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警察历史>详细内容

警察历史

重庆公安60年成就回顾

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9-10-10 08:18:19 浏览次数: 【字体:

 

     重庆公安伴随新中国发展的步伐,已走过60年光辉战斗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重庆公安在业务建设和队伍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为“平安重庆”建设和重庆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治安环境,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思想政治建设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决策中得到加强
    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围绕学习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实组织民警政治教育“回头看”,开展了讲政治、严纪律、正风气的教育整顿,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坚持从严治官,制定下发了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的规定,把干部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来抓,加大了干部培训、交流和管理的力度,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提高。突出抓了公安民警理想信念、公安机关职能教育,民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以落实政治工作责任制为牵引,规范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深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大谈心活动,强化了基层思想工作。广泛实施“占领工程”,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政治氛围。建立和实行了政治工作责任制,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举办“重庆公安六十年风雨铸辉煌咏诗赛”等活动,筹建“金色盾牌•重庆人民警察英烈救助公益信托基金”,警营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公安队伍自身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在维护稳定中不断取得进步
    组织开展城镇治安巡逻。解放初期至1979年,组织民警、公安部队、工人民兵及纠察队开展城市治安巡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开始组织民警、治保会、治安积极分子开展城镇治安巡逻,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治安巡逻 严密社会面控制的实施方案》,修改和落实了《关于加强城市治安巡逻,严密社会面控制的实施方案》,初步构建了专门力量与群防力量相结合、社会面与内部单位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治安巡逻体系。经过近20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市局相关警种组织并参加市区主要街道、重点地区、交通干线巡逻,各分、区、县公安机关组织实施本辖区巡逻,各派出所组织本辖区巡逻的“三级治安巡逻体系”。积极推进交巡警一体化警务机制改革,实现公安交巡警队伍的功能综合、整体联动,进一步提高群众见警率、警察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实现“打击犯罪更快捷、服务群众更直接”的效果。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创新专群结合工作机制,开展“警民共建平安家园、法律进万家”活动,对全市居民逐户上门、共建签单。二是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优化“三台合一”工程,建立扁平化指挥体系;三是合理配置警力,实行“网格化”布警,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四是完善应急抢险机制,迅速启动抢险救援、交通疏导、秩序控制、案(事)件调查工作机制,为妥善处置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五是强化街面巡逻防控力量,规划专职巡警密度和治安岗亭、武装检查站布局,可防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六是整合社会资源弥补警力不足,组建多种形式的辅警队伍,实现群防群治。七是积极推动市政府出台196号令,强力推进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对重点治安部位进行全天候动态掌控,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质的飞跃,2009年全市监控镜头总数将达到30万个,2012年将达到40万个,并实现全部整合。
    三、破案打击主业在深化刑侦机制与体制的改革中实现新的突破
    创新了“三级”破案制度。积极探索和深化刑侦体制改革,适时调整市局刑侦组织体制架构;分县局刑警队以辖区发案情况为牵引,进一步调整充实刑侦力量;进一步整合派出所案侦力量,组建完成了责任区刑警队。这些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适时组织破案打击专项斗争。紧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在党委、政府和公安部指挥下,适时开展破案战役。2009年,组织了“跨区域集约攻坚破积案追逃犯联动战役”,打破常规惯例,集约破案能手、标兵和所有警种,对近10年来的积案和逃犯实施联动攻坚,破获积案2.3万多起,其中命案积案354起,超额完成全年破命案任务3倍多,超过前5年破命案积案总和,全面拉动和提升了社会平安指数,取得了公安传统警务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有力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公安部的指示,以侦破江北区爱丁堡黑社会团伙持枪杀人案为突破口,提前启动了打黑除恶战役,从集约3000余名到现在7000余名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从最初成立14个重点专案组发展到目前的232个专案组,采取多种举报形式获取黑恶势力有效线索,充分利用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向黑恶势力发起凌厉攻势,斗争取得决定性全线突破,黑恶团伙头目和骨干分子无一漏网,从中破获刑事案件1907起。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全市发案大幅下降,主城区110报警量下降40%,有力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服务了经济社会发展,纯洁了党政干部队伍,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消除了一大批社会积怨,得到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四、警民关系建设在长期坚持不懈的专项活动中保持了较好形势
    丰富发展了形式多样的爱民实践活动。一是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1959~1966年,共召开征求群众意见、报告工作的各种座谈会48000余次,接受宣传的群众达400多万人次。1990年,召开群众座谈会1133次,征求意见3194条。1992年,召开座谈会1650次,收到群众意见5091条。1990~1996年,征求群众意见7万余人次,发放征求意见的书、信、卡13万多份。对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公安机关逐条、逐件进行了研究整改,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二是为民办好事、实事。忠实履行职责,在侦察破案、平时安全保卫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仅1990年1月,为群众登门发还被盗赃物1378次,上门办理户口、身份证10256件,调解纠纷4575件,参与抢险救灾856人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局组织了100顶帐篷、500床棉被、500件棉大衣、500件雨衣和26台应急照明灯等救灾物资抵达灾区,为灾区捐款500余万元。
