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在线>详细内容

警察在线

云南公安信息化实现倍增效应:省厅处警指令直达派出所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施晓焰 杨树华 马丽娟 发布时间:2009-01-17 07:46:47 浏览次数: 【字体:

 

□新闻解读

  整合系统资源实现倍增效应

  海量信息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破解信息化建设难题

  在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公安信息化经历了三个艰难历程:一是信息数据大集中,打破信息壁垒;二是信息数据大开放,提供全警查询;三是信息数据大碰撞,自动向一线单位和民警发出实战性预警。

  据省公安厅分管信息化的副厅长罗石文介绍,2007年7月,厅党委出台了《云南省公安厅关于加强公安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孟苏铁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方针。厅金盾办据此确定了云南公安信息化自动预警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全国、全省公安机关多年信息化建设基础,最大限度地将分散的人、地、物、事、组织的各类信息数据按业务需求进行动态关联和自动碰撞,从中发现服务实战的高价值信息,并自动发动预警。

  为解决资金问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省长秦光荣亲临省公安厅指挥中心视察指导信息化建设,并将全省公安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工程纳入政府工程,各级党政先后投资10多亿元帮助公安固本强基。

  随即,《云南公安信息采集室建设规范》等一批长效机制相继出台,数据大集中共享平台、公安网与外网数据交换平台、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掌控人员调度中心、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天网“623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购置动中通应急通信车等十个重点项目先后研发并投入运用。此外,全省“五队五所二站”建成633个标准信息采集室,建立了一支3800人的专业信息管理员队伍,对6874名民警进行了应用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根深深扎到云南的广大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之中。省公安厅信息中心的访问查询量迅速增加,2008年访问量达8565万次!

  2007年8月,云南省公安厅马不停蹄开始研发建设“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在2008年1月投入使用后效果惊人。为提高网上信息的落地查控成效,云南省公安厅党委按照“情报主导,业务跟上,机制理顺,考核保障”的原则,制定了落地查处及督办机制,明确了各警种的职责,并以“会采集、会录入、会报送、会应用”为标准,对情报信息实行“五级四时”研判机制:派出所、信息专业队、县公安局、市公安局、省公安厅指挥中心五级,每天一次分级汇总、研判,每周一次警情分析,每季度一次综合治安形势分析,每年一次考核,基本实现了全警收集情报信息。此举为“掌控信息监控系统”与警内、外各相关信息系统“联姻”打下了坚实基础,使监控系统所需要的信息像海纳百川般汇集而来。为实战提供信息支持

  为最快、最大限度地把海量的信息转化为现实战斗力,云南省公安厅党委首先着力解决信息资源被动共享问题,对各警种根据自身业务建设的信息系统资源强力进行整合,实现信息主动共享,成功地将多年全警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强大的现实战斗力。

  首先是数据大整合。当时省公安厅有101个系统在各自封闭运行,形成信息孤岛和壁垒。罗石文说,厅党委要求各警种围绕统一大集中。厅里组织力量投入资金,解决了系统整合的技术问题,用半年时间完成了12个警种、16个应用系统的数据集中工作。

  在整合基础上,省公安厅信息通信处研发的“云南公安警务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向全警开放,所有有数字身份证的民警都可一次进入,能无障碍查询信息中心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极大地拓展了服务实战的功能,为全省公安侦办案件、治安管理、服务群众提供现有数据支持,既方便又快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掌控信息监控系统”不仅整合了省公安厅研发建立的“全省警务综合信息查询系统”,还与全省派出所的常住人口系统、出租房、二代证、旅馆业系统、全国在逃人员系统、全省毒品违法犯罪信息系统、全国吸毒人员动态管理系统、二手车交易系统和全省150多个看守所收押人员系统等链接,只要相关的动态数据一进入其链接的任一系统,“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就会自动给其落脚地辖区派出所发出预警呼叫声。预警方式有触发预警、提前预警、行踪预警、线索预警、管控预警、布控预警,涉毒场所预警及基层公安基础工作状况预警。处警指令可由省公安厅“掌控信息监控系统”自动网上发布,也可指令IP地址和客户端接收。

  “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金盾工程一期成果的基础上,对各警种的数据进行整合;二是在省公安厅建立直接指挥一线实战的“信息调度中心”;三是整合利用相关社会信息数据;四是把信息化运用到涉嫌贩毒的线索预警上;五是把信息化用于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控制上;六是该系统的运用引发了一系列警务革命。

