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在线>详细内容

警察在线

记“全国优秀公安局”浙江省嘉善县公安局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薇薇  方益波 发布时间:2005-08-21 11:20:41 浏览次数: 【字体:

   这句沉甸甸的话语,对于浙江省嘉善县公安局400多名干警来说,不只是个口号,而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融入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多年来,他们始终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好点滴小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推出和创新亲民便民利民举措。
    在魏塘镇罗星社区民警杨晓勇随身携带的皮包里,记者见到这样几件“宝物”:印泥,图章,警民联系卡,针对投资者、务工者、房屋出租者等不同对象的提醒卡,一本密密麻麻记满县直有关单位、社区干部居民、治保员、劳动保障员、修锁匠的电话号码本,还有一份他自己用电脑设计打印出的社区彩色平面图,辖区内的每一家住户、每一处设施都用不同符号标注得清清楚楚……
    “别小看这几样东西,带着它们无论走到哪,遇到治安案件和纠纷,就可以马上处理。”杨晓勇自豪地说。
    在嘉善县公安局,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除了这个“万能包”,记者在每个社区的警务室门口都还看到一个“联系箱”和“告示牌”,上面写明民警的接待办公时间和联系电话。
    “走百家门,知千家情,办众人事”,是嘉善县公安局对每个民警的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化为嘉善公安日常的警务。然而,2000年3月,一个新建小区发生的一起窃贼当着邻居的面公然行窃的案件引起了民警的思索:如何改变不少人同居一楼,却彼此不知姓名的状况,既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又有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于是,嘉善县公安局又推出了“友邻守望卡”制度,民警们将小区里每家每户的姓名、职业、联系电话等资料汇集起来,在征得同意后,统一制作成一张卡片,发放到同一楼梯居民手中,方便他们互通信息,相互照应。
    小小的“友邻守望卡”,让过去很少来往的邻居变得熟悉友好了,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家住浒弄社区银丝新村的罗林萍告诉记者,有一年冬天,楼道里的总水管冻裂了,幸好楼上的大姐没上班,她按照“友邻守望卡”上的号码,挨家挨户地打电话通知,让大家避免了损失。“也是因为那一次,大家相熟起来。现在,我们都把这个卡放在电话机旁,一有事就互相通个气。”
    此外,嘉善县公安局还开展了为弱势群体办证上门服务等“十上门”活动,推行“一二三四五”为民服务工程,每名社区民警每月开一次警务通报会,联系二家困难户,建立三个警民共建单位,发放四张工作联系卡,熟记水工、电工等五个电话号码等,不仅密切了警民关系,也使民警牢固树立了人民至上、服务为先的观念。
    细微之处见真情。如今,县公安局所有办证服务窗口都是低台敞开式,触摸式多媒体电脑让办事程序一目了然,老花眼镜、常用药品、针线包等一应俱全的“便民箱”、擦鞋机、雨具等都让前来办事的人处处方便……
    在嘉善县经济开发区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笑话”:
    200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县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开发区一工地厕所旁有人掩埋可疑物品”的报警电话,立刻指示附近金嘉派出所的民警前去处理。坑挖了一个又一个,却始终没有发现可疑物品,报警人的手机也已关机。当时还下着雨,民警们的身上都被淋透了,粪坑里溢出的污水弄脏了他们的脚。可他们却没有放弃,最终在零时挖到了一具狼狗的尸体。民警们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还没忘互开玩笑:“当警察这么多年竟被一条死狗耍了。”
    记者找到了当时的民警之一———周斌。这位年仅32岁的小伙子憨厚地说:“当时其实也有点犹豫,可是想到万一是尸体,会失去破案的有利时机。如果是危险品,对群众的影响可就大了。我们就又下决心一定要查清楚。”
    对于嘉善公安来说,人民的安危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正是胸怀对人民高度负责之心,他们无怨无悔用尽自己的每一份力。县经济开发区党委副书记陈土其感慨地说:“他们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说,我们老百姓在心里却是说不出的感动。有这样一群尽职尽责的警察,还有什么不让人安心、放心的呢?!”
    在2002年,随着摩托车、助动车在嘉善的兴起,丢失和盗窃案件也一度上升。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嘉善公安局在县城各居民区和公共场所建立停放点,落实保安力量看管,而且自加压力,组织民警日夜巡逻,对所有露天停放而又不上锁的摩托车、助动车代为加锁,并贴上标签,告知联系办法,随时提供开锁服务。
    此举一出,全县哗然。一些车被加锁的群众,有时因觉得不便,口出怨言。为了人民财产的安全,民警们依然天天巡逻在街头,不厌其烦地为“粗心”的车主们加锁开锁,终于换来了越来越多人的理解与支持。仅仅两个多月,车辆上锁率提高到90%以上。
    数据或许更可以反映嘉善公安干警的这种责任心:多年来,县公安局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全县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全局没有发生刑讯逼供案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行政复议案件变更撤销裁决。2002年至2004年,全局批捕率达到99.2%,移送起诉率、准确率均达到100%。
    8月16日中午,记者独自一人来到魏塘镇派出所报警大厅,恰好赶上这一幕:一位阿婆满面愁容地走了进来,值班民警徐战明急忙站起来迎了上去,一边安慰她,一边问清情况。原来这位阿婆在医院输液时,好心帮人去叫护士,却把包丢在沙发上被人拎走了。
    “包里钱倒没有多少,只是老伴的医保卡,还有股票交易的密码都在里面。好几万的股票呢,要是被人取走了可怎么办呀。也没法去看病了!”这位60多岁的李婆婆真是愁坏了。
    “别着急,对面就是劳保局,医保卡可以去补办。密码也能改。如果有人捡到,我们会马上和你联系。”小徐手脚麻利地在电脑上做好笔录后,又主动替她想办法,仔细告诉她要注意的事项。听着小徐的话,李婆婆的脸逐渐明朗起来。
    这只是嘉善公安在日常警务中最普通的一个剪影。在交警大队、消防大队、各办证窗口、警务室,无论是哪一个警种,民警们都自觉地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工作的唯一标准。嘉善县公安局局长陶深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让群众满意”。
    或许正是如此,让我们理解了这些常人看来有点“冒傻气”的做法:一位小女孩的父母离婚了,她就找到警察叔叔帮忙劝他们和好。民警杨晓勇为此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做了多少工作,还真使这对夫妻复婚了;魏塘镇派出所警队长王雪锋是全县第一个“民工村”的发起者和参与创建者,为了探索“以外管外”的管理模式,自己贴了不少钱帮助成立民工管委会,把民工们组织起来……
    付出就会有收获。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嘉善公安干警赢得了群众的交口赞誉:全局所有派出所都是县以上“人民满意派出所”,所有窗口警种都是县以上文明单位。县人大组织“数万群众评公安”,满意率达到95.5%。嘉善县公安局也从1995年以来,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

