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首份“警察压力调查”出炉 结果“不容乐观”
□核心提示
警察的任务是相当广泛和繁重的,而内部和外部的生存环境使警察这种职业成了超负荷运转的工作。在公务员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属于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的“三高”人员。我们对警察的认识,往往见其“硬”的一面,而他们的郁闷甚至受挫的一面却常常被人忽略。执法环境的大打折扣,比如一些地方随意动用警力,指派警察参与大量非警务活动,也造成了警察压力的增加。
从2005年10月份开始,福州市公安局率先在全省成立公安民警压力状况调研课题组,对全市20个警种部门的1200名民警(约占全市公安民警数量的15%)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座谈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开展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警察压力状况调研。调研历时半年之久,调研的结果却是“不容乐观”。
有关心理学专家表示,给警察“减压”已成当务之急。
【个案】
副所长醒来就问工作
40多个小时的连续工作,福州新店派出所46岁的副所长李玉明,因脑溢血累倒在办公室,直到第二天才被人发现(6月20日本报曾作报道)……
李玉明事件,在当日引起了福州所有媒体的关注,但我们更想去探求这个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对于作为从事着高负荷、高强度、高风险工作的公安民警,他们的身心正承受着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在省立医院见到李玉明时,躺在病床上的这名硬汉子已经醒来,但他鼻孔、手臂上仍插着氧气管和输液管,脑门上还缠着白纱布。看到记者来,他还没有力气说话,但依旧给了记者笑容。20多天来,妻子李蕉霞一直守在他身边。前两天,她终于等到了丈夫的醒来,哪料,丈夫醒来第一句话便是:“今天是不是轮到我值班了,交接班的时间到了没……”
“一开口就是工作的事,以前工作是没日没夜,现在这样了,还一直念着工作。”李蕉霞说,她现在只有不断安慰丈夫说:“都安排好了,放心吧!”
李玉明的突然“倒下”仅是所有民警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05年,福州市公安局机关268名在职公安民警参加体检,77.24%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疾病,而基层公安机关更有高达80%左右的民警存在身体健康问题。有关医学专家表示,民警如此高的患病率,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心理压力过大,降低了民警的免疫力,从而产生心血管疾病、癌症、肠胃疾病、头痛等各种疾病。
【调查】
近五成民警欲调换岗位
从2005年10月开始,福州市公安局成立公安民警压力状况调研课题组,对全市20个警种的1200名民警进行了压力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公安民警普遍认为承受的压力大大高于其他公务员群体。在重压下,有46.51%的民警想调离岗位,20.87%的民警想到了辞职。
四成民警感觉工作压力最大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00名民警中,有72.56%的民警自感工作量“较重”、“非常重”;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的人数比例高达77.13%;有69.37%的民警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上,能正常休假的人数比例只占16.41%,甚至有20.57%的民警从未休过假。认为影响自己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压力的高达40.07%。
调查发现,民警感到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专项行动多。为确保省会城市的安全,各种行动、攻势接连不断,有基层民警反映,年平均加班450小时以上,导致不少民警身心疲惫不堪;二是保卫工作多。作为省会城市,各级领导视察多,各种大型活动多,保卫任务繁重,直接加重了民警的工作量。三是非警务活动多。特别是在基层,警察成为政府部门屡试不爽的“万花筒”。从城区的征地拆迁到农村的计划生育,再到城区的市容整顿、配合工商、劳动等政府部门的执法,民警都不得不披挂上阵,甚至成为部分群众发泄不满的“替罪羊”,损害了警民关系。
与公安任务的广泛和繁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警力的匮乏。据了解,福州现有警力815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为万分之13.58,离全国省会城市万分之18的平均警力比距离较大。民警经常加班加点,满负荷工作,吃无定量,睡不应时,心力交瘁,久而久之,产生了焦虑、厌倦、烦躁、无助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半数民警认为执法环境差
在接受调查的民警中,有76.76%的民警认为警察的职业荣誉感正在下降,69.11%的民警认为警察职业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较差。
警察职业荣誉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执法环境日益恶化等形成的巨大的社会压力。调查显示,只有6.36%的民警认为当前的执法环境良好,有48.67%的民警认为较差。执法环境恶化增大了民警的执法风险,仅2006年1-5月,福州全市发生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事件107起,其中暴力抗法袭警案件36起,恶意投诉诬告案件61起,侮辱诽谤威胁案件4起。44名民警在执行公务时受伤,其中1人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41人轻微伤。
如果说袭警犯罪造成的是有形伤害的话,那么,造谣、中伤、辱骂、不实投诉、诬告等造成的,则是一种比肉体伤害更痛苦的精神伤害。调查表明,有46.99%的民警被错误投诉过。有的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或其亲属发泄私愤、威胁报复;有的是无理取闹,故意给公安机关难堪;有的则是有意对公安机关和警察进行无端攻击。
