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话平安—公安厅局长面对面》访辽宁省公安厅厅长李文喜


片花+片名:为社会创造安宁——辽宁省公安厅厅长 李文喜
【演播室1】欢迎您收看《法治在线》。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栏目将播出系列报道《和谐社会话平安——与公安厅局长面对面》,我们所要关注的主题是和咱们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公安民警大走访,今天我们先从辽宁讲起。从2008年10月开始,辽宁省各地的公安民警们陆续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辽宁省公安厅要求,民警要在工作之余走进千家万户,给群众送法律、办实事。这项活动刚一开始,很多民警就发现要敲开老百姓的门有时候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小标题1】派出所长被拒之门外 真诚真心破解难题
【字幕】辽宁省沈阳市 友谊社区
【同期】沈阳市友谊派出所所长 刘金库:在外面说了很多客气话,让她打消顾虑,后来门开了,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骂,什么你们装什么好人。
【同期】关玉平:当时什么情景,我对警察也不怀什么好意,对他们没有什么好感,因为人家不都说是这个警察反正现在咱也相信不着他。
【正文】这位门里的大姐名叫关玉平,是沈阳某老企业的下岗工人。前段时间因为盲目投资,把借来的大笔资金外加所有的积蓄全部赔了个精光。事发之后自己一时间想不开,总在家里大哭大闹,还不断地声称要上访告状。
【同期】关玉平:那时候我已经麻木了。就是(觉得)任何人就是不怀好意,我总觉得我说这些人都是来坑我来了。
【正文】门外这位警察叫刘金库,是沈阳市友谊派出所的所长。在全省开展“公安民警进万家”活动的时候,刘所长对自己辖区的居民逐一走访,而关玉平这个执着的上访户则是他走访的重点,没想到在这里迎头碰上了“钉子”。谁都知道万事开头难,和刘所长一样同样面对这个难题的还有辽宁省公安厅李文喜厅长。
【同期】辽宁公安厅厅长 李文喜:我说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做好了不难,开头的是难的,这个东西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的工作问题,也有一些群众对警察到家里头这种传统的误区,这种观念也是不太愿意接受警察的。
【正文】从40年前农村派出所的普通民警到如今省公安厅的厅长,在李文喜的心中,群众永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他相信,没有化解不开的矛盾,公安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是否满意是衡量的准则。
【同期】李文喜:咱们不回避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的警察宗旨意识,工作作风,服务态度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民满意的标准,有的时候我们去了多少次,人家不愿意给我们开门,有的不愿意和我们打交道,有的拒之门外。
【正文】刘所长一开始就吃了个闭门羹,甚至还被堵在门口足足挨了半个小时的骂。尽管心里有些委屈,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派出所长被关玉平骂走之后,这个泼辣的单身女人怎么也没想到,接下来的三四天,这个所长不断地耐着性子登门拜访。渐渐地,关玉平刺耳的骂声也变成了诉苦。
【同期】关玉平:人家总来这玩意儿有点不好意思,我就给他们让进来了,让进来了当时问我,我合计人家挺有诚意来了,我就跟他说情况。
【同期】刘金库:她也试探性的问了,你们总来干啥,你们到底想怎么地,你们说漂亮话到底能给我解决事不。
【正文】关大姐的询问恰恰是刘所长此行的目的,怎么能打消她上访的念头?能不能帮助她重新恢复生活信心?面对难题,年近50的老所长开始耐心的倾听。
【同期】刘金库:光用嘴皮子是解决不了事的,再一个怎么得倾听,到底她苦在哪,我们怎么能帮她解决,我觉得工作难在这儿。
