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的改革变迁:从骑自行车到拥有GPS定位小车
民警调查民情 之前有句俗语“警察工作靠吼,治安巡逻靠走,起草文件靠手”在公安内广为流传。而现在 而作为公安机关最基层的单位,派出所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它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公安队伍这30年来在软硬件上的变化。 福鼎率先建18个农村派出所 首任老所长忆峥嵘岁月苦 以前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没派出所,只有1名公安特派员,负责乡镇里治安、刑事案件。改革开放后,人、财、物流动频繁起来,社会治安形势变得复杂,“一社一员”已难适应形势。 福建闽东北的福鼎与浙江交界,上世纪80年代起物流、人员流动也多了。为适应形势,1982年,福鼎县公安局向省公安局(现省公安厅)递交报告,要在全县农村建立18个派出所。从部队转业回来的黄加权成为了秦屿公安派出所的第一任所长。 谈起往日峥嵘岁月,已经退休的老所长黄加权还历历在目。刚建所时,全所就4个人,400块钱开办费,买了一部电话机,4条凳子和4张桌子,两个开水壶,空间仅5平方米。 记得当时在一个自然村办理一起因邻里吵架服毒自杀的案件,老黄和另一位民警,从早上开始出门,两人走路到自然村时已过了中午。 全省城市派出所仍处于任务重但条件差、警力少、素质弱的状况,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 满意不满意自己说了不算 而是具体量化民主考察“三率” 派出所民警变被动为主动,从坐等报案到积极走出去。那怎样评价派出所工作的好坏?不能自己说了算吧?1998年1月,三明市公安局出了个妙招,市区13个派出所开展群众评选“满意派出所”和“不满意派出所”活动。 “这种考评派出所的效果非常好既客观又科学,客观反映派出所为民服务的真实性。”当时负责考核的三明市公安局治安科民警董美华说,考核主要以“三率”为标准,即满意率、熟悉率、知警率。 1999年1月,省公安厅在三明市召开全省创建人民满意派出所经验交流会,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切实提高维护治安、保护人民、服务群众的水平。 群众家门的派出所 有了“警务室新”创意 2006年5月,省公安厅紧紧抓住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三基”工程建设的时机,集中时间、精力、有限资源,在全省开展了派出所建设攻坚战,并提出了实现人口管理、创新警务机制等五个方面15项具体目标。 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我省三明市公安局创造性地提出“1+N”警务分类管理模式,力图把警务室打造成“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 大田县广平镇派出所铭栋警务室辖区矿产多、治安复杂,伤害等“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或信访问题多。去年,该警务室建立了由警务室为主,综治办、民政办、司法所、妇联、律师事务所治保调委会、平安中心户长为辅的联动警务机制,还将计生、工商、国土、城建等26个部门纳入“N”的成员单位,实行大联防、大调解。 一年来,该警务室共处理各种矛盾纠纷35起,已调解33起,成功率达94.3%%。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 截至2007年4月,全省共建警务室1627个,配备社区民警2212名;农村警务区规划3188个,已建警务室1804个,配备驻村民警3185名。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