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情似火 ,警察“重走长征路”队伍进入湖南
①
②
③
沉着指挥作者:刘克军
④
⑤
薪火传承公安事业不竭的动力源 □本报记者郑明波 胡立强
汝城:保平安正是传承红军精神
9月8日,“重走长征路”队伍进入湖南,首站是汝城。在这片当年红军横扫而过的土地上,汝城县公安局发扬红军对百姓秋毫不犯的精神,将爱民之情化为狠打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动力,确保了一方平安。
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只有36万人口,是国家级贫困县。汝城是有色金属之乡,钨、铁储量丰富。非法采矿、非法护矿成为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
刑事案件,特别是命案,是对群众安全感影响最大的因素。近三年来,汝城县发生了16起命案,件件破获,实现了“命案必破”的目标。为了遏制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汝城县公安局坚持对黑恶犯罪露头就打,适时在矿区等重点地区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针对一些涉恶人员插手矿山纠纷的苗头,汝城县公安机关开展深入排查,摸排出以何冬青为首的、涉案119起的涉黑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团伙成员39人。
当年,红军西进的足迹遍布汝城二十二个乡。每到一处,红军战士宣传爱民政策,打土豪、分财物,深受群众爱戴。今天,汝城县公安机关以打击突出犯罪,维护社会平安为己任,正是对红军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宜章:红色土地力创优秀警队
七十年前,红军的步伐从此匆匆而过,为这里的人们留下的却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宜章南临广东,号称湖南的“南大门”,全县总人口56万。宜章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我国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出生于此。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也策源于此。
宜章县公安局也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全局401名民警,近年来,共有566人次立功获奖,其中立一等功两人次、二等功16人次。全县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强化“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意识,将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和队伍正规化建设贯穿始终,为打造“平安宜章”,保障宜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宜章县公安局先后被国家禁毒委授予“全国禁毒严打整治破案优秀奖”,被湖南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机关严打整治先进集体”,2005年,被湖南省公安厅授予集体二等功。
今年以来,宜章县公安局打黑除恶取得成效,共查获恶势力案件95起,捣毁恶势力团伙12个,抓获成员103人,缴获枪支14支。打击多发性犯罪和毒品犯罪活动力度加大,共立刑事案件943起,已破获807起,公开焚烧各类毒品和易制毒化学品2340多公斤。在“三基”建设方面,宜章县公安局快速完成了出入境接待窗口建设,提前完成“二代证”换发全年任务,“三台合一”、涉案赃物库建设和车辆装备建设等工作全部按上级要求完成。
道县:侦破命案力保一方平安
湖南道县,毗邻红军长征最为惨烈的湘江战役主战场。杨成武将军率众过潇水夺道县的浮桥现在依然通行。在道县公安局,红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长征精神成为民警们负重苦干的动力,重击恶性刑事犯罪,特别是命案犯罪取得突出成绩。
今年6月28日,道县发生一起出租车司机被“割喉”案件。这样手段残忍的犯罪,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也对群众安全感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刚到道县上任不足一个月的县公安局局长秦建彪立即挂帅主侦。根据线索,民警们远赴云南,辗转几千公里缉凶。最终,在一个月内,将准备再次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
今年以来,道县的命案发案形势严峻,1月至8月共发生命案14起。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道县公安局下大力气,定专人,定经费,限时破案。局领导实行“包干责任制”,亲自出马。各相关部门和警种密切配合,形成对命案的高压之势。目前,今年发生的14起命案已经侦破13起,并侦破积案六起。
沙场点兵
一路欢歌 一路感动 □本报记者李晓萍
9月9日早上8时,我们从湖南汝城出发了,此时外面下起了绵绵细雨,仿佛老天也不舍得我们离开似的。几天来,我们一行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天下警察是一家”的意义。
10时55分,我们抵达了宜章县城关派出所。在这里队员们和当地民警进行了互动交流,92岁的老红军谷文贵也与队员们见面。派出所向队员们赠送了慰问品;队员黎维拿出自己出发时单位特地赶制的“重走长征路”红旗,请老人签名。从小在四川泸定桥畔长大的女队员罗利恭恭敬敬地为老人别上了“重走长征路”纪念徽章。队员朱林拿出自己写的《红军长征民间记忆》,请老人签名……
相聚是短暂的,半个小时匆匆过去了,我们又踏上了征途。车队离开了宜章县境,行驶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上,由于今天的路况比昨天好很多,于是原本主要用于联络车辆、报路况的手持台渐渐变成了“听众点播热线”。
“老郭的嗓子”首先成为队员们关注的焦点,大家纷纷询问他好些了没有。原来,由于昨天路况较差加上暴雨如注,掌握一定汽车维修技术的48岁的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民警郭荫茂(年纪最大的队员),主动请缨担当了“驾驶技术辅导员”,一路上不停地给开车的队员们讲解雨天、泥地行车的诀窍。结果一天下来,把嗓子都给说哑了。
