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警花--锦州市公安局女子防暴大队探秘
洗尽铅华,绚丽警花血汗中绽放
从辽宁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宋东刚分配到锦州市公安局时,听说防暴支队正准备组建女子防暴大队的消息后,来不及与父母商量,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对记者说:“防暴大队是一个锻炼自己成为真正警察的地方。”当时,抱着与宋东同样想法的女孩子还真不少。2003年12月26日,经过层层选拔,15名来自刑侦、治安、户籍、出入境等不同岗位的女民警组成了我国第一支女子防暴大队,后来,队员发展到26人。
组建后的第三天,女子防暴大队就开始了封闭训练。虽说队员们都来自公安机关,但先前,她们从事的大都是内勤工作。对于防暴训练,大家感觉更多的是新奇和刺激,甚至还有的队员认为:“女孩子训练能艰苦到什么程度,还不是做样子。”开始,无论教练如何亲手示范叠被子,仍有多数队员达不到棱角分明、方正不变的要求。为了应付,几个头脑灵活的姑娘口含清水将被子局部喷湿,然后捏得有棱有角,方方正正,还有的姑娘将被子折好后,用小木棍将所有的边角支上。“天机”泄露后,领队和教练没有对队员横加指责,而是反反复复地演示叠被子的动作要领,队员们跟着一步一步地学。不久,队员们叠被子的水平不仅达到了训练要求,而且大家也从中悟出了集体荣誉感的重要。
在接下来的“魔鬼式训练”中,队员们才真正明白了要成为一名防暴队员的艰辛和残酷。队员们每天早6点起床,早晨和下午各跑一个3000米,每天在户外要训练6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在炎热的夏季,为了锻炼意志和毅力,队员们专门选择在下午2点的时候长跑。在灼热的阳光下,后排队员迎着前排队员抛洒的汗水往前跑。在摸爬滚打中,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伤痛,可她们强忍伤痛,仍然顽强坚持着。队员丁仁辉在报到时就发现患了急性阑尾炎,可是她一边打点滴、吃药,控制病情,一边坚持训练,没有漏掉一个科目。队员秦月在小时候因为做“前滚翻”致使颈椎扭伤,因此对这项训练有一种本能的畏惧心理。但为了集体的荣誉,她鼓起勇气战胜自我,在队友们的帮助下,经过50余次的反复努力,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科目训练。队员戴威训练中大腿肌肉严重拉伤,她一边在保健医生的帮助下按摩疗伤,一边一瘸一拐地坚持训练。队员李楠楠、刘恩慧、刘金荣、宁东身体素质较好,训练中主动加大强度,其他队员跑10圈,她们就跑15圈。队员丛倩、赵倩、戴威还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时间,主动帮助后来的石红、秦月、张博训练,使她们很快赶上了训练进度。黎丽是全体队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可她在训练中不服输的劲头让大姐姐们都对她刮目相看。
锦州女子防暴大队是目前全国惟一一支由女性参加的特种警察部队。在技战术训练中,由于没有专用的教材和场地,大队干脆把男队员的训练教材“拿来”指导女队员。“倒功”、“单环节飞身下”等高难危险动作,就连部队的特种女兵都很少涉足,但女子防暴大队的队员们却无惧无畏,非得尝试不可。由于生理、体能的限制,女队员训练这些动作,存在很大困难。女队员们决心已定,执意要挑战训练极限。于是,她们找来男队员作教练兼陪练。练“倒功”时,先在训练垫上练、后改到沙地、最后到水泥地。一步一步地训练,慢慢地克服了心理恐惧。水泥地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训练中有的队员大腿淤血面积达三分之一,自己抹点药水继续训练。
练习“单环节飞身下”时,先从一层楼开始,然后一层层地过关,最后直到距地面20多米高的第六层。队员戴威透露,刚练时,大家都有点儿“恐高症”,站在楼顶屋檐就眼晕。训练背后,她们不知哭过多少回鼻子,但就是没有一人打退堂鼓。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掉皮掉肉不掉队”。
时任副大队长的张莹回忆说:“当时,谁都没有训练过这个动作,心里都感到害怕。但是,作为大队领导必须率先垂范。”身材瘦弱的张莹在男队员的保护下,第一个向这一高危动作挑战。队员宋东告诉记者:“有领导带头,有集体荣誉的鼓舞,姑娘们渐渐地不再害怕。于是,大家咬紧牙关,一个一个接着往下跳。”姑娘们一天不知要多少次爬上六层楼高的训练塔,然后往下跳。一个月过去后,全队26名队员都能“单环节飞身下”。
挑战极限,3000公里野外拉练
在女子防暴大队训练处于攻坚阶段的时候,全国公安机关“大练兵”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多渠道练兵,磨炼意志,培养队员战斗作风,提高实战能力,去年9月,锦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王立军对女警的“大练兵”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搞传统教育,进行野外练兵。”
2004年9月20日开始,由副支队长车东根带领女警进行了为期6天的野外练兵训练。行军路线从锦州出发、经承德、往北京、到西柏坡,再到北戴河,行程3000多公里。重点训练:紧急集合、全副武装10公里强行军、全副武装5公里夜行军、野外就餐、野外驻勤、百米冲刺快速占领射击位置、山地围捕战斗、山路驾驶、战斗射击动作、格斗、爬山训练、防暴技能和战术演练等14个科目。
沿途,队员们还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到北京警察博物馆和北京市人民警察学院参观学习,在西柏坡参观和宣誓。整个拉练活动丰富多彩,做到了学习和训练有机结合,达到了预期效果。
为突出实战性,大家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在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急行军;在茂密的树林里练抓捕技能;在黑夜里打背包、练战术、比胆量。在山里训练非常艰苦,一跑一身汗,许多队员的手臂和腿部被划破,可谁也不叫苦不叫累。
在进行围捕犯罪分子演练时,大家分三个组围攻。张博在爬山时不慎把脚崴了,疼得厉害。队长让她休息,可她二话没说照样和大家一起参加战斗。大家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分组掩护进攻,当完成抓捕任务时,已经是下午2点了。在树林里野餐,尽管环境很差,又渴又饿,但大家有一种打了胜仗似的喜悦。以前有的女警晚上走黑路都害怕,经过艰苦训练,现在夜间山沟里行军也不胆怯了。经过14个科目的严格训练,大家的体能、意志和实战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女警告诉记者,她记忆犹新的是十几个小时不吃饭的饥饿训练,饿得前胸贴后背不说,还得急行军走山路。一位男教官说,这些姑娘的训练强度和难度,连一些男警也闻之失色。她们真是好样的!
