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警察故事
警察牺牲人数变化的四个时期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的因公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从1949年到1980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警察因公伤亡的人数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警察因公伤亡的人数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中国警察因公牺牲人数的变化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949-1980年是警察牺牲的低发期,年均仅为32人。1981-1989年是上升期,最高达到年牺牲254人,年均为131人,是建国后前30年年均牺牲人数的4倍。1990-1995年是高发期,最高达到年牺牲395人,年均为341人,大大高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数。1996-2001年则是超高发期,最高年牺牲人数突破了500人,年均达到484人。导致警察伤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警察人数占据第一位;其次为积劳成疾而殉职;受到暴力袭击的警察人数居于第三位;在抢险救灾中英勇牺牲的警察人数居于第四位。
城市交通环境公害的集中受害者
一项名为《中国交通警察职业性影响及防护对策研究》的科学报告在对全国8个城市5025名交通警察10年死亡的调查分析中发现,交警平均死亡年龄为43岁左右,死亡率3.47‰,明显高于标准(居民)人群,且50岁左右死亡率处于高峰,即警龄在20年以上者是高危人群。交警减寿率为9.56%,与城市男性居民标化减寿率2.04%有明显差距。
有研究指出,警察因气喘发作的死亡率,要较预估的死亡率高上2.9倍。
职业病与亚健康的典型人群
据心理学家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头3年内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和感受,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和感受的还要多。这使他们极易患上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二是饮食。结肠癌和消化器官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如摄入高脂肪的食物,蔬菜摄入量过少,都可能导致结肠癌。而警察在执勤中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三是缺乏锻炼。缺乏锻炼是导致心脏病、糖尿病和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1999年,中国前卫体协对公安民警进行了一次体检调研,接受调查者为北京、辽宁两地公安民警共15887万人。调查结果显示:民警患病率高达86%,其中45岁以下年龄段民警群体身体健康状况差且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据分析,造成此状况的原因包括:大多数公安民警在工作上自我要求高、压力大,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营养结构失衡等。
工作压力与工作强度的双高职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的平均比率是万分之三十五,而我国是万分之十一。在城市,警察与城市人口的比例西方国家平均是1∶300,而我国一些地方是1∶1250。按广州媒体披露的数字,2003年,广州三元里派出所共有民警54人,面对的是4平方公里的辖区地盘及20多万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平均每个民警要面对3700多人。
作为一个基层民警,除了正常工作外,还有日常的出警、社会面巡逻等。而对于基层民警来说值班或通宵值班现象十分普遍。每名警察每周值班2天,每次是整整24小时,在这24小时内他必须呆在工作岗位上留守备勤,以应付突发事件。而大多数时候,值了24小时后的民警,第二天一般最多睡三四个小时,就接着工作。据记者了解,中国一线民警平均每天工作11至15个小时,平均3周才能休息一天。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