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吉林市警方基层基础建设一线的报道
民警对治安联防队员布置巡逻任务。
新地号派出所民警用在自主研发的地理信 息查询系统,为群众查找失散亲人的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警方全面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以来,整体效果明显。吉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聂文权不久前在吉林市考察时指出:吉林市公安局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坚实到位,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十大阵地”、“五张网络”的建设和100个治安岗亭的建立、万名“4050”人员上岗等工作创意,更加丰富了地级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内涵。带着“如何开展好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问卷,吉林市公安局党组成员深入到70多个基层单位调研,与基层民警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
2004年实现了“全省八个领先”,2005年再次撷取了“全省八个巩固提高”,在响当当的成绩面前,吉林市公安局更加相信认定一个道理:只有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公安工作,全面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才能促进各项公安事业可持续发展,降低工作成本,实现打防成果最大化的最有效途径。
在认真学习、领会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吉林市公安局党组五次开会研究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统一思路,制定规划。期间,他们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社会矛盾相对突出,而经济实力远不如发达省份的情况下,立足实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可以改变工作面貌的软件建设上。
带着“如何开展好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这样的疑问,吉林市公安局党组成员深入到全市六个城区的70多个基层单位调研,采取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与广大基层民警直接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调研结束后,该局借鉴“大接访”工作经验,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培柱任组长的全市公安机关基层基础建设领导组,下设一个办公室和八个督导组。按照分工,市公安局党组成员严格落实责任,分线进行督导。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全市7000多名民警迅速掀起了以“基础工作怎么看,明年工作怎么干”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制订出了适合工作实际的安排意见或实施方案。特别是针对当前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群众工作不实以及城市治安防控力度薄弱等突出问题,他们独具匠心地提出了将派出所建设成服务现实斗争的“十大阵地”和构建“五张防控网”的“基层基础建设年”的全新发展思路。
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公安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为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公安机关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支持,该局党组专门就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经费、装备保障等问题向市委、市政府作了汇报,赢得了支持。
选好配强基层所队“一把手”,标兵民警优先任用
为了选好配强基层一线科所队“一把手”,吉林市公安局出台了处科两级干部聘用制度,提出新任派出所正职领导必须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有两年以上的派出所工作经历并且45岁以下,实行任职前公示和任职资格证制度。同时,建立派出所领导干部后备人才库,今后凡提拔任用派出所领导,原则上从后备人才库中产生,特别是派出所标兵民警要优先任用。
今年初,吉林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将全市六个一级派出所所长高配为副处级;力争将每年解决的50名非领导职数全部倾斜到基层。东大滩派出所副所长刘继富就是从基层民警后备人才库中被提拔起来的典型代表。
为增强广大民警参与“三基”建设工作的热情,吉林市警方还以省公安厅综合考评内容为载体,进一步修订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该责任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基层基础工作的考评加分项目,加大了基层基础工作分值。
从减轻基层单位工作压力、规范派出所工作职责的角度出发,今年该局出台了需要基层派出所完成的工作必须统一由市局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坚决杜绝向派出所下达打处、罚款、收费指标的硬性规定。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他们还对派出所档卡簿册进行了精简,真正实现了“一档多用、一卡多能”的综合效益目标。
实施派出所“十大阵地”建设,确立基层基础建设的突破口
派出所“十大阵地”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毫无疑问是吉林市警方在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的一大亮点,一大突破。
“十大阵地”指的是将派出所建成公安机关正规化管理的阵地、联系群众高效服务的阵地、人才培养的阵地、强化防范控制的阵地、打击犯罪的阵地、治安管理的阵地、消防监督的阵地、规范执法的阵地、以管人管物为主的调查控制阵地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
近年来,吉林市警方一直致力于在人员、装备、目标导向、激励机制等方面向一线倾斜。今年以来,他们又开始规划落实新型勤务制度,在市区和较大集镇派出所实行“两队一组”(治安巡逻队、社区民警队和综合组)建制,全面推广“单元工作法”、“自然村屯工作法”,实施弹性工作制,将警力向案件高发时段、防范薄弱时段、便民服务时段“输送”。
为把派出所建设成为公安机关以管人、管房、管物为主体的动态管理阵地,该局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管理实效性和针对性。他们提出的暂寄住人口登记率、办证率、协查率等一批更加趋向科学、合理的管理指标正在反复论证中。