待遇压力让民警心理失衡
调查还发现,当前公安机关的经费缺口大、物质保障差,已成为事实。在1200名民警中,23.92%的民警认为经济收入是影响自己的第二大压力;有24.68%的民警认为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工作待遇差;有21.93%的民警认为经济收入不高影响着婚姻家庭;有74.04%的民警认为根本没有加班补助,能够按时拿到足额加班补助的公安民警只有0.85%;38.99%的民警认为经费没保障;51.95%的民警认为经费保障一般。
调查报告认为,民警在高付出和低待遇的矛盾中,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公平。管理心理学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总是通过横向比较来判断是否公平。因此,民警总是下意识地和其他政法机关比较,得出“不公平”的判断,认为“当警察不值得”,心理严重失衡,削弱整体战斗力,部分民警甚至走上以权谋私的不归路。
调查还显示,警察的职业严重影响着民警的婚姻家庭。有50.93%的民警认为工作繁忙、无法顾家是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61.27%的民警认为警察职业对婚恋造成了困难。
近九成民警认为舆论对警察有偏见
调查显示,89.18%的民警认为当前的社会舆论对警察有偏见。在公众心目中,警察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完美的代名词。一旦警察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公众的心理需求,甚至个别警察出现违法违纪现象,就极易出现心理学所说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效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刑事犯罪的暴力倾向日趋突出,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等凶器拒捕、袭击甚至报复公安民警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一线民警的执勤活动和生命带来巨大的威胁。此外,法律对警察保护方面的欠缺也是一重要原因。此次调查显示,74.65%的民警面对暴力袭警时,心里感到很难受。2006年4月20日,福州闽侯民警郑贻楷和叶东在缉捕行动中遭暴力袭击分别牺牲和受伤的事件发生后,一同参战的民警均表示心里难受,长时间难以入眠。
【破解】
市局多渠道缓解“压力”
“民警的压力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民警自身素质的提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理解;不仅需要民警个体学会自我减压,还需要相关机构进行专业支持。”昨日,福州市公安局民警张晓容对记者表示,要缓解公安民警“压力”还需多种渠道入手,工作上的支持、心理上的支持及社会上的支持三大体系缺一不可。
张晓容,心理学硕士,福州市公安局公安民警压力状况调研课题组的执行者之一。他说,在调查中,23.42%的民警认为,在公安机关这支半军事化队伍中,领导关心与支持是缓解压力的最佳方法。
张晓容还说,当务之急是成立民警心理服务的专门机构,对该机构实行定编定人,通过招收心理学专业人才和推荐政工干部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等方式,建立一支公安机关内部心理辅导力量。此外,还要开设民警心理网站、开通心理热线。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坐诊咨询,为民警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最后还要进行心理干预,民警在执行重大抢险救灾任务、开枪、目睹战友伤亡,以及遭遇事业或家庭重大变故等重大心理应激事件后,身心容易遭受重创,继而发生心理危机。要初步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及时督促心理受损民警在规定的时间内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和矫治,及时缓解民警心理压力,避免心理危机的恶化,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记者还了解到,从7月10日开始,福州市公安局将正式启动第二届警察文化周活动,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心理健康进警营”活动,福州市公安局将组织心理专家进驻派出所,为一线民警做现场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讲座等。
【他山之石】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警察部门在对警察的心理疏导方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录用警察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发达国家均将心理选拔作为首要的环节。经过二战以来的发展,其心理测查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为保障警察的心理健康,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在警察系统内部设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机构,以协助警察调适心理。如“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为减少因袭击事件对警察造成的心理压力,纽约市警察局下令全市5.5万名警察接受心理咨询。
香港警界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设立心理服务组,心理专家通过咨询和电话热线等方式,专门为警察及其家人排解心理障碍。香港《警察通例》还明确规定:凡是警员在执法公务中受到刺激,或受到压力的冲击,如开枪、或击伤、击毙人犯、或身处险境而未受伤害等等,都必须在事后咨询心理医生,以确认是否心理正常,并运用科学方法排解心中的焦虑和障碍。自设立心理服务组以来,香港警队中精神有异常仍持枪执行公务的警察被及时诊断出来,获得了及时援助,自杀率、事故率大幅度降低。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