实战演练,反扒打抢显身手
为了在实战中检验训练成果,不断增强队员们的执法水平和实战经验,大队从成立之初就开始进行反扒工作实践。一年多来,全体民警两度春节长假都在反扒战线上度过。那时,除大队长商韶莹做过反扒工作外,其余队员都是反扒的“门外汉”。支队为了尽快提高女警们的反扒技能和确保安全,特别选拔了6名经验丰富的男警当教员。根据春节期间扒窃犯罪的规律,他们重点立足四阵地:早上以锦华、南街和华联早市为主;中下午以铁北小商品流通批发市场商场小吃城为主;4点以后以市内部分公汽和义县、凌海等公汽线路为主;晚上和男警一起夜巡。
2004年12月31日下午2时30分左右,女队员在中大购物广场发现三名形迹可疑的男子,立即跟踪侦查。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灵活机动,紧盯不放。下午3时50分左右,三名扒手正在对一名妇女进行扒窃时,女队员立即将其抓捕。三名扒手见是几名姑娘,奋力反抗。女警利用练就的扎实功夫,三拳两脚、干净利落地将扒手制伏。当三名扒手被戴上手铐时,围观群众纷纷喝彩鼓掌。不少群众议论:“锦州怎么一下子有了这么厉害的女警察!”
今年2月3日,女队员张博与黎丽在中大商厦巡逻时,发现一男子借一个女顾客掀门帘的时机将其手机“顺”走。张博上去抓捕时,这个男子掏出一把弹簧刀猛刺过来。刀子刺进了张博的大腿。张博连忙对身后的黎丽大喊:“有刀。”黎丽临危不惧,飞身冲向歹徒,也被严重扎伤。歹徒刺伤女队员后趁乱逃脱,不久,在吉林老家被捉拿归案。张博被刺伤后,因失血过多昏迷。在医院苏醒后,队员要求告诉她的父母,她执意不肯。后来,她父母来医院看望她时,她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训练中被划伤。”
张博向记者解释说:“当时不愿意告诉父母实情,主要是怕父母知道我们的工作后,整天提心吊胆的。”
记者问黎丽,当时看到歹徒拿出刀子怕不怕?
这个全大队年龄最小的队员说,看到小偷偷别人东西就得上,那时候根本顾不上想后果!
锦州市公安局防暴警察支队副政委李维民告诉记者,女子防暴大队参加反扒执法工作以来,已破获各类案件2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名。
在夜间巡逻中,女子大队充分发挥女队员易被犯罪分子忽视和防不胜防等特点,建立了全新的打防机制:充分发挥女同志优势,隐蔽为主,公秘结合,主动出击,推行以防控为主体的多元手段,采取与男队员混合编队、警装与便装相交替、车巡与步巡相结合方式,构建了灵活、机动、有效的巡控网络,有力地控制了社会治安局势。
大队在加强夜间巡逻之外,还相继开展了以打击“两抢”和“扒窃”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在“两抢”案件频发时期,在高发的重点区域,经常有一些打扮时髦的女孩出现。她们腰挎漂亮的坤包,在闹市徘徊巡视,警惕地搜索着敌情。这种引蛇出洞的方式,给违法犯罪分子以致命打击。在开展打击“两抢”专项行动中,女子大队侦破扒窃案件9起,抓获处理扒窃犯罪嫌疑人24人。
背景资料锦州女子防暴大队:
2003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支女子防暴大队在辽宁省锦州市诞生。
这是一支由高学历人才组成的高素质战斗集体,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2人,本科学历的11人,大专学历的12人。这是一支集执法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力量,是锦州市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和亮点、树立新形象的窗口、培养青年女干部的摇篮,也是一道提高城市品位的风景线。成立至今,队员们共完成了队列、擒敌拳、组合拳、摔擒动作、射击、反恐演练、反扒、刑事侦查、预审、法律法规、公文写作、英语、驾驶、计算机、礼仪、野外生存等50余个科目的学习训练。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接受公安部和省内外各级政府、公安部门领导及近30家企事单位人士与广大群众参观检阅40余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与认可。该防暴队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有5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一人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一人被评为“锦州爱岗敬业能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