在2005年实有人口信息大调查工作中,昌邑分局新地号派出所作为全市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单位,已成功摸索完善了地理信息查询系统,此项创新成果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如今,吉林市警方正全面推广将实有居民住户信息的“图表”内容录入微机,建立起集人口信息、地理信息、治安管理信息、国保信息于一体的派出所综合基础信息数据库,顺利实现了公安机关实战单位信息共享的目标。
此外,根据派出所的工作实际,当地警方还探索建立了所队办理刑事案件分工负责、协作配合、捆绑考核的奖惩工作机制。出台了治安动态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种行业、公共场所、危险物品、从业人员的相应档案。
发扬“吉林模式”的品牌优势,锁定服务现实斗争的目标
刑事侦查部门一直是吉林市警方的一个品牌,近年来他们屡破大案要案,“10•18”系列强奸幼女案、“10•29”绑架人质案、“9•29”抢劫运钞案等一系列惊天大案的破获,更是奠定了他们破案攻坚的地位。其战斗力之强,在全省甚至全国刑侦系统都赫赫有名。
2005年该局命案破案率高达91.7%,2006年以来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打黑除恶上,他们于2005年底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打黑暗访制度,专门成立了以“老公安、老刑侦”为主的打黑暗访组,目前已摸排涉黑涉恶犯罪线索26条,打掉黑恶团伙16个。
被公安部誉为“吉林模式”的刑侦阵地控制是吉林市警方的品牌工程,为充分发挥优势,扩大战绩,他们进一步完善了刑侦行业阵地管理办法,重点落实了分级列管责任和措施,实施信息库管理。
吉林市现有的26个责任区刑警队相继配齐了中队长、教导员和专职内勤,警力都达到10人以上。各县(市)公安局选择治安复杂的中心城镇创建独立编制、隶属刑警大队领导和指挥的沉底型责任区刑警队。同时,他们提出在6月底前,全市现有责任区刑警队办公场所的外观标识必须实现统一,年底前要有至少六个责任区刑警大队达到一级标准。
采取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措施,把有侦查实战经验和有技术专长的民警选调到刑侦专业队伍;提出加强刑侦专业岗位培训,任职三年的刑警都要达到“会侦查、会取证、会勘查、会缉捕、会审讯、会做卷、会电脑”的要求;加强刑侦专业人才库建设,通过技术练兵、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刑侦技术、刑事侦查、使用特情、网络侦查、技术侦查、经济侦查等专门人才全部实行人才库管理,以及组建刑侦综合信息大队,建立刑侦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将分散的指纹库、车辆库等实行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措施,使得吉林市警方打击犯罪的力度不断提升。
顺利实现“两个延伸”,促进基础工作整体升位
在治安属地管理上,吉林市警方已顺利实现了两个延伸:职责任务向各个岗位延伸、向责任倒查追究处理机制延伸。本着高度精简的原则,他们重点建立了治安属地动态管理模式:下放事权,以属地基层公安机关管理为主体,落实管理责任,明确管理标准,对治安管理对象实施动态监管。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完成四个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即民用爆炸物品管理信息系统、枪支管理信息系统、印章管理信息系统、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行业场所阵地控制。
吉林市公安局综合服务大厅曾是吉林市警方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一张闪亮名片。2005年10月份,搬迁至市政府政务大厅后,他们抓住综合办公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夯实窗口工作基础,提高公安行政审批工作效率。特别是外事、户政等部门长期坚持快事快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实行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办公,提高效率,树立了公安窗口的良好形象。
市交警支队公路大队有着名扬省内外的正规化建设经验,他们按照公路交警标准化、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狠抓硬件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构建了安全防范网络。该大队的经费45%%用于公路中队建设,其中15%%用于装备建设,实行专款专用。在业务基础工作上,他们摸清了公路大队辖区27个乡镇街、1个经济开发区、50257台农用低速车、49836名农用低速车驾驶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基础资料档案。他们还通过构建三个不同层面的安全防范网络,形成了立体化的公路交通治安防控新格局。
在消防管理上,经历了“2004•2•15”中百商厦特大火灾的阵痛后,他们把依法治火,促进消防责任新主体归位作为重中之重。2005年底开始,通过宣传、发动、专项整治,使这项工作成为消防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最大亮点。短短两个月时间,吉林市就依法拘留违反消防管理规定的责任主体115人,其中拒不整改火险隐患的法人代表18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但他们并不是仅仅为处罚而处罚,吉林剧场、江城剧场是吉林市政府2005年的重点工程,为了达到消防标准,该局组织消防专家主动现场办公,针对两处存在的巨大隐患,提出三项弥补性建议,得到国家规范编制组的肯定,称这是吉林市的一个创举。
在监管场所的监控设施作用、等级化评定、人性化管理等方面,吉林市警方也不断推陈出新,力求突破。目前,这个局看守所正朝着监管手段先进、监管队伍过硬、软硬件设施东北一流的先进看守所的目标挺进。
整合社会资源,密织防控体系
防控体系建设是吉林市公安局基层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该市警方在网格化巡逻、“4050”人员协警上岗、出租车司机联防队、村屯社区防控网和以重点要害单位为主体的技防网络等建设上,特色突出,成就不俗。
自从以巡警和派出所为主体构建网格化巡逻防范新机制以来,吉林市警方密织了一张街面治安机动防控网络。在原有的30个主警区的基础上,今年又细化分解、挖掘重建了19个警区,使全市两级机动巡逻警区达到了49个,他们实行人车捆绑、轮岗轮值、三班倒工作制,做到警力常在、警车常巡、警灯常亮。
针对当地数量庞大的“4050”人员的特点,吉林市警方一直在考虑能否借助其政治素质高、组织纪律性强等内在优势,搭建市里急需的群防群治队伍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他们深入到昌邑、龙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个派出所认真听取基层民警的意见和建议。从治安联防队伍的值班执勤、制度管理、后勤保障、办公地点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了解和征求意见。
如今,在吉林市的大街小巷,总可以看到三五个人一组的治安联防队员在昼夜巡逻。市区主要街道上矗立的100多个治安岗亭,集报警、告示、处置、休整等多项功能,同时也给240万城市居民的内心添加了有形的安全砝码。这支数量上万人的“4050”人员治安联防组织与以出租车司机为主体、由公安指挥中心直接指挥的快速机动防控网络成为当地警方的左膀右臂。据不完全统计,出租车治安联防队成立一年多来,出租车司机为警方提供破案线索600条,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112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