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实施“三基”工程改革警务机制
机关“瘦身”,为基层派出警力;改革警务机制,片警改叫警长、社区民警;服务群众,警察更多一份温情……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近一年来,首府公安系统正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缘于今年年初乌市公安局开展的“三基”工程建设。
所谓“三基”是指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抓基层的核心之一是为基层派出所“输血”,解决警力、设备不足的问题。
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乌市常住人口增至235万,高峰期的流动人口达到80万。按照公安部警力配置标准,乌市民警队伍警力远远不够。为了把民警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纷纷给机关“瘦身”,为基层“输血”。乌市公安局明确规定每年按总警力的5%至10%的比例选派机关青年民警下基层派出所,充实基层力量。
2005年至2006年,共有57名市局机关民警被派往各基层派出所挂职。街道上巡逻的警察多了,民警白天晚上不停地转,家住乌市跃进街68号的马大爷一家感觉比以前安全多了;而钢城分局投资160多万元建成的110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不分昼夜地监控着辖区20多个重点场所和地段,基本实现了快速指挥、快速出警、快速破案,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了15.7%。
在充实基层警力的同时,基层警务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老百姓叫惯了的“片警”,现在改叫警长、社区民警了。这变化不光是形式上的,关键还有内容。以乌市公安局小东梁派出所为例,派出所把辖区分为4个警务区,每个警务区由几个社区组成,警长负责警务区,社区民警负责社区,一名警长通常管理3名到5名社区民警,并推行警务区承包责任制。以这种层层细化的警务网络,挤压犯罪空间,取得良好效果,辖区发案率明显下降。
民警为民服务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多了些温情与关爱。乌市公安局的72个派出所在首府各个住宅区设立了功能性强、实用性高的社区警务公示牌,将社区民警的照片、姓名、电话、职责和义务进行公示,方便群众遇到情况能及时找到民警。各派出所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和发案时间、场所等规律特点,制作多个“温馨提示牌匾”,悬挂在一些饭店、超市、公交车上,及时提醒群众加强安全防范。
在乌鲁木齐市公安局近日召开的“三基”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乌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陈壮为说,全市公安机关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并且坚持不懈,一抓3年,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机关的主要工作。“一把手”领导必须亲自抓,把心思放在基层,把感情投入到基层,真正做到基层强、基础牢、基本功扎实。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