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成为南海警方人数最多的“警种”
老百姓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贴心人 社区民警成为南海警方人数最多的“警种”
近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警方完成了新一轮警务体制改革:原来的76个派出所调整为17个,多出的派出所人员与原来的社区警务室民警,合并到了76个社区警务中队,社区民警成为南海警方人数最多的“警种”,全分局3400名民警中有2000多名是社区民警,约占总警力的六成。
新一轮警务体制改革是从2004年南海市区域调整开始的,到2005年10月19日全部完成。南海区公安分局还对社区民警工作推行了弹性工作制度,改革原来的“坐堂办公”模式,把巡查、巡逻和巡防作为主要勤务方式,组织构建了一张严密的治安防控网络。
警力一点没有增加,人还是这帮人。而新的警务机制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平西社区民警中队长冼玉成深有体会:调整为社区民警中队后,民警们不仅从各种打击、破案指标中解脱出来,同时也减少了原先担负的一些繁杂的行政性质的警务活动,使社区民警腾出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更加深入社区,熟悉户情,了解情况。由于基础工作做得更加深入,许多事件刚出现苗头,民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有效阻止了案件的发生,一改以往民警总是在案发后才赶到现场调查的情况。2005年全年,中队辖区发生的刑事案件比2004年下降了3.2%。
平洲兴仁村村民小组长梁伯的话很有代表性:“原来我们这里的社区民警常常要多管好多‘闲事’,无法保证在社区的时间,现在他们专职负责社区工作,每天走街串巷了解情况,指导护村队的工作。村中邻里之间有个纠纷什么的,通过他们的调解后,总能得到及时化解。村里的老百姓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贴心人。”
据了解,2005年,南海公安分局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8213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4900多人,分别比2004年上升9.4%%和12.1%%,居佛山市榜首;查处治安案件同比上升2.5%%;出入境和户政办理等服务工作也都实现了优质高效办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同样的“马匹”,仅仅改变其参赛的排列顺序,战局就截然不同
并非简单的1+1>2
佛山市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中部,临近香港、澳门地区,接壤广州,社会治安状况十分复杂。区内常住人口和已办理暂住证人口达200多万,民警只有3400人。尽管近年来南海警方采取了一系列的严打整治行动,但发案依然逐年上升,就像割韭菜一样,出现了抓得多、发案也多,破案追不上发案的怪现象。2005年全区共立刑事案件24461宗,发案数比2004年多3478宗,恶性案件、大要案件大幅上升。
在警力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如何突破僵局?
南海区公安分局根据社区民警中队的职责和任务,将其合理划分为社区警务组、巡逻防控组和案件办理组三个功能组,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明确规定了社区民警中队与派出所各自的职责以及协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大信息、大刑侦、大防控改革,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警力资源,增强公安机关的打防控能力。社区民警只承担三大功能
新一轮警务体制改革不单单是挂个牌改个名,工作内容上也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首先在机构设置方面,精简了中间环节,实现了警力下沉。机构调整理顺前,基层警力占总警力的比重较低,加上内部挖潜不到位,造成防范工作比较薄弱。
机构改革后,使得更多的民警从繁琐的内务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把更多的警力推向社会面,社区出现大小事民警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解决。
其次在职能分工方面,变得更为专业化。机构调整理顺前,派出所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除了要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外,还要为群众提供各种社会保障服务,以及完成上级的各项指标检查和参加各种专项打击行动等。
由于内部职能分工不明确,派出所刑警中队和治安中队分别负责刑事、治安案件的办理,而相当部分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之间的界线比较模糊,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重复劳动,影响工作效率;而巡警与社区民警之间也存在着职能分工交叉重叠的问题,有事大家一哄而上,社区民警尽管经常加班加点,但还是无法真正将主要精力放在社区工作上。