【同期】关玉平:他说你放心吧我能帮你,我说你说真的?他说真的,我说那咱俩就拉勾吧,他说行,然后我俩就拉了勾了,就像小孩似的咱俩就拉勾了,我说你说话得算数。
【正文】两人的拉勾这一看似小孩的游戏,让刘所长看到了一种信任,建立起信任的背后更是一名警察对群众的承诺。
【同期】辽宁省公安厅厅长 李文喜:怎么打开老百姓的心门,我认为这得用我们公安机关,我们民警的真心真情真意,我们都讲人心都是肉长的,在我们真正把我们的大爱,我们的真情,我们的真意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会接受的。
【正文】为了让关玉平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所长刘金库把她的债主们请到了派出所,挨个做工作,延缓了还债的期限,又出面找了个便宜的门脸房,让她置办起了小店,一来二往,关玉平的心气逐渐顺了,逢人就夸刘所长,心中的怨气早已忘记,更不用说上访闹事了。
【同期】关玉平:给人这个印象也很有关系,所以说就从打我接触他(刘所长)几次,他这人很诚恳,也很有诚意,所以后来就逐渐的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信任感。
【正文】从走进百姓家门开始,民警和群众们的关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看着群众满意度的逐渐提升,李文喜厅长并没有感到满足,公安民警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这一切的改变仅仅是个好的开始。
【片花】
【演播室】从拒之门外到开门诉苦,从怀疑到信任,老所长刘金库的真诚打动了关大姐的心,公安民警的一片热心得到了尊重和理解。在辽宁鞍山,另一位农村民警也遇到了和刘所长同样的难题,被走访户老王冷漠地拒之门外。老王是个刑满释放人员,是公安机关此次重点走访的对象之一。
【同期】李文喜:我们通过大走访的形式,特别是和那些不稳定的群体和对象交上朋友以后,成为我们走访的对象以后,我们维稳工作应该由过去的出了事件我们作为消防队,扑火队,事后的被动处理,这是变成的我们先前处置,把他们的不稳定因素,不稳定问题处置在院落,处置在炕头,处置在家门,处置在村屯。
【小标题2】11年不上户口 乡村所长炕头上化解积怨
【字幕】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鸡王屯村
【正文】这个正在家看VCD的人就是老王。1983年,只有20岁的他因重罪被判刑14年,在新疆服刑期间,他曾多次申请减刑但因不符合减刑条件而始终未获批准。1997年老王刑满释放,走出监狱大门的他心中却装满仇怨,把监狱开具的落户手续撕得粉碎。回到老家之后,老王娶妻生子,但平时很少与人交往,谁也没想到,外表平静的老王心里却暗藏着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
【同期】老王的妻子:我女儿眼瞅就要上学了,补课都补不了,就凭我那一个月七八百块钱工资,啥也补不了,他一天在家看破碟什么玩意儿,就搁家那么看。
【正文】老王就这样整天收集着各种各样的警匪片,在家里一看就是一天。妻子为落户口的事和他着急上火,老王却总用种种借口推托,这一拖就是11年。
【同期】老王妻子:今天支我明天,明天支我,我也不知道,总说赶趟赶趟,这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赶趟,他也不知道怎么想的。
【正文】年前的一天,老王独自在家,中午的时候院子里突然来了两位不请自来的客人,他们是当地唐家房派出所的所长和教导员,说是要和老王聊聊。
【同期】老王:我说你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所长,我说我一个草民来说,可以说你跟我处什么哥们,我说那可能的东西吗?我说你有什么事你就说,没什么事我说我还得忙。
【正文】热心上门却只有冷言冷语招待,本想问问老王是否需要帮忙,可让韩长余所长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却被挡在了门口,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所长和教导员两人不免有些尴尬。看得出,老王对警察心存戒备。尽管门进了半截,但细心的韩所长却在短暂的交谈中发现老王眼神中的异样。
【同期】韩长余:这个人从第一次我看跟他的面目表情看,对我有一种敌视和不满,反感,11年不落户口,我不能让这事不了了之,我必须把这个疑团解开。
