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事论丛>详细内容

警事论丛

“上海新政”难融户籍坚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作者:许博 发布时间:2009-03-05 18:33:01 浏览次数: 【字体:

2月23日,上海市政府发布《持有〈上海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符合条件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申请上海户籍。而在此办法出台前,围绕上海“户籍新政”能不能引领新一轮户籍改革的方向,对其他直辖市的影响和示范意义能否体现等问题,一时间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

“新政”利于人才流动

“上海新政”之所以在其尚未出台时就已广受舆论支持,在于它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处于大都市的非户籍人士带来了认同的暖春气息,人们期望借助于这股温暖的力量,融化封存已久的户籍坚冰。
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制造了这样一个壁垒,它锁定地域和出身,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也造成了社会保障的不公。华东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邹荣认为,上海这个举措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吸引人才,比全国领先一步,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待遇差将逐步削平。上海户籍新政也是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居住,他们与沪籍上海人并无区别,这个群体是持有居住证的主要构成人群,也是此次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居住证转沪籍是在解决此类人的历史遗留问题。

央视记者大多无北京户口

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的增大,户籍原来所附加的功能正在逐渐消失,人们对户籍的认识,也在逐渐回归理性。在户口同样紧俏的北京,作为中央电视台某著名新闻栏目的记者,小刘收入不错,也有着很好的社会地位,她说同事中没有北京户口的占多数,年轻人更看重大都市为个人提供的发展平台,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完全可以弥补无户口的缺憾。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教育频道2008年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有3518人参与,九成以上是青年)显示,77.1%的人认为找工作最好能解决户口,但户口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人们都能客观看待户籍,户籍新政的吸引力就会打折扣。
户籍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居民登记,不同时期的户籍制度应与当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政府对户籍管理的思路没有跟上社会发展步伐,使得人口流动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凸显。对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不能一步到位进行极端导向性改革,而应顺应社会发展脉络,选择出适合管理当代人口的政策。

“新政”≠解决户籍问题

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2月17日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说,不久后出台的上海有关户籍政策将从以往的“指标限定”转为“条件管理”,今后居住证转户口将逐步增加。此次的户籍新政规定的四条原则包括:不调控急需人才;满足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重视教育背景,更重视能力业绩;强化准入,明晰预期。
与舆论对“上海新政”所赋予的“破冰”、“松动”乐观态度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景天魁告诉记者,上海的户籍改革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普遍意义上的解决户籍问题。上海政策是人才引进的导向性政策,目的在于吸引少数人才,在于增强城市竞争力,这与中国长期要解决的户籍问题不是一回事。真正要解决户籍问题,需要同中国的发展、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的推进、中国城市化的方向结合在一起考虑,不是靠这个政策就能撬动户籍改革的坚冰。对于北京、上海这种特大城市,其户籍政策和中小城市的政策应该有所区别,具体怎么做,需要国家出台宏观的、对整体把握的政策。
邹荣认为,不应该再把户籍本来不合理的附加物变成地方上竞争的政策条件。上海政府放松户籍管理,是改革原本不公平的制度,如果成为政府吸引人才新的手段,就会造成新的不公,因为它客观上承认了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功能,致使人们对户籍的价值观和功能错误解读。从这个意义上,新政对于推动户籍的根本变革,回归户籍本位反而不利。上海为了吸引人才可以把居住证改成户口本,其他部门、其他地区可以设计另外一种优惠的此类东西,这样户籍又重新变成一种附加资源,变成了调控的一种手段,这就脱离了户籍作为居住凭证的本质。

“新政”只为吸引技术人才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上海的新政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它主要关注两类人才:一是海归人才、高素质人才;二是长期在上海居住生活,拿了“居住证”的高技能人才。也就是上海户口政策仍具有较高的门槛,户籍制度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只是增加了吸引人才入沪需要的两大优惠: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这使得符合这个身份条件的人在上海的发展有了一个可以预见的结果,转变之后得以享受上海市民的很多保障,从而更加有利于吸引人才,推动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海是中国人口第一大市,也是在直辖市中经济总量最大的市,而且人均收入也相对较高,它的改革对于其他直辖市的发展,特别是人口政策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认为,北京也完全具备实行类似政策的条件,北京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都不如上海大,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拉动力也较上海弱。上海是“龙形经济”的龙头,它沿着长江可以一直辐射到长江的中上游地区,而北京所在的华北平原,对附近周边城市的辐射还比较有限。所以北京进行功能多元化发展的时候,就必须吸收更多的人才,为北京的发展储备力量。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选官用人的时候要打破户籍限制,尤其是招录人才时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录;其次,对于一些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并且长期居住在北京的短缺人才,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准入环境。总之,从吸引人才的角度而言,北京应该从兄弟城市那里学习更多的政策性的经验。
严格来说,所有直辖市所使用的现有的户籍政策没有本质的区别,上海市的居住证制度实施得比较早,相对来说,对非户籍人口的发展促进作用比较大。整个户籍制度改革面临多方的挑战,主要是各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都依据户籍,在户籍差异里分配给户籍人口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福利。然而,在以公平和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应依靠城市工作环境、自然环境、相关配套设施、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而不应是一纸户口簿。
现在一般用常住人口来统计城市人口总量,而这个常住人口当中很大一部分就属于非户籍人口。他们工作生活在此,贡献在此,纳税在此,为城市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却享受不到社会保障以及其他的市民优惠政策,这种状况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趋势不相容。正因为户籍制度限制了外地人才的融入,它的负面作用才越来越显现。张翼指出,通过渐进的改革,通过福利制度的并轨,慢慢把户籍制度的负面作用消除到最低,在所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并轨之时,也即户籍制度作为人口登记制度而非制定社会福利政策依据的时候,户籍改革的条件就成熟了。

户籍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