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铁警 西藏铁警开始了他们确保铁路、列车安全的艰苦旅程
羊八井隧道位于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南麓的当雄县境内,海拔4200余米。在隧道口,记者遇到了负责隧道安全的民警张文贵。从2001年初羊八井隧道开始施工起,家在重庆的张文贵就在这里值守。施工初期,张文贵只能利用每年冬休回家看看。自2003年10月羊八井隧道贯通后,张文贵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了。两名保安员在张文贵的带领下就“住守”在隧道口山坡上的一顶简单的帐篷里。羊八井隧道是青藏铁路西藏段最为险峻的路段,这里天气变化无常,说下雪就下雪。由于地势险峻,这里几乎没有人烟,所有的给养全靠从内地运。被高原强烈紫外线晒得黝黑的张文贵话很少。在高原,人们普遍话少,即使是非常健谈的人。最早来到拉萨铁路公安处报到的48岁的民警王松甫告诉记者,由于高原缺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行动要迟缓一些,不想多说话。
在西藏工作三年,王松甫掉了五颗牙。父母去世,他都没有见上一面。由于妻子在西宁客运部门的工作很忙,孩子只好送到河北秦皇岛的岳母家读书。一家三口,天各一方,相距三四千公里。
拉萨公安处七名民警的家都在青海。陪记者一路采访的哈健,是从西宁铁路公安处借调到宣传部的民警,他已有半年多没有回家了,上次回家还是去年隆冬腊月。
离开羊八井,驾车的民警惠祥臣就开始吸氧。27岁的他是公安处最年轻的民警,为了这次巡线,他前一天凌晨2点多才睡。在高原,由于缺氧,人普遍嗜睡,但因缺氧,人又很难睡稳。记得记者初到海拔4500米高度的那晚,一夜睡了不到四个小时,其间竟被憋醒了四次。在高原,年轻人、肺活量大的人由于对氧气的需求量大,高原反应会更明显,胸闷、头疼、口渴、尿频,眼球就像要爆了似的。
在1142公里长的青藏铁路线上,有960公里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西藏段的548公里,海拔4000米以上的就有460余公里。据说这里的氧气含量仅有内地的一半。这里的火柴头一般比较大,记者曾经费了大半盒火柴也没点着一根烟。在高原上,惟有当地称为高原打火机的砂轮打火机能用。在这里抽一支烟能让你抽得腮帮子疼。在高原,与低压、缺氧的抗争将伴随一个人在高原的所有的日日夜夜。
翻过念青唐古拉山,就进入了辽阔的羌塘草原。唐古拉山、昆仑山是它的北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是它的南界。羌塘草原平均海拔4500米,这里虽没有内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但那短小如寸头的“那扎”却是蛋白质含量极高的草类。正是这貌不惊人的“那扎”养肥了牧民的牦牛和羊群。
铁路对于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牧民来说仍是陌生的。进入羌塘草原不久,王松甫就急喊停车,在铁路边,一头离开了牛群的牦牛正在埋头啃着路坡上的青草。姜勇跳下车就去驱赶牦牛,跑得气喘吁吁,那牦牛却走走停停就是不想离开。高原的阳光下,水泥枕木、铁轨被晒得热热乎乎,那些牦牛、山羊最喜欢俯卧在上面取暖,路基上新植的绿草它们也格外喜欢,但却给铁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巡路中,民警们沿途见到牧民就向他们分发用藏文印制的铁路安全宣传品。遗憾的是拉萨公安处至今还没有一位懂得藏语的民警。在广阔的无人区,铁警们根本无处吃饭,只能带干粮。进入冬季,可能会数日得不到给养。
在那曲铁路公安处,副处长中扎西次仁告诉记者,自青藏铁路开始建设以来,那曲公安处就要求沿线辖区的民警加强对青藏铁路的保卫工作。他指着屋角的一个编织袋说:“这是自治区物资再生公司那曲分公司的同志拿来的,你们看看是不是铁路的物品。这只是100公斤的样品,收购站的同志说那伙卖废铁的人今晚送来得更多。”打开一看,正是道轨夹板和护坡方铁。中扎西次仁当即开始布置警力,准备晚上的抓捕。由于抓捕现场狭小,仅能隐藏两人,中扎西次仁没有同意记者参加行动。高原的天气昼夜温差极大,当晚的最低气温仅有几度,天气越寒冷,就越缺氧。第二天一早,我得知两名设伏的警察弟兄通宵未眠,但一夜无果。中扎西次仁重新布置工作方案……
在藏北门户安多县北的扎仁镇派出所,所长拉巴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告诉记者,这个所目前只有他一人,辖区有3.2万平方公里,这里海拔4600余米,派出所的房子正在建设中,妻女还在230公里外的雁石坪。在拉巴所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藏族群众的家中,宣传铁路安全知识。
出了安多,很快就进入了唐古拉无人区。面对那些无人值守的车站,一路上,王松甫不停地与铁路沿线的牧民、地方派出所的民警、当地政府探讨无人值守车站的看护方案。翻过唐古拉山,记者遇到了前来迎接的格尔木公安分处巡逻大队的民警仁志平、魏树忠、庞战民和朱海宁。
一场雨后,通往风火山隧道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巡线的越野大吉普几度深陷泥潭
当晚,在沱沱河青藏铁路招待所,记者看到了民警们整理的五大本铁路沿线社情资料,包括了铁路沿线的重要目标,沿途地区的人文、地貌、气候、交通。资料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及地形地貌图。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记者披着羽绒大衣在房间里仔细阅读着这些资料。渐渐地,这段次日才要经过的线路已显得异常熟悉起来了。为了它,这些民警们真不知费了多少心思、耗掉了多少精力。
