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警察最多有4套制服 管得也多
编者按 南京的大学,也许很多人可以一一道来,但极少有人知道,大学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博物馆。它们或隐身在校园的某个角落,规模不见得小,但并不张扬,或深藏于某一幢斑驳的楼里,有段很长的历史;透过它们,你也许可以发现科技的玄妙,也许可以领略一段历史,总之它们是有故事的。和我们一起,来一场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奇妙之旅。
江苏警官学院民国警察史博物馆
1000平米的展厅里,摆放着700多件展品,它们都是江苏警官学院民国警察史文献研究中心秘书何稼男亲手收集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辗转于朝天宫古玩、旧书市场,流连于大大小小的收藏品网站,来往于专门的收藏群体,只为了收集相关文献和实物,开一个民国警察史博物馆。
今年11月22日,何稼男终于得偿所愿。博物馆开馆一周后,金陵晚报记者来到这里先睹为快。在自己收集的展品面前,何稼男如数家珍般讲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警察从无到有、逐渐完备的成长历程。果然,那时候警察的故事很精彩。
清末民初
清末首设派出所 民国初现公安局
1907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了巡警道,各府州再设巡警所。至此,中国第一次建立了全国性的现代警察制度。
相信大家已经注意到了,那时候中国的警察并不叫“警察”,而是叫做“巡警”。那么,“警察”这个称呼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何稼男告诉记者,清末其实已经有了,“张之洞1902年在湖北设立的武昌警察总局,是中国第一个以"警察"命名的机构。”
“派出所”这个机构也是在清末出现的。1909年,清政府下令在京师内外城巡警总厅的分厅各区署下设立派出所。
辛亥革命以后,警察机构名称又经历了多次更迭。1922年,中国首次出现“公安局”这个称呼,当年2月,广州市政厅成立,广东省会警察厅改为广州市公安局。何稼男说,“公安局”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由南向北推移。
1927年5月,江苏省各级警察局一律改称公安局,共设省会公安局1个、县公安局61个。6月,南京特别市警察局改为公安局。
民国警察史博物馆位于江苏警官学院浦口校区,暂时不对社会开放,待日后条件成熟时,才可能对外开放。
{温馨提示}
民国时期
警察要代收路灯费自来水费
当时的政府各部门职能分得没有现在细,有些现在不是警察管的事情也是警察在管,比如城市街道管理、卫生管理、消防等。国民政府时期,医生行医是到公安部门去审批的,结婚证是公安机关印发的,很多杂七杂八的费用也是警察代收的,比如防空费、路灯费、自来水费、门牌费等。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是警察,最主要的职能还是治安管理和刑事侦查,其余和现在警察一样的职能有管理户政、交通、黄赌毒及外事等。“清末时期的男子还留着辫子,这倒是方便了当时的警察抓人,把一根绳子绑在对方辫子上拉着就跑不掉了。”何稼男指着一张老照片说。
多知道些
不同时期警察都穿什么衣服?
在民国警察史博物馆,展出了从清末到1949年间10套不同时期的警察制服(如图),是不是跟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差不多呢?
你应该注意到了10套制服的颜色和款式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警察服制的规定也不一样。1901年清廷下令建警后,对警察服饰并无统一规定,直到1908年,光绪皇帝才颁行了全国统一的警察服制。
此后,警察服制又逐步细分,在1937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警察服制条例》中,已有警官大礼服、警官常礼服、警官常服及警长警士常服四种制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