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了“警察枪击医生”的必然因素
【新闻眼】广州市公安局新闻办公室今天通报:昨天凌晨,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民警在驾驶警车巡逻盘查可疑车辆过程中遭到阻挠,在被抢走警察证并被强行拖行数米后,被迫鸣枪,造成某医院神经医学研究所(脑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尹某死亡。(据11月14日《北京晚报》报道)
这一事件发生后,立即成了关注的一个焦点。广东省、市领导及上级政法机关对事件高度重视,已成立由市委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严格依法迅速开展调查。事件发展至此,笔者认为应该反思,这一事件中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偶然因素是有的,如果这名教授及早的亮清自己的身份,积极配合警察的盘查,这一枪或许不会开出;如果这名新巡警(据媒体报道是新警察)能认真遵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规定,多一些执法的耐心,多一些对生命的畏惧和尊重,多一些盘查、应对特殊情况的技巧,那么这一枪或许可以避免。
必然因素又在哪里呢?
首先,广州是一座全国开放力度最大的城市,对外来人口的进入不设任何的门槛,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拎包袱来广州谋生打拼。近千万的人口,由于进入者素质水平的高低不同,以及当前的一些不稳定社会因素,广州的治安一直是一个问题,各种黑恶势力暴力犯罪事件依旧猖獗,一些袭警事件也频频发生。就在前不久,广州市的政法领导还曾鼓励民警对于砍手党、抢夺团伙要敢于开枪,也正是出于对治安状况的担忧及治理的决心。
其次,警力不足也是一个问题。上千万的城市有多少的警力呢?我查阅到来源于媒体公布的数据是,2005年广州警力是两万七千人,2006年是三万人。一项来自当地的调查显示,当地巡警人均日加班4.4小时,派出所民警、刑警人均日加班3.5小时。这种现实下,职业本身的高危险性,长期的超负荷运转,很容易使得警察身心疲惫,在执法过程中产生焦躁的失衡心理,容易引发一些极端的暴力执法事件。
再次,从新闻事件过程来看。这名遭受枪击的尹教授显然也缺乏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如果真如新闻所说,在面临巡警盘查时,他真的阻挠,并强行抢走警察出示的警察证,快速倒车,无意中碰撞到了警察。那么这或许也是一种事故的诱发因素。其实,在如何和警察打交道,如何接受警察的盘查时,我们一直还缺乏一种公众接受的、清楚的法治程序规定。曾有媒体报道过这样的案例,在美国,警察追上违章车辆时,司机准备下车和警察交涉,而且将手插在口袋,结果警察认为他可能携带手枪之类的凶器,就提前开枪反击,结果司机死于非命。
“警察枪击医生”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也参杂了这一些必然的因素。相信事件真相的调查结果很快可以水落石出,公众也在期待着一种公正的裁决结果。这一带血的枪击事件告诉我们,社会的治安和谐既需要执法者严格依法执法,提高执法的素质及能力。另一方面,公民也应该学会如何的守法遵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社会治安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两种主体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的规定,紧密的配合和相互的沟通。惟有如此,才能避免这样的枪击事件再一次发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