疏导120急救中心门前的交通、微笑面对受罚司机的各式表情、自制出租车停车位小卡片提供给司机,自备速效救心丸提供给路倒病人,热情接受行人的问路,不惧危险制服伤害出租车司机的歹徒、送被车撞的大爷去医院……
孟昆玉只是普普通通的民警,做的都是些平平凡凡的小事,他能成为《新闻联播》推广的典型人物,可见《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在典型人物选择标准上有所变化。以前认为典型人物必须要有典型事迹,必须有不平凡的人生,必须做过普通人无法做到的不平凡的事。但以这样的标准推出来的典型人物虽然值得人们敬仰、钦佩、赞扬、感动,但人们可能觉得他们毕竟是社会中的少数,与普通人有一定距离。比如说前几年推出的典型人物歌手丛飞,热心公益,捐资助学以至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甚至欠债十几万。他的事迹虽然典型,但普通人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根本无法做到他所做的事。但此次《新闻联播》推出的“80后”交警孟昆玉所做的事都是点滴小事,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中只要愿意去做都可以做到。因此“北京最帅交警”报道的推出,标志着《新闻联播》的典型人物报道在典型人物的选择标准上不再一味强调事迹的不平凡,而是更看重典型人物的事迹是否能够被推广和学习。
三、突出典型人物“80后”身份和个性特征
近年来,《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一直在创新,《时代先锋》专栏里所报道的典型人物已经不是过去“高大全”的形象了,而是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个性色彩鲜明的人。此次《新闻联播》“北京最帅交警”的报道在反映交警孟昆玉工作敬业的同时,依然重在展示孟昆玉的个性特征。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报道突出强调孟昆玉“80后”的身份,重在挖掘孟昆玉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合乎“80后”身份,又深受“80后”喜爱的个性特征。如“阳光帅气”、“爱琢磨”、“幽默”等。报道提到网友用“阳光帅气”形容孟昆玉。并说工作之余的孟昆玉也和许多“80后”一样喜欢上网、读书、玩游戏。除此之外,报道还展示了孟昆玉在夜查时与受罚司机“闹家常”的一幕,面对迟迟不肯在罚款单上签字的外地酒后驾驶司机,小孟幽默的劝解道:“单记罚你500块钱。500块钱,打的走多少圈了。您买多少好吃的,给儿子了。”【2】
这次报道突出孟昆玉“80后”的身份以及“阳光帅气”、“爱琢磨”、“幽默”等个性特征,表明了《新闻联播》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又一次创新。虽然此前《新闻联播》的典型人物报道在人物塑造上已经发生了由“神”到“人”的转变,但所塑造出来的“人”还是或多或少带有些悲情色彩。如任长霞的车祸牺牲,牛玉儒的患病去世等等。众所周知,典型报道的成败优劣,关键在于找到“动情点”,然而《新闻联播》此前的典型报道往往把“动情点”局限为“悲情点”,因此常常通过把典型人物塑造成悲情人物,来让受众动情。同是“80后”的典型人物,前几年对洪战辉的报道,就明显带有悲情色彩。报道主要通过突出洪战辉的家庭不幸和坎坷童年,来打动受众,而对洪战辉“80后”的身份和“80后”的个性特征都没有提及。而在此次孟昆玉的报道中,不见一丝悲情,孟昆玉被塑造成一个既阳光帅气,朝气蓬勃,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80后”青年。孟昆玉作为一个“80后”的典型人物,只有突显他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合乎“80后”身份,又深受“80后”喜爱的个性特征,才能使青年一代觉得这个典型人物亲切,与他们没有距离,从而被他们认可,获得他们的好感,成为他们自觉学习的榜样。从对“80后”典型人物孟昆玉的塑造上,可以看出《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在人物塑造上不再局限于将“悲情点”当卖点,而是开始根据新时期受众的特点来塑造典型人物。
四、报道中使用“80后”流行语
这次“北京最帅交警”的报道之所以使受众耳目一新,除了典型人物选择和塑造上与以往有所不同外,整个报道的语言风格上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报道没有使用豪言壮语和煽情话语,而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把交警孟昆玉的事迹向受众一一娓娓道来。除此之外,报道还破天荒地使用了一些“80后”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短评《奉献最帅气》写道:80后交警孟昆玉,让大家那么喜欢,就在于他的朝气和阳光、敬业和奉献。他有着80后青年的共性,有血有肉,亲切而没有距离感;他爱自己的工作,平凡中挥洒激情,细微处展示青春和美丽;他遇事替别人着想,别人也就成了他的“粉丝”。“最帅交警”,就是对他的尽职奉献最时尚的赞誉。【3】“帅气”、“阳光”、“粉丝”、“时尚”都是一些“80后”常用的流行语,一向以语言严谨、严肃著称的《新闻联播》在典型报道中使用这些词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新闻联播》典型报道在语言风格上开始进行大胆创新,放弃了程式化的固定语言,而是吸收各种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总之,通过对《新闻联播》“北京最帅交警”这一典型人物报道分析可以看出《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再一次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典型人物选择途径上更加开阔,网络不再被忽视,而是作为一种新的重要途径被接纳;典型人物的选择标准上不再一味强调事迹的不平凡,而是更看重典型人物的事迹是否能够被推广和学习;典型人物塑造上不再局限于将“悲情点”当卖点,而是开始根据新时期受众的特点来塑造典型人物;报道语言风格上放弃了程式化的固定语言,而是吸收各种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注释:
【1】新闻联播-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647.htm
【2】,【3】《新闻联播》视频
http://video.sina.com.cn/news/s/v/2009-08-11/140742906.shtml
(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