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两个战场:体育和反恐
奥运会本来是一个充满鲜花与掌声的体育盛会,是世界人民展示“和平、友谊、进步”的快乐 节日。然而,自1972年慕尼黑惨案以来,奥运会开始出现了两个“战场”:体育和反恐。上溯奥运会历史,除了运动员的光荣与梦想、举办国的努力与荣誉、开幕式的瑰丽与传奇之外,还夹杂着震惊全球的枪声、爆炸、尖叫和恐惧。恐怖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追求世界和平的理想水火不容,面对当今的恐怖主义威胁,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所有成员需要说的是:“不!”
平安奥运—每个举办国的追求
我们回顾奥运会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古希腊的奥运会期间就有了“握手言和”,即“奥林匹克休战”的传统,此举就是为了确保参加古代奥运会的运动员和观众能够安全地参与体育盛会。但是现代奥运会发展到今天,伴随着奥运会在全球范围影响力攀升的同时,奥运会开始与恐怖袭击的威胁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
奥运安保遭遇挑战
慕尼黑的枪声
1972年德国政府为了展示战后新德国的形象,建设了崭新的慕尼黑奥运村,可以容纳10000多名运动员。但从安保角度看,这是最失败的一届奥运会。
1972年9月5日,奥运会出现了残酷杀戮的一幕: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持枪袭击了运动员村,当场杀害两名以色列运动员,劫持9名人质,致使比赛全部停止,奥运村一片混乱。当恐怖分子行凶时,正好世界各大电视台向全世界直播,所以加重了恐怖气氛。
整个事件的全部人质没有一人获救,最后以5名恐怖分子和1名德国警察死亡而告终。
亚特兰大的硝烟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也发生了重大的案件。虽然对奥运会的场馆采取了严密的保安措施,但是在人们交换纪念品的奥林匹克公园内发生了强烈的爆炸案,造成两人死亡、100多人受伤,公园里的人四散奔逃,影响极大。
大约上百名记者立刻赶往新闻中心发稿,却遭到警察的阻挠,结果双方发生冲突,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侥幸的悉尼
2000年的情况,更是让人捏了一把汗。悉尼奥运前夕,“基地”组织亚洲头目杜安·伊萨姆迪计划袭击奥运会场。
他还试图利用和他们有联系的亚太恐怖组织“伊斯兰团”的一名澳大利亚籍成员和一名职业为司机的印尼裔澳大利亚居民,袭击悉尼南部卢卡斯高地核反应堆,利用核污染破坏奥运。后来,他的计划因遭到“伊斯兰团”负责人的坚决反对而流产。
该届奥运会结束两年后,澳大利亚警方才知悉这一差点降临的危险。
安全的文化人文环境
慕尼黑奥运会时的警察局长苏莱弗曾经说过,奥运会的安全管理之所以困难,在于要同时追求最大的安全和最大的方便。慕尼黑奥运会想给人们更多的欢乐和自由,因而缩减了警力,导致流血事件发生。如何在提供严密安全保卫的同时,不破坏奥运会应有的祥和气氛,是国际奧委会和主办国最关注的课题。
如何让奥运会安保工作“悄无声息”地进行?曾参与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安保工作的布鲁克斯女士得出这样的结论:安保工作必须规划周密、未雨绸缪,有了详细、可行的计划,才能让安保人员的身影尽可能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雅典奥运会安保工作投入20万军警,但是运动员和观众并不觉得紧张。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化解了“警察=紧张”这个概念。在公共场合,三五成群的警察并不是威严地站在那里,而是很随意地站着,感觉他们就像街边上休闲的看客。而且有些警察还会主动和行人打个招呼,问声好,或者友好地微笑。这些简单的行为却很好地缓和了由于警察存在而产生的紧张感。在安全专家看来,能够让安保人员的力量提高十倍的秘诀在于“微笑”。奥运安保外松内紧至关重要,用“微笑的强制力”降低公众对安保工作的恐惧和心理抵触,这才是成功的奥运安保工作应达到的目标。
争取民众的支持
雅典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它的安保举措得到了市民的支持。雅典奥运会安保部部长康斯坦丁尼蒂斯说,有95%的市民支持政府为举办奥运会而采取的安保措施。如开辟“奥运专用道”保证了比赛和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可市民们遇到堵车也得忍着,大家都很支持很配合。雅典街头那些笑眯眯的出租车司机、送报纸的大妈、卖水果的小贩等等,只要发现恐怖活动或恐怖分子的蛛丝马迹,都会及时报警。
在雅典奥运会的6万名志愿者中,有1500人是安保志愿者。这些人至少可以说一种流利的外语,而且他们不仅提供一般的志愿服务,还是警方的“眼线”,随时观察、注意是否有可疑的人或事。
发挥舆论的特殊功能
历届奥运会准备期间,各国政府都不惜投入巨资,举办系列反恐军事演习等。这些反恐政策、决策、声明和军事演习通过媒体真实客观的报道,表明了国际社会和主办国反恐的决心和态度,有利于对恐怖分子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希腊举办第28届奥运会时,“恐怖袭击歇斯底里症”困扰雅典,传言满天飞。如英国《星期日镜报》记者鲍勃·格拉汉姆说,他在开幕式时混到了主席台,并且一度与英国首相布莱尔非常接近。“当时若想行刺这些大人物简直易如反掌。”奥组委会随即将此归结为英国记者的不友好,安保工作负责人Leonidas Evangelidis告诉媒体:“英国的报纸和电视台有一些不公平的言论,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以此消除公众对安保工作的疑虑和担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