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地中国维和警察
![]() |
| 杨天宇(左)正在和联合国教官交流训练内容 |
在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国海地,有一支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他们头戴蓝盔,为维护海地的和平与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中国派往海地的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队中的125名队员都曾有过海地维和的经历。近日,《世界新闻报》记者来到海地,采访了这些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事务的亲历者。
“娃娃脸”杨天宇:夜晚枪声响个不停
在本报记者前去采访之际,恰逢中国防暴队接受联合国为期15天的培训。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在全世界各个任务区以同样的标准,对成建制的警察部队进行培训。培训项目包括人群控制、轻武器和基础警察战术三方面。中国防暴队的表现受到联合国教官的充分肯定。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不远处传来一阵铿锵有力的口令声,顺着声音望去,那是一个中等身材的小伙子,一张娃娃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他叫杨天宇,是中国第八支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副队长。虽然年纪才30出头,但他已经是有4次维和经历的“老维和警察”了。早在2003年,他就通过层层选拔成了中国派驻东帝汶维和警察的一员。
“记得2006年第一次到海地,这里每天都有枪击、杀人、火拼事件发生,针对联合国人员的袭击也非常多。我们在营区里每天晚上都听到枪声,有时一整夜响个不停。”就是这样一个动荡的国度,杨天宇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来三次。“2008年4月初,海地南部城市莱卡爆发了大规模骚乱,造成数十人死伤,联合国的人员、财产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我们防暴队接到任务到那里进行防暴任务。”杨天宇提到的这次行动就是著名的“莱卡平暴”。在短短的几天内,防暴队紧急出动警力数百人次,执行高危勤务数十次,其中队员们乘坐的装甲车还曾多次中弹。
杨天宇说,第一次参与维和,自己的心中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和向往,而现在则对维和有了更深的理解,使命感、责任感不再是空洞的词藻,而是渗透在了每天的生活和勤务中。
“老英雄”邓学海:外出都要全副武装
“能出来参加维和行动,是我们一生的光荣与荣耀。”邓学海一个地道的云南汉子,操持着一口浓浓的乡音。他来自有“缉毒先锋”之称的云南木康公安边防检查站,在国内的时候,邓学海在缉毒战线上屡立战功,获得的表彰无数,队员称他“老英雄”。
邓学海此前就曾参加了中国第六支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那时正值他的儿子降临人世,他本想在维和任务结束后,好好陪陪妻儿。但是回国不久,他又接到了参加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重返海地维和的任务。本来答应为儿子庆祝一周岁生日的邓学海不得不打点行囊再度出发。这一点遗憾也成为“老英雄”在海地常挂在嘴边的歉疚。
当时离开时,邓学海曾发誓再也不会回海地了。他用了两个字形容了自己第一次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8个月——那就是“难熬”。“因为当时第一次维和,开始大家都非常激动,身上都是用不完的劲,但是支撑了8个月之后就觉得身心疲倦。在这里活动范围有限,出勤都要全副武装,带枪坐装甲车,随时都是紧张的气氛。”邓学海捋着自己的后脑勺说,“但是一听说还要参加第二次维和,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特别想来。”
“小百灵”王润泽:帮父亲圆了“维和”梦
“001收到!辛苦啦!”在中国第八支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中,除了铿锵的口令、嘹亮的军歌,我们还能时常听到这样一段百灵般清脆、甜美的声音。防暴队的执勤官王润泽是个年仅26岁的山东姑娘,也是队内最年轻的队员之一。
王润泽也是第二次来到海地参加维和任务。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也曾与“维和”有过一段渊源。“山东要组建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时候,我爸就想报名参加,但就是超龄了,那时候我还上大学呢。”没想到,王润泽毕业后也穿上了警服,更没想到的是,她得到了赴海地参加维和的机会,帮父亲了了一个心愿。
王润泽在防暴队的工作是坐在指挥中心的对讲机前,随时接受队员们传回的讯息。“001收到!辛苦啦!”是她在海地重复次数最多的话。8个月不停地做这项工作,王润泽说,虽然很枯燥,但这毕竟是必须要完成的工作;而且在营地里,球场、卡拉OK、图书馆样样齐全,所以这里的生活是可以调节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