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在线>详细内容

警察在线

"警察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一种服务和贡献"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05-09-24 10:26:13 浏览次数: 【字体:

   听众朋友,一段轻松的音乐过后,又开始我们的《龙行天下》节目时间了,我是你的老朋友张意,坐在我身边的是我的同事记者丽斌。

  大家好,我是记者丽斌。

  前段时间,北京各大书店都在推出一本名叫《我在美国当警察》的书籍。

  这本纪实文学在祖国大陆一面世,就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书中一段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也由此披露出来。这本书的作者石子坚先生近日回到大陆,期间座客我们演播室,与收音前的听众朋友们来一次面对面地交流。

  节目开始让我们打开嘉宾档案,了解一下石先生的背景资料。

  石子坚。男,天津市人,曾在海南岛某部特务连当侦探兵,1988年自费到美国留学,获乔治·华盛顿大学刑侦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美国华盛顿监狱局、警察局,协助破获举世瞩目的“华盛顿连环狙击手枪杀案”并受到嘉奖。石子坚多次应邀回国进行警务及司法交流,并多次组团赴美国进行司法考察、培训。

  作为第一个成为美国警察的中国留学生,在朋友的鼓励下,石子坚将海外奋斗17年的辛酸经历与自豪荣誉都付诸笔端,出版了《我在美国当警察》一书。

  《非常接触》

  主持人:石先生你好!

  石先生:主持人好!

  主持人:我现在手头上有一本书叫《我在美国当警察》,为了买到这本书我们跑了不少地方,因为好几个书店都卖脱销了,这说明人们对你在美国当警察的经历十分的感兴趣。

  石先生:写这本书是阴差阳错,当时回国时与朋友们聊天,其中谈到了我在美国的一些经历,大家都非常有兴趣,于是我就把这些年的经历做了一些归纳总结,没想到写出来后得到大家的错爱。感谢读者对这本书的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书当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是这样说的:“刚走出国门到夏威夷的时候,就感觉像泥土中的小草被突然拔起插到黄油上,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感觉?我想你出国之前应该是有一些精神准备的?

  石先生:虽说是这样,还是有一些没有想到。比如说,在国内8点上课,7点半人们就坐在教室里了。而我第一天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上课的时候,差5分钟6点时,教室里还一个人都没有,但当差一分钟的时候,教室里却坐满了学生,他们对时间的观念,(对待事物的看法)是我们国内人所不适应的。再比如,打工,上哪去打工?打工是多少钱?学费是多少钱,这些在国内都是虚的,出国后却变得很现实的,你只有到了那里才能体会到。

  主持人:我能理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对美国的了解还停留在书面上,不过在美国待了17年后,当年的小草已经成为一棵大树,当你从黄油中回到泥土当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石先生:客观地讲有一点不适应,虽说我在美国待了17年,叫它(美国)第二故乡也好,叫什么也好?但毕竟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内度过的,这与移民去美国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一样,他们对祖国的记忆会慢慢淡忘的,而我则会牢牢记住。

  主持人:没想到,我的一句话会让威风凛凛的石先生眼睛湿润,不过这也难怪,作为第一代移民,他们所经历的痛苦和艰辛,是没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的。石先生,接下来我们谈谈您的工作,对于广大听众朋友来说,中国警察他们已经很熟悉了,但对美国警察的印象一般是从电视或电影里见到的,现在不同了,一位真实的美国警察就坐在我们面前。

  石先生:在美国作警察要一警多能,它要求警察负责交通管制,纠正违章,处理交通事故,预防犯罪,处理治安案件等,还比如说,丈夫打老婆,父母打孩子这种家里暴力事件我们也要管的。另外,像抢劫、杀人、伤害这样的刑事案件,更是要责无旁贷。我们还有一个特殊的职能,就是要出庭做证,以第一目击证人的身份,帮助检察官控告犯罪嫌疑人。

  主持人:美国的警察要管很多的事情,而“会管”这两个字则很有意思。石先生,你在美国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他们认为你是大陆赴美留学生中第一位在美国当警察的人,那我想问一下,当初你跨出国门,是不是就是为了在美国当警察?

  石先生:这里边有一个过程,并不是到美国那天起我就想当警察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美国的了解不是很多,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信息,当时我只知道到那里要打工,要念书。当时我选择美国学校时,之所以选择乔治·华盛顿大学,是因为它在首都。而一进学校后则发现,我选的专业一半是法律课,一半是刑侦课,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刑侦技术的人员,同学又都是现役警官和联邦特工人员,于是,我慢慢的对做警察这个工作发生了浓厚兴趣,所以我到美国后没有改专业,一直将它读完了。

  主持人:在美国当警察可以说是你经历的浓缩,写这本书的时候让你回头看一下自己,做一些思考。另外,大学毕业后为什么没有回国而是选择在美国当警察?当时你的美国老师已告诉你,美国没有适合你的职位,你应该回国,做一个优秀的中国警察,那为什么还是留下来了?

  石先生:我是一个不愿意将事情半途而废的人,除非我自己不能控制,像读学位,跆拳道拿段位,当警察,写书等等,我要求每件事情都要完完全全的做好。所以我要适应这个东西,适应那里的环境。我当时没有回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小孩刚到美国,当时希望她能多学英文,能多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这两个原因让我留在了美国,没想到这一走就走了十七年,走的太远了。

  主持人:中国有句话叫:“世事难料”,加上中西文化的冲撞,许多事情都是事先没有想到的。

  石先生:是的,不过这些年我在美国的警局,将发案一直到侦察、逮捕、起诉、审判、判刑、劳改,劳改后再放出来,也就是说刑事司法的每一个环节都工作过,所以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

  主持人:石先生曾在部队服过役,在国内的公检法机关工作过,之后到美国留学,又成为一名美国警察,那对于像你已经刻有深深中国烙印的人,在美国当一名警察,当一名执法者,怎样把握好执法的尺度?我想不同的文化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

  石先生:其实,这个尺度不是当上美国警察后才面对的,踏上美国以后就已经面对了。(我觉得到美国后)就是要把一个如来佛砸碎,并变成一个维纳斯,重新锻造的一个过程,像我这样一个具有传统中国文化的人,到美国这样一个西方社会里是很难生存的,但为了适应这个社会,我就要重新衔接肢体,这可能更难一些,可以说是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

  我也理解为什么许多美国华人对这个行业(警察)望而生畏,因为他用同样的经历可以编程序,或者经商,得到很丰厚的回报,而警察实际上是对社会的一种服务和贡献。

  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刚才我们与《我在美国当警察》一书的作者石子坚先生聊了聊他的一些心路历程,在以后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这个话题。

《我在美国当警察》|石子坚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