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后边防警察老照片主人公重走中英街
中英边防警察在中英街巡视(左二为香港警官姚志明、右一为“沙头角模范中队”老兵钟军、右二为张求华)。 何煌友摄于1985年
▲钟军(右一)、张求华(左一)、姚志明(左二)、何煌友(右二)在当年拍照的地方畅谈。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通讯员 冯莫江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通讯员 冯莫江
1985年,摄影师拍下中英街一街两制的一幕,照片上中英街中间有块石碑,石碑的右边有两个戴袖章的士兵在站岗,表情严肃,左边是两个穿着制服的香港警察,边走边往左边张望。
昨日,照片中的主人公、香港回归前两度在中英街驻守的原皇家香港警察警署警长姚志明,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命名的“沙头角模范中队”老兵钟军、张求华,以及定格下这珍贵的历史一幕的摄影师何煌友一起重返中英街,忆往昔峥嵘岁月,感今朝历史巨变。
巧合,26年后找到图中人
1月15日,香港回归前两度在中英街驻守的原皇家香港警察警署警长姚志明来到深圳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参观,“那个矮个子的警察就是我。”在博物馆2楼的展厅,姚志明走到一张照片前面驻足仔细端详,那是一张由深圳摄影家协会主席何煌友拍摄于1985年的黑白老照片。
照片中的另外三位主角以及摄影师如今在哪里?由照片中边防战士原先所在的广东边防六支队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发起,一场寻找照片中人和摄影师的行动就此展开。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1月19日找到了两位战士之一、现在宝安区保安服务公司上班的钟军,“我身边是张求华,他个子矮点,是新兵,我已是老兵了,所以张求华穿的是解放鞋,我穿的是皮鞋”。通过钟军,很快就找到了在韶关老家做生意的张求华。
1月20日,拍摄这张老照片的摄影师何煌友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何煌友是深圳本地人,1955年初中毕业应征入伍,1969年退伍回到深圳。
遗憾的是,另一名叫“冯锋”的香港警察一直没找到。
重逢,26年后再走中英街
昨日,姚志明、钟军、张求华、何煌友4人再次重游中英街,一行人参观了钟军、张求华原先所在的广东边防六支队“沙头角模范中队”营区、荣誉室、排部营区、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26年前拍照的3号界碑前,73岁高龄的何煌友再次将历史定格。在博物馆广场,姚志明、钟军、张求华、何煌友等人接受了边防六支队副政委杨华兰的访谈,回忆了当年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钟军说,在中英街站岗值勤,主要负责抓外逃、反偷渡,随时面对金钱和美色等各种诱惑。钟军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个老板想让他放货,塞给他10多个金戒指,但他严词拒绝了。在中英街执勤,个个都是思想政治非常过硬的,从来没有官兵被拉拢腐蚀。
巨变,26年后人老街更新
如今的中英街,虽已不复当年车水马龙的喧嚣和繁华,却多了几分宁静和谐。
钟军、张求华原先所在的十三中队于1996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沙头角模范中队”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石家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被誉为中英街上的“长城”。
据中英街社区居委会主任沙锦涛介绍,在这个“特区中的特区”,保持着一项纪录,就是40多年来,镇内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不光刑事罪案没有,平时连小偷小摸的治安案件也没有。2007年11月1日,中英街被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首批“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模范社区。由于通关便利,居住环境好,更是赢得了香港“人心”的回归。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0多人,到现在的近1万人,20年间,中英街常住人口增长近一倍,其中大部分是从香港回来的。
“日出沙头、月悬海角”。26年沧海桑田,新老照片背后是中英街的历史记忆和变迁,而中英街的变迁折射了历史的巨变,见证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见证了香港回归,见证了粤港两地的共同进步和繁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