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神探”36年匠心如一 ——对话全国公安“百佳刑警”孙业俊
孙业俊,中共党员,1968年出生,现任安徽省庐江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刑事科学技术室警务技术四级主任。从警36年来,孙业俊始终奋战在案件现场、刑事技术实验室,让证据开口说话,让罪恶无处遁形,成为全国公安系统赫赫有名的“痕迹捕手”。
他先后参与侦破了一系列重大案件,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2020年,荣获全国公安“百佳刑警”称号;2021年,荣获安徽省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
初心与坚持 两枚查无此人的“血指纹”,他随身携带了18年
记者:大家都称您为“指纹神探”,您对这个称呼有怎样的看法?
孙业俊:“指纹神探”这一称呼,是大家对我的高度赞誉,更是我毕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于我而言,这个称号既带来了压力,也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时刻鞭策着我不断前行。“神探”二字实不敢当,但“指纹”这两个字,却承载着我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使命。在许多人眼中,一枚指纹或许只是看似杂乱无章的纹线组合。然而在我心中,每一道纹路皆是通往真相的关键密码,是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核心线索。探寻证据、甄别痕迹、一锤定音,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记者:36年来,您勘查了4256起案件现场,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您始终如一地保持对刑事技术工作的热忱?
孙业俊:从事刑事技术工作,虽无需经历真枪实弹的激烈对抗,但每一件物证背后,都紧密关联着百姓的安宁生活与正义的伸张。
事实上,我曾有过换岗的契机。20多年来,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我的视力、颈椎以及腰椎都落下了病根。2012年,我还遭遇了一场严重车祸,致使神经受损,此后便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进行指纹比对工作。我的椅子上一直放着一块硬木板,就是为了缓解脊椎疼痛。
尽管如此,我却痴迷于这种“大海捞针般追捕凶手”的工作状态。我发现,研究指纹以及探索刑事技术与破案之间的内在联系,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2007年,我主动辞去行政职务,全身心投入到刑事技术研究中,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记者:您曾说“经验和成绩是案件‘喂’出来的”,您如何解读这句话?
孙业俊:在刑事技术这条战线上,痕迹检验工作充满着挑战。当凶手逍遥法外时,每一次物证的精确比对都是在和时间赛跑。然而,这又是一项容不得丝毫急躁的工作。因为只要出现一个像素点的偏差,就可能导致整个比对结果全盘否定,所以比对必须达到百分之百的吻合。在4000余起案件现场勘查和2700余起直接认定破案的实战中,我逐步积累起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坚定的自信。如果说技术是破案的“硬通货”,那么36年如一日的专注,就是我在这个领域的底气。
记者:您将破案形象地比喻为“还债”,这种使命感源自何处?在您看来,刑事技术工作者的“债”,是对受害者、社会,还是对自身职业追求的一种践行?
孙业俊:人民警察的职责就是打击犯罪、守护平安,如果群众觉得不安全,那就是我们的“债”。作为刑事技术工作者,扎实掌握技术要领,并将其熟练地运用于破案中,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名受害者,才能对得起自身从事的职业和良心,更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我印象最深的一起案件是2002年,村民张某某的妻子及4个女儿被人杀害。当时我还是公安局的一名普通刑事技术民警,和同事赶到现场时,现场的惨状令我心里特别难受。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当年的案发现场,虽留下了两枚血指纹,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与侦查手段,凶手潜逃后再未留下任何相关线索,抓捕工作犹如大海捞针。然而,无论凶手如何伪装,指纹特征是无法改变的。我将这两枚血指纹带在包里,逢人就问,一到新地方,就去检索比对。终于在2020年,历经18年艰辛搜寻,最终将真凶缉拿归案。
记者:在案件侦办过程中,您认为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应如何在破案工作中并存?
孙业俊:作为一名刑事技术民警,我们既是理性的技术专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技术鉴定必须保持绝对的客观性,这是我们的职业底线。但技术理性的背后,人文关怀始终不可或缺。正是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使命的高度担当,才赋予了冷冰冰的技术数据以温度,让严谨的科学结论充满力量。我们要牢牢记住,每一份鉴定报告都与当事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个技术判断都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荣耀与压力 荣誉不是功劳簿,而是矗立在前进路上的提示牌
记者:您曾荣获全国公安“百佳刑警”、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这些荣誉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您希望公众如何理解刑事技术工作的价值?