  □阅读要点  

  ■在整合警内、外相关信息系统资源后,云南公安自行研发的“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实现了信息自动碰撞、自动发出处警指令。指令包括了时间、地点、嫌疑人姓名、照片等关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云南省公安厅服务基层一线实战的即时性和精确性。  

  ■“掌控信息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运用,促使基层民警对每一条数据的采集和每一个线索的落实均变成日常管理防范工作的一部分,使云南警方的决策方式由统计加估计向科学化转变,使事件预警和处置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为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提供了可能。  

  ■信息化的运用,使云南警方防控和打击犯罪向精确化和专业化转变的同时,为攻克刑讯逼供顽症,增强民警办案的程序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闻点击

  云南省厅改革公安指挥方式

  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实现防控和打击犯罪“精确制导”  

  “无论你逃到哪里,我们都能抓到你!”“太震撼啦!”“我们晓得怎么干啦!”

  2008年10月26日,来自云南八个边境州(市)的州领导、公安局长和公安边防支队长们,在观看了省公安厅“金盾办”演示的“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发挥的巨大作用后,连声发出惊叹。

  采访中,记者在云南省公安厅科技处点击“掌控信息监控系统”,页面上便显示出一系列处警指令,其中一条是:“2008年8月18日,涉嫌诈骗被上海市公安局上网追逃的昌宁县鸡飞乡鸡飞村民小组居民李杨清潜逃回乡,请及时布控。”据科技处副处长郭洪斌介绍,在系统中出现这条信息的同时,鸡飞派出所所长手机上就收到了省公安厅发出的处警指令,该所民警当即出警,将这名刚落脚的在逃人员抓获。

  据云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长孟苏铁介绍,“掌控信息监控系统”是省厅为将多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而研发的信息自动碰撞预警实战系统。这个系统目前已实现七项自动预警功能,自2008年1月投入使用至2009年1月4日,已直接向全省相关派出所等一线实战单位发出预警信息220847条,接警单位根据预警信息“落地”核查,抓获在逃犯罪嫌疑人7604名(其中187名为命案在逃人员),查获吸毒人员38293名,初步实现了网上自动作战。

  形象地说,这个系统就是一个“1”,当它与曾孤立存在的各相关信息系统链接后,就好像在“1”后面加上了若干个“0”,其科技倍增效应令人震惊。2008年10月,该系统与二手车交易系统和毒品犯罪系统链接不到三天,就发现了上万条被盗抢机动车线索和毒品犯罪信息。如此效率,过去全省各警种的情报及案侦部门,不知要花费多少人财物和时间,甚至流血牺牲才能获得!而且,“掌控信息监控系统”发出的警令有时间、地点、姓名,甚至包括了照片等关键信息,极大地提高了省公安厅服务基层一线实战的即时性和精确性。按照最优处置原则,省级指挥部门获悉警情后,能迅速对一线实战单位从网上直接下达处警指令,并直接从网上接受一线处警反馈,极大地提升了云南警方的快速处警能力,实现了指挥方式向扁平化转变,为边疆公安指挥体系改革提供了支撑,并引发了一系列全新的警务革命。

  □特别报道

  信息化 提速警务革命  决策方式科学化

 “掌控信息监控系统”的建设和运用,促使基层民警对每一条数据的采集和每一个线索的落实均变成日常管理防范工作的一部分,使云南警方的决策方式由统计加估计向科学化转变,使事件预警和处置方式向集约化转变,为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提供了可能。

  采访中,保山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李明告诉记者:2008年1月2日,正值云南的核桃林发芽季节。昌宁县农民核桃树枝芽被盗的信息最初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几个派出所。根据省公安厅构建大情报信息每案必报的信息汇集要求,各所的情况汇集到昌宁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信息研判平台后,当即引起局党委重视,昌宁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王志侃立即命令向全县发布预警信息并组织调研。结果发现,全县除两个乡镇外,其他11个乡镇及3个友邻市县均发生被盗伐情况。盗窃者为盗取枝芽常常不惜将村民价值3千到1万元的核桃树整棵砍倒剪枝,给全县200多户农民造成严重损失。

  昌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核桃树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重要经济作物。种一棵核桃树五年挂果,产核桃周期可达100多年!2008年云南茶价大跌,只有核桃价格坚挺,所以农民把核桃树称作摇钱树,视为命根子。

  信息研判平台锁定发案规律特点后,为实战部门实时提出准确的统计分析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昌宁县公安局据此争取县委、政府支持,将打击盗采核桃枝芽专项行动作为保护民生的大行动来抓。三个月后,四个犯罪团伙的47名犯罪嫌疑人先后落网。当时,有几个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急需报捕移送。负责审批工作的政委洪敏远在距昌宁100多公里的保山市,他当即就近到隆阳公安分局上公安网,输入警号、密码,在网上就给远在大山深处的刑警审批了案子。