机构改革后,使得派出所民警从各种打击、破案指标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转向防范工作。为确保社区民警有足够的时间下社区,南海分局还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抽调社区民警干其他工作。改制后的社区民警中队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取证工作和处理治安案件。二是动态社会面的防控,将警力最大限度地摆上社会面,加强治安复杂部位的防控。三是社区警务,每一个村(居)委会由一名或数名民警负责,社区警务的前移,将会促进民警更好地服务群众。
民警冯广章,以前是派出所内勤,在这次社区警务改革中,他被分配到治安状况十分复杂的横江社区担任社区民警。横江辖区青塘村民小组赌博成风,引发许多治安问题。为此,冯广章带着治安队员进村蹲守了一个星期,找村民谈心,宣传赌博的危害,并加大打击力度,通过全力整治,该村赌博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田忌赛马的故事人人皆知,同样的马匹,仅仅改变其参赛的排列顺序,战局就截然不同。通过机构调整和人员的优化组合,使民警队伍原有的战斗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创造出了新的战斗力,实现了1+1>2的目的。”南海公安分局局长刘坚明如是说。信息采集不再“无米下炊”
大量的警力被充实到基层,一方面减轻了一线民警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基层的治安防范力量。在此基础上,南海警方顺势推出了大信息、大刑侦、大防控等一系列的改革配套举措,并以此为着力点,全面推动该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过去的公安工作,囿于时空的限制,一个民警知道的信息,只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经办的案件、处理的事情,能够获得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一些不法分子很可能钻空子,甚至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建立“导侦平台”,实行全警信息采集机制,通过广泛的情报信息导侦、导防、导控,是南海警方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需要而走的一着妙棋。它的投入使用,使南海公安的信息沟通打破了时空和警种的界限,实现数据信息全警采集、全警共享,使警务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如今南海区分局上下参与信息采集、录入的人数已高达2832人,占全部警力的83.4%%。基层民警每月要提供不少于五条的有用信息。短短几个月,“导侦平台”收录的各类情报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天有400多条新信息上网。
从2005年9月开始试运行到2006年3月31日,南海分局共采集信息2.5万多条,应用线索2400多条;进入导侦平台进行综合查询2.7万人次,命中数据四亿多条;串并案件1000多起,为基层发布各类预警信息和刑事案件分析60多份。通过运用线索、串并案、缉捕布控等抓获犯罪嫌疑人303人,破获案件742起。
随着点击应用“导侦平台”次数的增多,南海民警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也发生了悄然变化。不久前,大沥派出所的民警小刘抓到一个盗窃手机未遂嫌疑人,讯问时对方认为小偷小摸警方难以处理,所以态度很硬。小刘不怒不火,迅速将其资料输入电脑,“导侦平台”很快调出该嫌疑人在其它派出所盗窃未遂被释放的所有资料。以此为据,小刘展开了讯问攻势,将其劣迹一一列举,打击了嫌疑人的嚣张气焰,并综合情况对其作出劳教处理。“大刑侦”思路使打击防控更精准
推行大信息后,南海区公安机关所有搜集到的信息被整合到一个平台,来自不同时间、不同警种的信息不断在平台上碰撞,研判出新的信息。在针对这些研判出来的信息采取具体措施时,往往需要跨派出所行动。南海公安分局党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刑侦”思路———改变过去各派出所刑侦队各自为战的局面,将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各派出所刑侦队的管理工作等收归分局刑侦大队统一协调,走打击破案的专业化道路,使刑侦工作在作战形态上实现由独立、平面小战场作战向综合、立体的大战场作战转变,提高了刑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打击效能。2005年1月至8月,全分局抓获的嫌疑人比前年同期增长近三成。
另一方面,刑侦统一归口管理后,各派出所从各种打击、破案指标中解脱出来了,能够将主要精力用于防范和基础工作中,实现了警力下沉和警务前移,派出所内设刑警中队与社区民警中队的条块交叉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理顺。
记者在平西社区民警中队采访时,发现中队办公室空荡荡的。中队长冼玉成向记者解释,派出所改为社区民警中队后,大部分民警上班后都泡在各自负责的社区里,每天平均要花六个多小时的时间在社区工作,以确保真正熟悉辖区社情,并积极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
打造蔡战坤式的社区“数码警察”
