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公安有个“空中氧吧”:心理“110”
自三年前,郑州市公安局创办的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开通以来,一共有近800余人次的公安干警打进热线,诉说心理方面的困惑。
工作压力是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
“因为传呼机24小时不能关,精神始终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我出现了睡眠障碍,连续半个月无法入睡,听到刺耳的声音浑身发抖,特别是传呼一响就紧张,吃了很多镇静药却没有用,我都快崩溃了,怎么办?”
“我是一名刑警,经常执行紧急任务,现场冲的时候没感到过害怕,但事后总有些后怕,一些场景难以释怀,心理需要调整。”
接听电话的郑州大学心理学专家郭玉琴教授分析说,公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指数居于各行业前列,许多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身心异常疲惫,思想和情绪难免出现波动。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个别心理脆弱的民警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
在接听此类电话的时候,专家们除了通过让对方充分渲泄、提供一些减压和放松的小秘方外,还帮助对方升华职业境界,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当你能够认同职业、享受工作的时候,你才会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累得很快乐,忙得有希望。”
身体疾病加重心理负担
在专家们接听的电话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诉说疾病痛苦的。由于长期生活无规律,工作环境又相对比较艰苦,一些干警的身体状况堪忧。特别是有些人小病不在乎,日久拖成大病,身体上的疾病加重了心理上的负担。
一位中年干警打来电话说:“近年来公安系统连续有好几个中年人突然去世了,有的是心脏猝死,有的是脑出血,我心脏缺血,血脂血糖也高,经常胸闷、头痛,忙时加重,我很害怕,上班怕万一发生不测,病休又怕耽误工作,被末位淘汰,很矛盾。”
曾经当过医生的郭玉琴教授说,在接听电话的过程中她明显感受到,在这个特别需要强健体魄的职业里,疾病防范意识和身体保健意识十分薄弱。应加强对民警医学常识的宣传和教育,重视体能的锻炼和身体保健,避免“干了一辈子,落了一身病”的职业叹息。
婚姻问题带来心理阴影
接听电话的郑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心理学老师吴萍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一名干警结婚多年,近来妻子突然提出离婚,理由只有一个,没感情了,经查妻子确实没有外遇。他在电话中说,我非常痛苦,因为我很无奈,干我们这行,在家时间少,回家就想多休息,夫妻沟通的确有点力不从心。
吴萍老师说,这个电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家庭问题在热线中占有相当比例,有些电话就是民警家属打进来的。心理专家在要求对方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同时,还从婚姻技巧方面进行疏导,比如学会情感表达,多给亲人精神上的支持等。
仅有热线是不够的
郭玉琴教授说,在心理咨询的各种方式中,热线是最大众化、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它的优势在于及时解除心理危机。但要想从整体上促进一支队伍心理素质的提高,仅有热线是远远不够的。
据郑州市公安局政治部有关领导介绍,近年来,市局党委非常重视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心理咨询热线的开通只是郑州市公安系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热线运行三年来,日益受到广大公安民警的认可和欢迎,对热线反映的问题,他们还定期进行总结和汇报,对指导工作也很有帮助。
他说,下一步他们将全面展开民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工作,充分掌握各警种、各部门工作性质、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民警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尽快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深入基层和一线开展心理预防、咨询、矫治,并在心理选拔和调适训练等配套措施方面加以完备,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民警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机制,确保队伍始终保持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