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加快建设“全国领军、世界一流”公安高等学府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作为唯一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公安院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读英烈子女的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高地”、当好“两个排头兵”、加快建设“全国领军、世界一流”公安高等学府的目标要求,扎实落实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奋进姿态努力书写公安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坚持战略规划引领
谋划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制定了学校《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学校高质量发展“一二三四五”总体布局和六个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开展规章制度、内设机构、房屋资产、数据资源“四个起底式梳理”,统筹推进“六个一工程”和“六个有组织建设”。
“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持续释放学校发展新动能,推动高水平办学成果不断涌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王龙表示。
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
立德树人育警铸剑成效显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系统实施“英雄之路”铸魂育人工程,探索构建公安英模精神融入公安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
近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持续强化政治建校的同时,坚持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相继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取得积极成效。他们加强国际警务执法合作,高规格接待国际刑警组织主席与秘书长来访,在公安部党委的关心支持下,代表全国公安院校加入国际刑警组织全球学院联盟,与10余个国(境)外警察部门和院校深度合作,累计互派学分交换生45人、短期交流访学生258人,互派教师教官40人,培训境外执法官员近500人;积极布局低空安全、新型犯罪治理等国家急需学科专业,建立了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实战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统筹建设“一局一课”“一地一课”“一所一课”,形成“实战专家主讲+学术教师主持”的新型课程体系;获批4个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教材培育项目,位居全国“双一流”高校前列;在公安高等教育教材统编工程187本部统教材中,学校教师担任主编的教材有63本、参编教师197人,领跑全国公安院校;优化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向教育部备案电子证据等3个“双千计划”微专业,开设公安人工智能等4个校级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学校还创建了未来警务学院,学生今年在省部级以上科技学科竞赛中已斩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51项、优秀奖1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团委书记郑重介绍,未来警务学院是集“教、学、研、练、战、赛、产”于一体的学生科研创新工场,旨在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据警务等领域对公安创新人才的新要求,构建学生主体、学科融合、课程整合、资源聚合、用学结合、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有组织科研攻坚
持续强化服务科技强警战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积极落实科技兴警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行动”等4项专项任务,加强“战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获批的公安部公安理论研究与警务科技创新成果实现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我们形成了集‘学术专著、研究论文、智库报告、培训课程、孵化项目’于一体的标志性产出体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科研处处长田华伟介绍,学校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并获提名,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申报取得重大进展,首次采用“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开展公安学科领域标志性概念研究。
此外,学校期刊方阵和智库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2025-2026)来源期刊,《公安学研究》自2023年以来连续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搭建了由9个省部级实体性智库和40多个校级非实体智库组成的矩阵,今年以来已有264份智库成果被采纳。
坚持高层次人才引育
师资队伍实力日益彰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坚持党管人才,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完善了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全周期人才工作机制,统筹实施“铸魂、强基、领军、团创、青培”五项计划,打造了“战略学者—领军学者—警英学者—青年学者”人才梯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陈侃介绍:“近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捷报频传,3人入选国家人才项目,1个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0余人次和30余个团队获各类省部级称号。”
此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还持续完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18名青年教师被纳入校级优青培养计划;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突出成果质量和贡献导向,16名青年科研骨干凭突出成果晋升副教授;紧贴公安实战需求,遴选百余名公安一线专家深度参与教学科研改革创新;实施新入职教师兼任辅导员制度,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中博士占比为86%,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