蔡战坤是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平洲派出所平西社区民警中队的一名普通民警,他有个外号叫“数码警察”。之所以得到这么个称呼是因为蔡战坤每天下社区,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大包,包里装着手提电脑、数码照相机、报警登记表、记录本等,被群众称为“移动办公室”。
蔡战坤现负责兴仁、逢冲、坑边等五个自然村的治安工作。在他的辖区内,共有121家厂企,350间店铺,常住家庭747户,常住人口2818人,暂住人口约5000人。
外来人口、出租屋的登记和管理是社区警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对外来人口的管理,需要掌握大量的资料、信息,用传统的方式记录容易出现疏漏,查询也困难。蔡战坤想到了将这些资料数字化,他在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自费买来一台手提电脑,还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社区警务管理系统”,将社区内的人口、出租屋、工厂、案件等情况都分类输入,做到一目了然。
他还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独创了暂住人员“名片式”登记和出租屋三级管理模式。
所谓暂住人员登记卡,是一张如名片大小的卡片,上面设有姓名、原住址、出租屋地址、联系电话、工作单位等登记项目,还留有贴照片处。蔡战坤自费印制了3000份这样的空白小卡片,然后一个出租屋接一个出租屋地走访,对暂住人员进行“名片式”登记,还要求其交上照片,如果对方没有照片,蔡战坤便拿出随身带着的数码相机,帮他拍一个,回去打印了再贴上去。根据卡片上的资料,蔡战坤建立了一个暂住人口管理库。检查出租屋时他就拿着几大本名片簿,到哪间出租屋他就翻到哪里,把暂住人员、暂住证和卡片进行比对,这样检查既方便快捷又准确。如果暂住人员走了,他就把卡片抽掉,保存起来,换上新入住人的“名片”,随时进行更新。
按出租屋居住人的不同性质,蔡战坤把出租屋分成“A、B、C”三级进行管理。有固定工作、一家大小同住、没有违法犯罪记录的编为A类(放心户),一个月或者一季度才检查一次;刚搬进来,生活、工作还不稳定,或者流动性较大的住户编为B类(普通户),检查次数要密些,一星期或半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游手好闲,白天睡觉、晚上外出活动的,编为C类(即重点户),每天都要去“拜访”。这种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检查出租屋的针对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因检查给暂住居民带来的不便。
如今,南海区公安分局76个社区民警中队的每个社区民警都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蔡战坤独创的暂住人员“名片式”登记和出租屋三级管理模式不仅在南海公安分局得到了应用,也推广到整个佛山市公安机关。
南海区公安分局局长刘坚明说,南海分局目前正进行警务机制改革,今后将有2000多名社区民警,像蔡战坤一样成为“数码警察”。
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理念有效整合警务资源
广东警官学院副院长陈玉川认为:在治安复杂和警力不足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南海区公安分局改革传统警务管理模式,把更多的警力推向社会面,这是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理念来有效整合警务资源,通过改革优化配置警务资源,把有限的人力集中到基层,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用“零增长”改善现状。这种警务运作新模式,不是简单地改变层级关系,而是从机制上扎扎实实推动警力下沉和警务前移,实实在在地将基层基础工作做大做强。
改革后,派出所与社区民警中队的关系,是集打、防、管、控、服于一体的作战实体与外围的关系。一个所辖几个中队,形成一个中心几个外围。围绕派出所真正把基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区,促使社区民警真正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社区警务工作上。分局从机制上引导派出所以打基础和抓防范工作为主,取消派出所破案指标。社区民警除了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取证工作和处理治安案件外,主要职责是防范、服务、管理、信息收集,弹性工作制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社区,为群众办事求助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新的一轮警务体制改革后,社区警务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凸显,“大刑侦、大信息、大防范”三大警务战略的全面实施,使社区民警成为大信息体系的中坚力量,分局建立的情报信息机制中,最基础的信息就来自每天在社区、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这些“片儿警”。在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平台,凝聚各种社会治安积极力量的基础上,广泛意义上的群防群治格局已在南海区逐步形成。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