【正文】没过几天,老王发现派出所的韩所长又来了。而且这次还拎着水果来看他,真就像是走亲访友一样。
【同期】老王:他就说老王,我这次来想跟你处哥们,咱这公安大队,咱这么唠一唠,我真跟你处个哥们。
【同期】韩长余:你个堂堂大所长跟我交哥们,你是泡我吧,我马上接过话茬了,我说老王这话啥意思,你经过劳改,出去之后正常来说你是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居民,合法公民,我也是,咱俩地位是平等的,咱俩为啥不能处哥们。
【正文】尽管这次进了门,但言语间仍然是话不投机。没过几天,正赶上过农历小年,韩所长再一次来到老王家。进了家门韩长余发现,老王家的两个孩子这时都躺在炕上发着高烧,而老王却似乎没怎么当回事。
【同期】韩长余:(老王说)咱家我媳妇一个月的工资还没拿到手,当时我听到这话我第一反映是,他肯定是生活拮据,没有这笔钱给孩子看病。
【同期】老王:他说这么的,他从自己兜里掏出五百块钱,他说我多少这么点意思,老王你别嫌少,我当时说心里话,也冲着我十几年,回来这十几年第一次收到了,第一次有这么关心我的人,就第一次说这么关心我的人。
【正文】老王忽然感觉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决定要亲自下厨,把韩所长留下来像模像样地吃顿饭。炕头上,所长教导员以茶代酒,真正和老王聊了起来,几杯酒下肚,老王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同期】老王:处哥们之间,人家对你这么好,你还虚头巴脑的还有什么意思,就这样我就说我心里话就跟韩所长唠唠,我说我今天把我的心里话跟你唠唠,
【正文】老王说,在他的记忆里从没有感觉到过社会的温暖,十一年前从监狱里走出来,重获自由的他便将所有的不幸都归罪于社会的不公,从那时起,他就决定找机会报复社会,他买来各种各样破案题材的影视剧,又想方设法研究爆炸技术,甚至尾随银行运钞车,在他的脑海里,总有一天他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然后带着一大笔钱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十一年来不上户口就是想将来犯罪之后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
【同期】韩长余:找到机会肯定要发生一起惊天大案,对公民的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侵害,同时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这是我分析的,但是庆幸的我们及时的把这个定时炸弹排除了,消除了这种隐患。
【同期】公安厅厅长 李文喜:我觉得我们帮扶的人主要是要解决没有发生的(案件),所以我们公安机关的工作很重要一条要立足于防范,立足于化解。就是把这个危害程度降低到最底层,也把后果化解的产生之前,要把它消除。
【正文】老王十多年来心底的秘密终于一吐为快,第二天,老王去派出所主动把自己研究爆炸和预谋抢劫运钞车的所有东西交给了韩所长,并提出希望所里能帮忙给他和孩子上户口。
【同期】老王:他来关心我,对我这个家庭各方面特别特别关心,所以说也确确实实确确实实触动我的心,也让我这颗心也是死而复生,我以后也要好好的去生活。
【片花】
【演播室3】在辽宁省本溪市公安局溪湖刑警大队的档案里,有一起沉寂了17年的杀人案的卷宗,张毛林是这起命案的犯罪嫌疑人,案发后张毛林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17年来民警不断地寻找他的下落却始终不见踪影,刑警队长换了一个又一个,这起未破的命案始终是历任刑警队长心里放不下的石头。
【小标题3】刑警队长帮扶在逃犯亲属 温情胜亲情
【字幕】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
【正文】这是一片即将被拆迁的村落,在逃嫌疑人张毛林的姐姐就住在这里。17年来,刑警队不止一次来这里寻找张毛林的下落,每次都是一无所获。现任刑警队长许英力今天此行的目的,是走访张毛林的亲属,他的大姐张秀英。他们希望此行能有所收获。
【同期】溪湖刑警大队大队长 许英力:现在唯一能找到的就是他一个姐,一个妹妹,那几个兄弟都在监狱服刑,其他人找不着了,父母没了,亲戚朋友跟他家这么多年了,早已失去联系了。