为振奋午饭后队员们的精神,队员孙春涛演唱了自己专门为此次活动谱写的一首新歌《新长征、新梦想》:头顶着警徽肩扛希望,胸怀着正义上战场,我们是平安卫士钢铁脊梁……明快的节奏、铿锵有力的歌声,博得了队员们的阵阵叫好。
来自吉林市的杨锐也不甘示弱,也演唱了一首自己作词的歌曲《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你的红星镶嵌在我的帽徽里,你的精神由我来传递,你的理想扎根在我的心中,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续……
队员齐延斌见状,也即兴朗诵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风雨交警》———这是老齐专门为几天来,那些冒着烈日、阴雨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长征”车队疏导交通的交警们所做的诗歌:“也许我不知道你的姓和名,可我记住了你挺拔的身影。风里雨里你警容严整,露一脸微笑从容镇定,平安大道是你执着的守望,和谐畅通是你快乐的心情。风雨交警,风雨交警,你挥洒汗水从不吝啬,你坚守岗位宠辱不惊。”
就在这一路的欢歌笑语中,我们的车队很快抵达临武县境内。远远地就听到了欢快的锣鼓声,由当地群众组成的身穿节日盛装的腰鼓队正在风中列队欢迎我们。
此时时间恰好是下午两点半,车队缓缓地停了下来。外面正刮着大风,身穿短袖T恤的我刚跳下车便觉得身上一阵发冷。可是看到同样已在风中伫立多时的民警们和一群平均年龄都在50岁上下的腰鼓队员们时,我便什么话也说不出了。
“大妈,您多大年纪了?”我问离自己最近的一位东方龙狮腰鼓队队员。
“56岁了!”身穿红色腰鼓服装的大妈自豪地答道。
“您呢?”我又转身向右侧一位身穿蓝色腰鼓服装的大爷问道,在我看来他的年纪似乎更大一些。
“72了。”大爷爽快地回答道,并指着紧挨着他的另一位老人说:“他73了,我俩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一点钟就来这里了。”
闻听此言,我百感交集,原来为了迎接我们,民警和这些老人竟在风中等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了。
回到车上,我把老人们的事情告诉同车的队员,原本谈笑风生的三名队员全都不说笑了。队员李军深有同感地说道:“这几天,我也一直被沿途战友和老乡们的热情和支持所感动,同时也感到有些惭愧。我们什么也没有做,却得到了这么多!我想哪怕就是为了这些人,我们也一定要把这次‘长征’坚持走下来,并且把我们沿途所经历的这一切告诉更多的人,让长征精神得到传承。”
长征拾趣
“长征”电台开播 □本报记者霍志坚
车队的每台车上都配有一部对讲机,便于各车的相互联系。在长征途中,队员们利用它办起了“长征”广播电台。遇到路面险情的时候,交通栏目随时预报提醒后面的车辆注意;遇到驾驶疲劳时,队员们拿着对讲机播出音乐栏目,有的讲长征故事,有的讲笑话,有的猜智力游戏,有的放歌一曲。“长征”广播电台随时播送节目,队员们在行军中收获了声声笑语。
三大队偷偷“练艺”
按照安排,“长征”队员们将在一些地方与当地警民举行联欢。三大队的10名队员们刚到达南昌集训的第一天就在大队长杨锐的带领下,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跑到会议室排练节目。每人拿出自己的绝技表演一番后,队员们初步确定了两个节目:集体合唱藏族歌曲《妈妈的女儿》和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队员古勒布将《妈妈的女儿》的发音用汉语标注,教大家练习了好几遍。不料,练歌的声音走漏了消息。第二天晚上,一、二大队也找地儿“练艺”去了。
晚上队员忙着写日记
长征路上晚上宿营时,队员们都忙啥。记者这几天敲开好几名队员的门,发现他们都忙着写行军日记。许多队员在来之前,单位的领导都无一例外地交代给他们一项任务:将每天长征路上的故事写下来传回单位,用长征精神鼓励同事们。许多队员背上了数码相机和装着无线上网卡的手提电脑,每天写完后及时发回单位。一些队员所在地方的媒体知道他们要长征的消息后还约请他们撰写日记或报道。
行军日记
9月7日江西瑞金晴□孙春涛
终于出发了,从南昌赶往长征的出发地瑞金。这段路虽然不是长征路,但对我们而言,我们的长征已经开始。
今天的长征,和当年的长征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应该在长征路上思考什么呢?在一路奔波中,我一直在想。
下午三点多,我们的车队缓缓驶入红都瑞金市区,道路边一位顶着烈日笔直站在岗台上的交警,迎着我们车队敬礼!我的心头突然涌上一股热流,红都的民警仅仅是在向我们致敬吗?不,是向全国的警察致敬!我们的长征不仅仅是我们几十名队员的长征,而是全国人民警察的长征,这不正是我思考长征的起点吗?
紧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几处苏区旧址:在沙洲坝,我听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里的掌声,品出了“红井”水的甜味,在叶坪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我矗立在风中仔细倾听着它诉说红军的故事……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旧址前,我默默地宣誓:先辈们,我们来了,我们将沿着你们的足迹,继续前进!
9月9日湖南道县雨□ 徐忠庆
从江西瑞金到湖南道县,一路走来风景秀丽、绿树成阴,这样的风景对于我这个来自西部地区的民警来说,真是如痴如醉。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那些自然风光,而是由沿途执勤民警们组成的另一道“感人”的风景线:
一路行来,我们车队途经之处都可以看到执勤民警们挺拔的身姿和亲切的脸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出湖南汝城后的泥泞的山路上,在被台风摧毁的一段公路旁,一位衣着单薄的四十多岁的老交警,冒着大雨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到我们的车队经过,向我们敬礼,直到最后一辆车通过才缓缓地放下手臂。这个场景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深处,从他们的身上我体会到了“甘于平淡”和“默默奉献”的真实含义。很遗憾,那一刻,我由于正在开车没能还礼。
我们警察队伍不仅需要“知名的英雄”,也更加需要像老交警这样的长年工作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因为他们才是我们事业真正的“基石”。
①通过道县浮桥。
②92岁的老红军谷文贵为重走长征路书画长卷题字“长征万岁”。
③行进在泥泞的乡间小路。
④与宜章县民警开展互动活动。
⑤湖南民警欢迎长征队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