  嘉善县公安局第一次被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是在1995年。10年间,时代在变,而他们“为人民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却始终如一,并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从打击为主到打防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本领。

    创建平安嘉善,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2004年5月,一名外地流窜到嘉善的“惯犯”,刚在一个停车场敲碎车窗准备行窃时,就被群众发现并报警。仓皇逃窜的他被随即赶来的民警和防控队员追得无路可走,情急之下连续穿过三条河流,最后干脆潜入钱桥村徐家港河。几个小时过去了,他自以为没事了,刚想露头换口气,就被守在岸边的村居防控队员抓个正着。后悔不已的他连声说:“真不该来嘉善!”

    嘉善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的交会处,也是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经济发展很快,人口稠密,治安情况比较复杂。嘉善县公安局着力构建预防和化解矛盾工作机制、打防控一体化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精心编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防群治“安全网”:

    全县共建10个城镇社区警务站和30个农村社区警务室,并在治安复杂区域、交通要道设立治安卡点66个。推行“治安防范组合承包”和“网格化”巡防机制,繁华街区组建沿街经营单位人员参加的义务巡逻护街队,农村、社区都设有村居防控队,还专门组成一支巡特警大队日夜巡逻。

    针对违法犯罪活动日趋智能化的趋势,嘉善县公安局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进CK和有线、无线等现代报警、预警装置,“110、122、119”三台合一集中接警,城区内的报警,5分钟之内就有民警赶到现场,不少犯罪分子还没来得及逃离就被当场抓获……

    没有平安,就没有和谐,没有发展。嘉善县公安局始终坚持把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位工作。在嘉善,犯罪分子活动空间受到最大限度的挤压,黑恶势力没有立足之地。10年来,全县没有发生重大流氓恶势力犯罪和影响特别大的恶性案件,没有发生过重大商贸活动的重大安全事故,无重大“民转刑”案件。嘉兴市公安局局长王惠敏介绍,根据连续三年的社会调查,嘉善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0%以上。

    经济建设发展到哪,公安工作服务到哪

    在每个年初,县委县政府安排全县工作重点时,嘉善县公安局都要组织民警在第一时间学习;县公安局每年邀请专家、社区干部、各部门负责人等为全县民警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专题报告。