离开沱沱河,记者直奔位于五道梁的风火山。风火山海拔5000多米,云层极低,一打雷就形成一种“滚地雷”的火球,顺着山坡滚来滚去,所过之处草皮烧焦一片。曾在兰州军区工作过的慕生忠将军给这里起了个威风凛凛的地名———“风火山”。我国第一个高原冻土研究观测点就建在这里。这里冬季长达八个月,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3摄氏度。“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从这句谚语中就不难理解风火山隧道所处的环境。
风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隧道。一场雨后,通往风火山隧道的山路变得泥泞不堪,巡线的越野大吉普几度深陷泥潭。格尔木铁路公安分处巡逻大队大队长仁志平决定绕道去风火山隧道口,这一绕就是几十公里。在青藏线沿途,有着各式各样的沼泽、水泊,许多还是季节性的,因天气、气温而变化。一旦陷入其中,将很难自救。
庞战民是此次巡线的四人中最小的民警,一路上最活跃,完全不像个生活在高原上的民警,不仅话多,而且活泼得很,脚步甚至有些轻盈,巡起线来,眼尖腿快,东摸摸西看看,没有他不好奇的,不停地揣摩着每一件新鲜“玩意儿”的用途。青藏线上有着许许多多不仅记者不熟悉,就连那些守护了一辈子铁路的老民警也从来没有见过的器材、设备。
在清水河大桥上,记者发现小庞趴在路基上摆弄着什么,原来是一块电缆线的防雨板没有扣好,小庞左扣扣不合适,右扣扣不合适,最后发现这块防雨板压根就放错地方了。“这要下雨可怎么办呀?”小庞着急了,在巡至下一个车站时,他马上告诉铁路工作人员,要求他们调换这块防雨板。在玉珠峰车站附近的岔道口,小庞又发现两节铁轨间夹着一块石头,用手抠了半天也抠不出来,最后还是大家一起用铁棍撬了出来。
在青藏线上工作的民警离异的很多,他们大多不愿谈起自己的不幸,虽然原因略有差异,但几乎都是因为两地分居,天各一方
在格尔木市结束了巡线。当年,青藏公路修到此处时,空旷的原野上没有一顶帐篷、一棵树,有的只是大漠戈壁,向南望去,昆仑山顶白雪皑皑;向北看,沙丘一座连一座,望不到头。有人问,格尔木到底在哪里,领导修路的慕生忠将军回答说,格尔木就在你的脚下。我们的帐篷扎在哪里,哪儿就是格尔木。于是,六顶帐篷,就成了格尔木市的开端。
格尔木不过是个县级市,但规划得极美,尤其是走过了那些苍凉的戈壁,你简直难以表述看见这座城市的心情。格尔木是目前运营中的青藏铁路的终点,大批的援藏物资从这里转用汽车进藏,格尔木因此而繁荣。
有人说,辖区十万平方公里的格尔木不仅是中国第一大的县级市,而且是世界之最。
在青藏线上,有着无数的第一。对于青藏线上的民警来说,他们很难用什么第一来衡量,对于格尔木公安分处巡逻大队的民警来说,他们负责的近600公里的线路,海拔从2700米至5100米。每一次巡线,都要翻越几座5000米以上的山口。那些“老高原”说,对高原的适应是有个过程的,在高原上呆久了,回到低海拔的地区,也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巡路的民警们在短时间内连续工作在巨大的海拔落差里,不仅对身体、体力,对心理也是考验。
在青藏铁路公安局里,很难遇到一位原籍是青海或西藏的民警,民警们操着南腔北调,他们来自祖国各地,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在青藏铁路一期的勘探和建设中来到青藏高原的,他们也自豪地称自己是第二代。他们为了青藏铁路贡献了最美好的时光后退休的父辈们,最后几乎都留在这块土地上,问其原因时,他们都说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的确,由于长年在高原上工作生活,他们的身体已很难适应低海拔的地方,心肺都已发生了器质性的变化。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铁警们的工作环境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改善的可能性并不大,在青藏线上工作,从上岗那时起,你就要做好一辈子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准备,而且为此可能会贡献出你的家庭。在青藏线上工作的民警离异的很多,他们大多不愿谈起自己的不幸,虽然原因略有差异,但几乎都是因为两地分居,夫妻天各一方。目前,仅格尔木铁路公安分处乘警队里就有80%%的民警是两地分居。高寒缺氧地区没有农业,所有的饮食补给几乎都来自内地。由于吃不到新鲜的蔬菜、水果,身体普遍缺乏维生素,难怪王松甫在西藏工作三年掉了五颗牙。
在格尔木至西宁的列车上,杨自军乘警长告诉我,在这条线上跑车,路虽不长,可上车就要带好四季的衣服,在西宁穿着短袖衬衫上车,到哈尔盖车站交接班时,那就非得套上羽绒服。高原天气多变温差大,去过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在高原,一个小小的感冒也是非常可怕的疾病。
在西宁车站派出所指导员赵军的办公室里,墙上工工整整地悬挂着24个奖牌,它们静静地讲述着这个派出所的民警们多年来所取得的荣誉。临行前,记者曾看了许多讲述青藏铁路的文章,里面提到了一种“青藏铁路精神”。对此,格尔木公安分处汪铁军处长总结道:“能忍耐、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用透支生命来工作。”就是在青藏铁路线上工作的民警的“青藏铁路精神”。
雪峰万年矗立,百河千年奔流,在巍峨的青藏高原上,在藏族群众的心中,不仅有英雄格萨尔的传奇故事亘古流传,更将有无数伴着“天路”的颂歌在回荡。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