    坚持开展了局长接待日制度。市局党委历来十分重视局领导接访,把局领导接访作为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的过程,作为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渠道长期坚持, 解决了大量疑难案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90年代前,市公安局局长、副局长和办公室主任、副主任,每周轮流接待群众来访。90年代后,采取每周定期或不定期,由值班局、队领导安排一天或半天时间接待上访群众。1995年,将局长接待日确定为每月一次。全市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共接待群众1970人,其中市局领导接待处理信访277人次, 使一些难度很大的信访案件及时得到了妥善查处。从1999年4月开始,局长接待日由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至1999年,全市已有45个分、县(市)局和部分业务处、队先后建立了局(处)长接待日制度,形成了全市公安局长接待日网络。2000年6月,市局决定,对重大、疑难信访案件,由局领导亲自接待来访群众,亲自组织研究或下基层督办,亲自做好群众回访工作。2004年,对重大疑难涉法上访问题,由各涉案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实行挂牌督办,限期办结,一些疑难涉法案件很快侦破。
    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以“七走访”(走访社区农村群众、企事业单位、教师学生群体、治安复杂场所、交通服务对象,案件当事人和民警家庭)为重点,深入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主动问政于民、问策于民、问警于民,已走访、回访群众842.7万人次,解决实际困难8.2万个,送温暖2382万元,通过听民生、访民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达到了“化小怨、稳大局,办小事、帮大忙”的目的。2009年,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局党委成员接访145起225人,办结率84.1%;其中立军局长接访25起35人,办结率96%;区县公安机关领导接访1237起2199人,办结率79.1%,将大量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消化在萌芽状态。
    五、公安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科技强警战略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有线通信建设扎实推进。50年代至70年代,市局电话通信基本以手摇磁石交换机为主,仅限局内使用。50年代只有两台总机,共150门。1973年,购进了一台400门的纵横交换机,自动电话取代了部分手摇磁石电话机。1983年手摇磁石电话全部为自动电话所取代。1985年以后,有线通信从供电制、纵横制发展到数字程控交换机,建成了全市公安机关内部专网电话。1991~1992年,市局建成至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北碚7个公安分局的数字程控交换网。1995年市局与沙坪坝分局、江北分局、交警支队、预审处之间实现等位自动拨号。至此,市局电话通信实现了程控化,机关装机1300多门。2006年,按照公安部统一规划,建成了一级网电话专网NGN软交换系统,实现了市局至公安部和各省级公安机关的数字化通信及互连互通。
    无线通信建设整体跃进。解放初期至1982年,市公安局基本没有无线通信手段。1983年,市公安局开始建设无线通信。至1985年,市公安局建成了150兆无线通信网,但手持台数量较少,网络覆盖面小,未能形成有效的无线覆盖。随着公安工作对无线指挥通信需求越来越紧迫,标准越来越高,市局于1987年购置了基础台、车台、手持台等配套装备,并配发到直属单位、近郊7个公安分局和大足县局,同时相继完成了渝中区、北碚区、永川县的自动差转台工程建设。至此,市局无线通信网基本上覆盖除綦江县、南桐矿区以外的原重庆市行政区域。1998年,各县局基本完成了无线通信子网建设任务,全市公安机关无线通信三级组网基本建成。
    卫星通信建设适时跟进。市局于90年代中期开始卫星通信网建设。1996年,建成卫星地面通信站1个,开通了6条音频信道及64K数据通信信道。2000年,为公安一级网电视会议传输图像。2002年,购进了现场卫星通信车,该车载通信系统集有线、无线、图像、话音、数据、密码、微波等通信手段为一体,首次实现了全天候、复合手段的现场通信指挥。在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大型安保工作、开县“2003.12.23”天然气特大井喷处置工作中,卫星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该系统“动中通”随伴保障温家宝总理先后前往四川省都江堰市、德阳市、绵竹县、绵阳市、北川县等地震重灾区,第一线,第一时间将现场音频及图像传至公安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市局先后成功开发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刑事犯罪情报资料计算机检索系统、重庆市城市公安综合信息系统、重庆市公安局网络数据备份及恢复系统、全市人口信息和派出所综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信息化系统,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按照“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思路,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坚持以信息化引领治安防控和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警采集信息机制和情报信息研判机制建设,实现图像信息、报警信息、警力资源的适时联动指挥调度。通过金盾工程,“五大技术”和“四大中心”建设,有效整合了各类公安信息资源,建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警务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了全警采集、高效集约、信息共享的公安综合情报信息体系,实现了勤务手段、运作方式由人海战术、手工作业向信息化应用的重大转变。2009年,在全国首创阳光警务查询监督信息化系统,集报警、投诉、查询、监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从根本上解决立破案不实顽症,为准确研判治安形势、精确指导警务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并获得11项专利成果,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有效整合16个政府部门及社会单位的33类共2.49亿条信息,为网上追逃和破案攻坚提供了强力信息支撑。
    六、新形势下后勤与装备建设在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上有重大发展
    坚持抓龙头保重点,扎实推进公安工作后勤保障。基本完成了警务后勤装备联合保障体制研究,进一步加强了后勤保障力量建设。警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工程进展顺利,后勤装备适应性保障比较落实。坚持抓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保障路子。坚持抓管理增效益,着力提高保障质量。进一步加大了经费预算和审计监督力度,加强了医疗卫生、车辆运输、物资油料和基建营房等工作的正规化管理,分(区、县)局后勤保障和管理水平评估工作比较落实,民警生活水平稳中有升,巩固了不经商成果。
    以新装备改编换装保障工作为重点,周密组织装备的申请、调整补充和退役报废,扎实抓好新装备管理维修、技术保障手段等配套建设,已列装到位的新型装备基本实现了单装当年形成警务保障能力。重点抓了单警装备建设,基层公安机关的勤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加紧了保障力量体系和机动保障配套设施建设,抓好了装备物资储备布局与调整,装备工作的实战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依法管装治装,严格规范日常装备管理秩序,促进了警务装备正规化管理。警务装备技术革新和新装备试验试用工作取得一批成果。废旧弹药器材工作组织严密,上交及销毁任务全部顺利完成。

重庆公安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