    “不懂得当前经济社会现状,不明了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就无法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这是对每个民警的基本要求。”嘉善县公安局局长陶深明认为,新时期的公安工作一定要置身经济发展之中,“经济建设发展到哪,公安工作就要服务到哪。”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嘉善县是浙江省台商投资最聚集的地区之一,全县共有台商投资项目275个,实际利用台资4亿多美元,常住台商达到1000多人。如何更好改善和保护投资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嘉善县公安局出了不少“新招”。

    2003年下半年,一位台商忘记了自己的居留证已到期没有办理延期手续,费了不少劲到省外补办境外人员签注还被罚款。嘉善县公安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推出了境外人员签证签注到期提醒服务制度,专门设计网上管理软件,由辖区民警负责提前一周上门提醒,有效避免了外商逾期居留问题。

    开发区金嘉派出所所长吴拥军和他的同事,为了保证辖区内企业的正常生产,多年来坚持为企业招工上门办理暂住证。台升实业有限公司管理部经理戴纶说:“上门帮我们办证、拿资料,然后办好再送过来,对我们这样有时一天要招工数百人的大企业来讲,真是省了不少时间。但集中人员,又往往要选择午休或节假日,我们的方便是以他们更多的付出为代价的。祖国大陆的警察实在是太勤奋了!”

    建立领导联系走访企业制度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责任追究制度,设立经济犯罪预防中心,开设公安流动服务窗口,主动上门服务,对各类“承诺”限时办结,车管所为外商办证照开辟“绿色通道”,推行“重点企业服务卡”……这几乎融入企业发展每一道环节的服务措施,怎能不让每一位有投资意向的客商怦然心动呢?!

    各类企业纷纷落户嘉善,也带来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外来务工人员激增。目前嘉善常住人口有38万,流动人口就达到25万。对于他们,嘉善公安如同本地居民一样平等对待,跳出单纯加强管理的窠臼,想尽办法为他们服务。

    在4万多名外来人员聚集的魏中村,记者看到他们的登记表上写的是“新嘉善人登记表”。多年来,嘉善县公安局在外来人口的管理上尝试了多种办法,如建立“民工村”、“民工之家”,建立民工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以外管外”等。但最终他们发现,要想使这些外来人口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只有从根本上消除他们与本地人的差别,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于是,嘉善县公安局经过调研,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新嘉善人”计划,把25万“外来人口”纳入“市民化”管理范畴,在统一办证、培训、就业等方面都得到本地化服务,在聚集地建立党团组织和自治组织,其子女也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教育……

    “公安工作也出生产力!”

    公安工作也出生产力!上个世纪90年代,嘉善县公安局此话一出,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一句时髦的口号。然而,嘉善县委书记高玲慧对此却有着切身体会:“资金、技术、人才都是流动的资源,哪里条件好就流到哪里去。和其他地方相比,嘉善以前只有一个区位优势,而且也不是独有的,什么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创造,而且可以变成我们独有的资源?事实证明,是平安。平安,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台商吕祥礼老先生就是一个例子。吕老先生一直想到内地投资,听人介绍,他慕名来到嘉善。专门花了一个晚上独自乘坐当地的三轮车,和车夫交谈,向当地村民询问,第二天就签了600万美元的投资协议:“这里的确太平!”后来,吕老先生还成了嘉善的义务宣传员,介绍了好几位台商来投资。

    “一次带路引来数百万元投资项目”。在嘉善,许多人讲起这个故事还津津乐道。那是2000年的一个中午,晋阳路口的一位交警正准备下班换岗,突然看见前面来了一辆车走走停停,一会东一会西。凭经验,他知道这车可能是找不着路了。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放弃了回家的念头,走了上去。原来这是一位台商,和嘉善的一家企业正谈合作,就想实地考察一下,没想到一来就找不着北了。这位民警一看行车路线一时也说不清楚,就干脆上车直接把他送到了目的地。

    其实,在嘉善公安的眼中,这位民警的举动实是太正常不过了,无论是谁碰到这种情况都会这么做。但也正是如此,让“公安牌”已成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由于履职到位,在嘉善的数千名境外人员中,至今没有发生一起针对外来投资者的人身伤害案。平安的治安环境和细致周到的服务,换来投资者的青睐目光:

    截至2004年底,全县共引进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688个,总投资3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6亿美元,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连续三年名列浙江省前茅,成为浙江省开放型经济的前沿阵地。

全国优秀公安局|嘉善县公安局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