孙业俊:荣誉不是功劳簿,而是矗立在前进路上的提示牌,时刻提醒我:刑事技术领域的探索永无止境。同时,这些荣誉的背后,凝结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承载着群众的期待与信任。它们并非终点,而是激励我持续奋进、勇攀高峰的冲锋号。
我们常说刑事技术工作,是刑侦战场上驱散迷雾、探寻真相的关键钥匙,但在我看来,它并非无所不能。指纹会沉默,物证会残缺,科学也有边界。正因如此,我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对待每一起案件,既不盲目夸大技术的作用,也不轻视其力量。技术是实现正义的手段,而正义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它需要与侦查经验、法律逻辑以及人文关怀紧密结合,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案件真相。
记者:在参与侦破重大案件时,您是如何在高强度、高压力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零差错”纪录的?团队协作与个人技术能力在其中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孙业俊:自2016年开展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以来,我先后8次被公安部抽调参与全国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在高强度、高压力的会战中,必须做到胆大、心细。往往一个细微的心态波动,都可能影响对案件线索的准确判断。
在侦破一起重大案件时,我带领5名同志日夜开展研讨工作,我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对疑难物证材料的严格把关,其他团队成员则全身心投入到各类比对、梳理工作中。在整个团队中,我的个人技术能力如同船桨,而团队协作则像承载船只的船体,只有大家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到达目的地。
记者:您认为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孙业俊:传统的刑事技术正在面临新兴科技的剧烈冲击,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可否认,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案件侦办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从通过微量物证精准锁定嫌疑人,到利用海量数据智能串并案件,科技正在重塑整个刑事技术体系。
然而,在高科技手段失效时,恰恰是这些看似原始的传统勘查技能,往往能成为破案的关键所在。我始终坚信,刑事技术的发展并非简单的替代与淘汰,而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就像指纹与其他刑事技术手段可以相互印证。只有让传统技艺与新兴科技协同发力,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刑事技术体系,为公安实战提供最可靠的技术支撑。
记者:据了解,您成立了工作室,近年来还发表了20多篇刑侦技术论文。作为一名一线民警,您是如何保持如此高的产出量的?又为何会想到将工作经验撰写成论文呢?
孙业俊:2010年,我有幸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承担了安徽省公安厅一项关于物证技术应用的科研课题。经过四年的技术攻关,我们不仅创新研发了多项应用方法,还成功开发了配套的专业软件系统。2014年项目通过验收后,这些技术成果在全省公安机关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全省相关工作质效的显著提升。
这段科研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刑事技术领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项技术的突破固然重要,但只有当它转化为广大基层民警的实际战斗力,才能真正发挥最大价值。正是这种“让技术赋能实战”的理念,成为我持续投身科研创新的内在动力。为此,我专门成立了技术工作室,一方面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另一方面着力做好“传帮带”工作,确保每一项创新成果都能在实战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经验与传承 设备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技术员的头脑和责任心
记者:去年很火的电视剧《我是刑警》,不知您是否看过?请介绍一下您亲身经历的刑警队伍的发展变迁?
孙业俊:看过《我是刑警》,其中很多情节让我感触颇深。近20年来,刑事技术领域的变革我都亲眼见证。还记得刚进入技术室时,庐江县公安局的刑事技术人员极少,算上我这个痕检员,外加两名法医,总共才三个人。那时的勘查条件极为简陋,我开展工作的全部工具,仅仅是一把刷子和一个马蹄形放大镜。现场取证时,常常要趴在地上,用肉眼一寸寸地找痕迹,冬天冻得手指发僵,夏天热得汗流浃背。
如今,我们的技术团队已发展壮大到近20人,专业涵盖痕检、影像、电子物证等多个领域。技术用房也从当初狭小的“一间屋”,扩展为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的现代化实验室,设备更是实现了全面更新换代,一应俱全且更加先进。合肥公安的刑事技术水平,也实现了从过去的“跟跑”到如今“领跑”的跨越发展。这些巨大变化,在20年前是我难以想象的。
记者:您今年57岁了,仍活跃在刑侦一线,您可否谈谈自己是如何保持工作热情和动力的?
孙业俊:刚才提到了硬件条件的升级,这固然重要,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我始终认为,一名合格的刑事技术人员,最不能丢的就是那股子钻劲。刑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昨天还处于领先地位的方法,今天可能就被新技术所取代。这些年,我逼着自己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多忙,每天必定阅读专业期刊,每周必定复盘疑难案件。只有把每一起案件都当成考题,把积累的经验沉淀为可重复运用的技术模型,我们的打击犯罪才能真正做到“快、准、狠”。
有人说:“你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新技术?”可我觉得,搞刑事技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今天停下学习的脚步,明天就有可能遗漏关键物证。我常跟年轻同事说:“咱们手中所掌握的,不仅仅是仪器设备,更是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期望。设备再先进,也无法替代技术人员的头脑和责任心。”
记者:您的工作室采用“传帮带”模式培养人才,那么您是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性知识的呢?
孙业俊:自2011年工作室成立之日起,我便将“传帮带”工作视为自己最为重要的使命之一。刑事技术工作绝非单打独斗,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我们的技术队伍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我的工作室已培养出200多名刑事技术人员。这些年,我主要通过“师带徒”“跟班学习”“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方式传承经验。在县局,每年都有技术室的年轻同志跟随我实战学习。看着这些年轻人从最初面对案件现场时的战战兢兢,到如今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现场勘查工作,听着他们一声声喊我“师傅”,这种成就感比破获任何一起案件都更为珍贵。
记者:如果有机会与刚入行时的自己对话,您会给出哪些建议?对有志于从事刑事技术工作的年轻人,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孙业俊:如果能与刚入警时的自己交流,我最想说的是,既然选择了刑事技术这条路,就要把每一起案件的物证当作自己的答卷,把老百姓的认可当作最高的褒奖。这份工作或许平凡,但每个细节都关乎正义。
对正在成长中的年轻技术民警,我想寄语他们:刑事技术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要像对待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那样,保持恒心和定力。勘查现场时的孤独、实验室里的枯燥、反复比对时的煎熬,都是成长的必修课。要记住,我们勘查的不只是物证,更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