  2008年1月至9月,全省共缴获各类毒品5137.5公斤、易制毒化学品128.4吨。目前,云南边疆民警正在养成“上班先开机、开机必上网、上网必进‘平台’”的良好工作习惯。转变民警执法理念

  信息化的运用,使云南警方防控和打击犯罪向精确化和专业化转变的同时,为攻克刑讯逼供顽症,增强民警办案的程序意识、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初,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辖区连发撬门入室盗窃案,而且一起比一起大。刑警接到报案后,立即开展入户调查。一位老人被民警的认真细致感动后说:“这种案子破不了,现在流动人口那么多,你们不用费力啦!”

  难以想象的是,九天后30起案件全部侦破!当民警押着犯罪嫌疑人去指认现场时,那位劝民警放弃的老人拉住办案民警张八红的手说:“我家是搞邮政快递的,今后不收你们的钱!”张八红对老人说:“只要您老人家相信我们公安是有能力的,对我们就是最大的奖励!”

  采访中,记者问:“遇到‘零口供’你们咋办?”张八红笑着说:“执法理念转变了,我们的办案方式也通过运用信息获得了更好的拓展。”他说,2008年7月,他和同事在玉兴路堵卡时发现一辆微型车上有五人带着可疑工具,盘问中得知这伙人来自会泽,便运用全省公安警务综合信息平台,从四个方面对他们研判:一是对高危地区人员研判;二是对工具研判;三是对五人使用的车辆通过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监控探头资料查询其经过时间;四是根据其通讯工具,对其他成员进行查询。

  从外围掌握了大量可靠证据后,张八红等民警在对五人进行讯问时很有底气,可以告诉这些人哪天晚上他们在哪里作了哪起案子。张八红自信地笑着说:“再使上我们局里推行的“三心二力”(与讯问对象交心、谈心、攻心,摧毁其意志力、抵抗力)工作法,这样就不愁他不交代问题!”这起案子开审后,红塔分局一次就侦破11起破坏变压器案件。事后,犯罪嫌疑人奇怪地问:“你们咋会晓得我们在这些地方盗过变压器?”张八红神秘一笑:“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新闻观点

  在信息化建设中真正落实“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纳麒认为: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构建平安和谐云南,云南省公安系统悄然进行着一场警务信息化革命。

  纵观云南警方的信息化建设,既富有成效又具有特色:一是通过强化信息意识引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强化信息意识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信息的需求意识、有用意识,亦强调信息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更注意培育信息的开发和创新意识。二是在信息化建设中真正落实“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方针。现在的各类建设最常出现的就是“顶端优势”,各类资源全被“上面”独享了,基层见不到、摸不到,只能跟着喊喊口号。而在云南公安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面向基层、服务基层不仅是一个方针,并且被落到了实处。三是实战应用中强调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各个部门的合作。云南警方在实战中不仅注意信息资源的收集,也注意信息资源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将信息资源向全警开放,从而为打破警种、地区、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奠定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要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需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警务信息化是个过程,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思想,只能在实践中把信息化不断推向深入。其二,公安信息基础设施现代化不等于公安信息化。信息网络、设备平台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开发、信息系统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信息化建设的另一方面,两方面不可偏废、不可独好。其三,人才是关键。不能只强调硬件建设而忽视“人”的建设,在人才建设中也要防止把信息化仅仅当成是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的事。

  只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再是信念,更是一种现实。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警官学院教授张义荣认为:肩负着党、国家和人民重任的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大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云南公安机关信息化工作的实践似给出了可资借鉴的回答。

  首先是人才。现代化建设规律告诉我们,顺利推进的和最终成功的现代化,必须“先化人,后化物”。尤其在一个经济滞后的边疆地区,要让公安信息化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必须建立专业信息应用管理员队伍。云南公安机关既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使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人才的作用,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一支3800人的专业信息管理员队伍并分属于633个标准信息采集室,这就使公安信息化实践有了可靠的人力保障。

  二是资源整合。随着“金盾工程”等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安机关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公安实践中的作用日渐显现。但是,现实工作中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为最快、最大限度地把海量的信息转化为现实战斗力,云南省公安厅党委找准关键点,对各警种根据自身业务建设的信息系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使相关信息资源迅猛放大,使整合数据系统资源实现了“1+无数个0的倍增效应”,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并使实战工作效率迅速得以提升。

云南公安信息化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