【正文】张家兄弟姐妹五人,父母去世得早,一个家全靠大姐张秀英在独自支撑,两个小弟如今都因重罪在监狱服刑,大弟张毛林逃亡在外,只剩大姐孤身一人靠拣废品卖钱维持生计。当民警们走进张家大门后发现,这个在逃嫌疑人亲属的生活艰难得让人难以想象。
【同期】许英力:让进屋的时候,这个情景我当时就被感动了,我当时差点没哭出来,心非常酸。
【正文】屋内一片凌乱,收来的废品从地下堆到了炕上,炕中间一小块空间是张大姐睡觉的地方,孤独和贫困让这个刚过五十的大姐显得格外苍老。
【同期】许英力:我当时我似乎就把抓张毛林的事给忘了,我看生活上这么一个底层的这么一个贫困善良的大姐,我首先第一个感觉,第一个想法,第一个念头我要先帮她。
【正文】以后的日子里,许英力详尽办法帮助张秀英,三天两头到她家去,每次都带一些吃的和急用的。她的房子四面漏风,许英力就找来木板和铁皮帮她钉好;她家的炕塌了,许英力买来砖,和好泥找人帮她砌好。张大姐拣废品为生,许英力就动员同事帮她收集矿泉水瓶子。时间长了,张秀英大姐渐渐接纳了许英力,对警察有了好感。
【同期】张秀英:给我拎过来的饮料,一大袋子,每回来都拎一大袋子,我说你袋子够我捡半个月的,他们食堂搁饭店给我买盒饭,给我拎着来,后来我有一天我就挺那什么(感动),我说我这么多年了,离婚十了多年了,像你们这样公安局我没遇着过。
【正文】10月8号是张秀英大姐的生日,是一个已经几乎被她忘记的日子。而许英力却早早地为这个日子做好了准备,他决定给张大姐一个惊喜。
【同期】许英力:那天买了蛋糕,买了吃的到她那儿以后,当时一愣非常意外,她说许老弟你这是怎么回事,我说大姐坐着,我说大姐今天什么日子你忘没忘,她看见这个生日蛋糕她反应过来,你怎么知道是我的生日,我说大姐今天给你过个生日,你可能好久没过生日了吧,
【同期】许英力:说着说着张大姐哭了,她说老弟不瞒你说。说这是50年来我过的第一个生日,吃的第一块生日蛋糕,当时大姐说完我们侦查员全哭了。
【正文】无论对张大姐还是许英力这些年轻的警察们来说,这个简陋得甚至有些寒酸的生日宴会让所有在场的人刻骨铭心。就在此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张大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同期】许英力:唠到动情的时候,这时候噗咚就跪下了,嚎啕大哭。说的老弟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瞒你们,我对不起你们警察呀,你们现在对我这么好,我必须得跟你讲,我弟弟躲在宁夏呢。
【正文】她告诉许英力,张毛林在宁夏农村,已经娶妻生子,靠骑三轮车养活全家,妻子因病瘫痪,家里十分困难。她愿意带民警去找张毛林,让他投案自首。第二天,民警们便赶往宁夏,找到了外逃17年,已化名为“陈强”的张毛林。办案过程中没有枪战、没有搏斗、更没有反抗,只有张家姐弟无休止的泪水。
【同期】李文喜:情感的力量是无限的,巨大的。我们在抓这个逃犯的时候已经花了几十万了,已经抓了17年了,说点实在的,没有我们这样的大走访活动,不会有这样的效果的。
【正文】据统计,辽宁省公安机关进行走访活动以来,截至目前已经有399名在逃犯罪嫌疑人在亲属的劝解下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占全部在逃人数的一半以上。
【同期】李文喜:法律的威力是强大的,我们的温情转化也是巨大的,有的时候我们的转化情感可能要大于强于法律的作用。
【正文】张毛林归案之后,刑警队为了让他安心改造,特地再次赶赴宁夏把他的妻子女儿接回辽宁本溪。同时刑警队员们又凑钱给张大姐租了间房子,民警们从自己家里抱来铺的盖的,给大姐的新家装饰一新,让她在窗明几净的新家里等待着一家人的再次团聚。
【隐黑】
【正文】2009年初的一天清晨,沈阳市辽河派出所里出现了一个老警察的身影,他在民警们还没来上班的时候,他拿起拖把开始打扫所里的卫生,这个老警察就是到基层和民警一起大走访的辽宁省公安厅厅长李文喜。
【同期】李文喜:我现在在辽宁省当辽宁厅长,我还信奉和坚持这一种追求,我就是全省人民的门卫更夫,让全省父老有个安宁,我希望我们全体公安民警,特别我们省的公安民警和我一道来履行好我们保一方平安的职责。
【演播室】“门卫更夫”,这是一个老警察对职业的解读,正是出于这个最纯朴的理解,李文喜和七万多名民警在辽沈大地上无休止地奔忙,维护稳定,维护一方平安,用“进万家”这个最简单的方式,解答着和谐平安这个最为深难的课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