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在线>详细内容

警察在线

深圳社会治安在困境中创新“求治”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周保军 夏启发 发布时间:2005-06-13 16:08:53 浏览次数: 【字体:
    5月31日,广东省深圳市被中央综治委和中组部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这是对深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引发了不少市民和网友质疑:深圳治安形势这么严峻,怎么会被评为优秀城市?正如深圳市公安局负责人所言,深圳市治安相对复杂而严峻,过去的五年中,各级政府和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求治安良方,编织了一张能打能防的大网,力保深圳人民安居乐业。  

  禁摩———从“源头”上遏制“两抢”

  路面“两抢”一直是深圳市治安的难点热点问题,要根治“两抢”关键在于禁摩。

  2003年,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路面上大量的假牌假证甚至无牌无证摩托车给交通管理带来了不便,同时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一方面,驾驶非法摩托车上路的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加上摩托车在高速行驶时稳定性差且无安全保护,导致大量涉摩事故频频发生,伤亡惨重。另一方面,无牌无证摩托车没有档案记录,因此成为犯罪分子最常用的作案交通工具。

  2003年底,深圳警方决定在特区内主要干道及宝安龙岗部分区域限制摩托车运行,以减少交通事故、遏制“两抢”案件的发生。当时,不少市民表示不理解。但深圳警方坚持“禁摩限摩不动摇”。2004年6月,警方在全市再度掀起“禁摩”的高潮,有万人上街进行禁摩大宣传活动。与此相配合,警方与工商部门联合,取缔在宝安、龙岗办理异地摩托车牌证的业务,并彻底清查无证经营的摩托车修理、买卖行业和非法摩托车拼装行业。禁摩限摩取得了良好成效,飞车抢夺、盗抢摩托车案件同比下降32.3%%,“涉摩”交通事故数和死亡数同比分别下降46.5%%、48.7%%。

    “网格化”———处警由“静”转“动”

  深圳的警力不足是人所共知的,如何改变现有布警模式,最大限度地把警力及巡防队员安排到路面巡逻成为警方的工作重点之一。2004年7月,市公安局决策层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决定在全市实行“网格化”巡逻防控模式,确定了432条巡段、47个岗亭、388个卡点、59个交警巡区的布局。2004年8月,警方全面启动“网格化”布警工程,以派出所、巡警、交警为主体,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划定巡逻路线、坚持公开巡逻。所有固定执勤卡点位置和巡段由“网控办”确认后统一编号、绘制地图,统一指挥、联勤联动。一张全方位、全天候、全时空的动态打击防控网络在深圳正式确立。

  “网格化”布警被称为深圳的警务模式革命,“这是从静态处警模式到动态处警模式的转变。”公安局指挥中心负责人这样来评价“网格化”防控体系。各分局在实施“网格化”中创立了自己的特色。在各个公安分局,都有一张“实施网格化巡逻勤务模式情况统计表”,表上详细列出刑事、治安案件在一段时间里的发案数,以及对比升降情况。记者在罗湖分局2004年8月的统计表上看到,仅四天时间,罗湖分局的刑事立案总数就下降了30.8%%。据市公安局有关数据统计,到2004年底,全局在“网格化”防控中共出动民警20余万人次,盘查可疑车辆568610辆次,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184宗。

  今年1月,深圳市政协委员在市公安局参加座谈,其中在2003年曾提交提案建议设立“网格化”管理治安群防体系的杨一平委员说,“深圳路面最大的亮点就是‘网格化’布警。”今年4月,市公安局正式下发“网格化”工作的绩效考核奖惩规定(试行),开始从14个方面考察“网格化”勤务工作。

    社区警务———让警力下沉使警务前移

  从2002年开始,深圳警方就开始了社区警务建设的实施工作。社区警务建设被看作是对传统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对各区的社区数量、社区规模、地域大小、治安状况、人口底数、民警素质等情况全面调查之后,各公安分局全面铺开了社区警务建设的工作。到2002年底,深圳社区内“一区两警”、“一区多警”的模式基本确立起来。民警进社区,大大密切了警民关系,并形成了以社区民警为主要负责人,巡防员、户管员、民兵联防的体制。

  深圳各公安分局在社区警务实施中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罗湖分局为了提高社区民警的工作水平,对社区进行分类等级评定,共评出以住宅区、写字楼、机关为主的A类社区等四类社区四个等级。社区民警根据自己社区的类型等级可以迅速找到定位。同时,罗湖分局还在全区选出最复杂、发案最多的10大社区,由社区民警竞争上岗。

  今年5月,深圳警方立案总数与去年相比下降6%%,破案总数上升22%%,在社会治安较为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了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

治安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